
- 收藏
- 加入书签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研究
摘要:《乡土中国》自诞生之日起到现在已经七十多年了,作为一部社科类学术著作,它具有独立的框架与独特的视角,体现出学术性、思想性、文学性的特点。将《乡土中国》作为高中必读的经典,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学中的文化多样性,深入了解中国乡村文化的特性,并通过文本研读提升其语文素养。然而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阐述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内涵,分析《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内涵
目前为止我国针对整本书阅读还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中笔者认为整本书阅读是指学生通过合适的方法阅读整本的经典著作或学术著作,并在阅读过程中个性化解读整本书中包含的各类文化信息、文本信息、作者信息等,在不断拓宽自身的思维,形成良好的语文语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1]。与单篇阅读教学相比,整本书阅读教学难度相对较大,教学周期长,深度与广度都更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阅读内容存在差异。单篇阅读教学中主要侧重于在短篇的文章内提炼知识点,无论是语篇的思想还是主旨都仅限于单篇,而整本书阅读教学则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全面概括、分析更长篇幅的文章,知识点繁杂且难度更大,因此这就需要老师自身具备极强的教学概括能力及知识提炼能力,才能实现由相对简单的单篇阅读向更复杂的整本书阅读转变。其次,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周期相对更长。阅读整本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难度大,而且需要耗费更长的时间;对老师来说整本书阅读过程更复杂,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监测、评价学生的阅读过程等。在阅读方式上,单篇阅读在课堂上即可完成,整本书阅读却需要老师在课内讲授阅读方法,学生在课外运用阅读方法完成阅读,整本书阅读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最后,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学生能够基于整体的角度对文本结构、内容进行理解、分析,需要通过层层递进构建整本书中各章节之间的逻辑框架,以引导学生对整本书的内容形成更深刻的理解;而单篇阅读仅需了解故事概要,分析描写技巧等,主要教学重点是单篇文本中句意、主旨及作者情绪思想的揣摩[2]。
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
《乡土中国》中的理论发现具有显著的逻辑性与创新性,语言论述科学严谨;且其不仅阐述了中国的国情与民风,还是作者文化自觉意识、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针对《乡土中国》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具有重要价值,具体如下:
首先,学术价值。我国语文教学体系中,高中阶段学生鲜有接触学术著作的机会,通常是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了解学术著作,课堂教学中很少通过专门的学术著作教学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价值与学术意义。《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对中国的乡土社会做出了细致解读,发表了精辟见解,并描述了当今社会中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的问题,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可以了解学术类著作的逻辑结构、原著的学术思想,拓展文化视野,以专业学术的眼光进行思考。
其次,文化价值。高中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对社会组织的了解会对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产生直接影响。《乡土中国》是我国乡土社会的缩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因此针对《乡土中国》开展整本书阅读具有显著的文化价值[3]。通过《乡土中国》的阅读,学生可以从更严谨的学术角度理解中国乡村文化的精髓,并从中感受到新时代鲜活的生命力,于学生而言,《乡土中国》的文化价值不单单局限于文本方面,更在于其加深了学生对传统乡村社会的了解,强化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连接。
再次,语言价值。《乡土中国》主要采用学术语言,学生日常学习中接触文学语言的机会更多,接触专业性学术语言的机会相对较少。《乡土中国》作者将严谨缜密的逻辑融入通俗质圤的语言,文风庄谐并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学术语言,加深对学术类文本的理解与掌握,不断扩容自身的语言系统,从而提升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最后,思维价值。《乡土中国》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科学性,文本中蕴含着严密的逻辑系统,学生通过文本阅读会直接感受到书中的思维方式,了解作者如何通过人与空间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来揭示中国的“乡土性”;并且学生在对《乡土中国》进行整本书阅读时需要从整体的角度理解文本,关联书中前后知识,这个过程能够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其创造性的构建思维框架,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
三、《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能够意识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但《乡土中国》作为一门学术著作,在实际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表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学生针对学术著作缺乏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内驱力,《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意志力、阅读定力。然而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压力相对较大,且与文学著作具有丰富的情节及个性化的人物相比,学术著作内容相对枯燥,因此学生对于《乡土中国》的阅读兴趣相对较低,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乡土中国》的阅读态度比较随意。
其次,学生缺乏阅读《乡土中国》的方法。学生在建立了阅读兴趣后,还需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才能推动阅读进程,提高阅读效果。然而根据相关问卷调查可知,超过半数的学生并不了解整本书的阅读方法,更遑论《乡土中国》这种学术著作。学术著作的阅读常用的阅读方法包括思维导图、批注式阅读、重点标注阅读等,阅读方法不科学,则无法保证阅读效果,并且也不利于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最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都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没有制定阅读计划的意识,或者制定了阅读计划但执行不好。因为学术著作逻辑严密、语言准确,但阅读难度较高,学生阅读意志力薄弱会导致其无法坚持阅读[4]。
四、提高《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意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首先,将《乡土中国》内容与以往知识建立紧密联系。比如在学习《乡土本色》《文字下乡》时,就可以将其与课文《少年闰土》、《我爱这土地》联系在一起进行解读,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连接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其次,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始进行《乡土中国》的简介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介绍本书作者费教通先生的生平,让学生了解本书的创作背景,为后续阅读做好准备。教学过程中同样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丰富的资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比如《无讼》一章可以播放《秋菊打官司》,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思考:秋菊为什么放弃了诉讼?这种形式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阅读效果。最后,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课下教学会对学生的阅读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老师要有意识的设计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在课下的阅读兴趣,比如组织读书交流会,学生互相交流对本书的看法;或者针对书中某个有争议的观点展开辩论赛等。多样化的阅读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激发其阅读兴趣。
(二)优化阅读方法,积累阅读经验
对于高中生而言《乡土中国》这类学术著作的阅读经验相对较少,需要老师根据学术著作的特点加强对其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其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
1、阅读“素本”
所谓素本是指不带有阅读指导、练习题及旁批指要的版本,因为整本书阅读教学并未要求书目的版本,“素本”的《乡土中国》能够让学生以初次阅读的状态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抛开已有的成说、先见,形成学生特有的自我解读,保留其更加真实的阅读感受,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意识的形成[5]。
2、采用“先略后精”的阅读顺序
文学类著作往往根据情节发展按照先后顺序读完整本书,而《乡土中国》这类学术著作则建议先做粗略的阅读,对整部书形成整体感知,然后再进行精读,深入理解其中的术语概念、复杂的逻辑推理层次等,通过理性的分析、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学生的理解也由浅入深分为不同的层次,浅层的理解是各章节的核心概念、相关术语,接下来尝试解读书中的学术观点、内容主旨,最后在此基础上理解文本的语言风格及逻辑思路,完成对整本书的精读。
3、阅读批注
阅读过程中学生针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批注,可以体现出学生对文本的分析与理解。针对《乡土中国》可以进行质疑性批注,思考作者的观点与现代的观点存在哪些冲突;也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式批注,与作者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或者采用点评式批注,准确把握文本的内涵与主旨等[6]。做批注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了学术研究的意识,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语言鉴赏能力。
4、撰写读书笔记
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通过记录读书笔记可以直观的体现出其对书本内容的理解,老师也可以通过读书笔记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上述批注算是读书笔记的一种,除此以外还包括提纲式、图表式等。其中批注式读书笔记适用于略读阶段,主要用于标记核心概念;提纲式笔记则需要学生对整本书的主要内容、论点论据有整体性的把握,通过提纲式笔记梳理文章的框架,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图表式读书笔记则主要应用图形、表格整理书中的核心概念、知识要点等,通过直观的图表呈现出书中的结构层次及脉络框架。在实际阅读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用的读书笔记[7]。
(三)加强阅读评价,做好阅读反馈
阅读评价能够帮助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实际的阅读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进一步改善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一方面,老师可以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编制专门的阅读评价单,为每个学生建立阅读档案袋。阅读评价单要以形成性评价理念为基础,以阅读档案袋的形式将学生在不同阶段阅读《乡土中国》的情况、成果记录下来;阅读档案袋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并自己记录阶段性的阅读成果,老师则可根据档案袋中记录的内容对学生的个性品质、精神态度等做出隐性评价。另一方面,《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评价主体要多元,以保证评价结构的客观性、公平性。老师可以在班上组织阅读小组,在学生之间构建阅读共同体,这种阅读小组的形式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基于学生的视角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8]。相比之下学生对于同伴的评价认可度更高,评价结果也具有定的共性,能够反映出普遍的问题,对于老师调整阅读任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结语
总之,《乡土中国》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极具中国特色的乡土图景,用社会学、文化学相结合的方式陈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情况,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阅读这类学术性著作有一定的困难。《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比如阅读积极性不高、缺少有效的阅读方法及阅读指导等,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优化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阅读经验,并做好阅读评价,及时反馈阅读效果,不断提高《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何元俭,肖秀玲.学术类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及实现路径——以《语文常谈》任务书的编写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25):48-50.
[2]曾冠霖.概念与结构共析 思维与文化同承——《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设计与实施[J].中学语文,2021(25):72-76.
[3]陈赤男,管莉.互联网+阅读:线上线下融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以整本书阅读课程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9(19):4-6.
[4]朱林鹏.如何缩短学生与学术类整本书的距离——以《乡土中国》的阅读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9(09):27-29
[5]戴小彬.图式理论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以《乡土中国》阅读指导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9(01):33-35.
[6]南银妮.对比概念明异同 溯古视今悟文化——《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19):8-11
[7]李金云,李胜利.指向深度学习的整本书阅读研讨:性质、定位及其核心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2):79-85.
[8]李奇.让整本书阅读真实发生——《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研读指导[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25):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