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

吴颖
  
创新教育(学生之友)
2019年2期

摘 要:本文结合小学高级级语文习作教学实践,对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有效开展习作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教学中,我们遵循习作教学的规律,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本着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发展情感等教学目的,对有效开展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本文将对此展开详细探讨。

一、多媒体情境创设,增强学生习作内驱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年级的习作教学中,我们之所以感受不到学生们参与习作训练的热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对习作教学不感兴趣。为此,我们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激发每一名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个体乐于在习作教学中自主探究。如根据有些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疏于认真观察的情况,我们进行分析后,发现他们的习作中真实的情感体验缺失。有的学生对教师预设的习作主题不感兴趣,因此不能积极主动地调用已有的语言储备,等等。从上述问题出发,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从他们的兴趣倾向出发,进行习作情境教学设计,在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维持他们的习作热情的基础上,真正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不断提升,确保习作教学任务的顺利实现。

以学生感兴趣的“童真趣事”为习作主题,在教授了《冬阳·童年·骆驼队》《童年的发现》等课文后,教师安排了习作任务。为激发孩子们的习作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有的教师使用多媒体或电子白板等把孩子们对童年趣事的讲述视频进行了播放,让他们从身边熟悉的人的童年经历中获得启发,激起他们对童年趣事的回忆,促使他们产生表达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趁势引导孩子们讲一讲亲身经历的那些难忘的趣事,并通过一步步的问题引导,帮助他们对趣事进行细节完善;最后在情境的引领下,让他们把这些趣事诉诸笔端。

这样的习作课堂教学中,我们看不到敷衍塞责,看不到仅仅将习作当成任务来完成。由此可见,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与热情。

二、渗透生活化理念,把生活作为习作起点

习作与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如果习作脱离生活,势必空话连篇,空洞无味,千篇一律。因此,为了提高习作的质量,使小学生的习作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们应该在习作教学中,将习作与生活建立起联系,通过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渗透,增强学生以生活为创作起点的意识,增强他们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习作素材的意识,通过生活这个大舞台,不断拓宽学生的习作思维,提高他们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

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鼓励孩子们学会记录自己的生活,并根据习作主题从生活中提取有用的习作素材。在教授了《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等文章以后,根据这些文章中溢出的浓浓的生活味道,教师应该抓住教学内容的这一特点,把其作为习作的切入点,培养学生记录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习惯,让他们在品味现实生活一草一木中收获真实感受,获得人生的启迪,理解各种人生道理,使他们的创作思维受到启发,使他们的心灵世界更加丰富。

此外,针对学生在习作过程中随意想象、无从下手的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发展情感、积累素材和生活经验。如在社会调查中,我们以本地风俗习惯为主题组织学生展开调查,让他们了解民风民俗,增强爱家乡的感情,在相关习作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对家乡浓浓的热爱之情,感受到了家乡朴素的民风,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而自然。

三、坚持读写结合理念,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阅读与习作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读写结合”作为我们多年来进行语文教学的经验所得,必须坚持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去,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如在教授《祖父的园子》时,这篇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叠词在表情达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有的教师进行了创新教学,让学生扮演成叠词“明晃晃”“胖乎乎”“圆滚滚”“毛嘟嘟”“蓝悠悠”等,让他们在角色扮演中了解这些“ABB”型叠词的妙用,从而促使他们乐于将叠词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如有的学生说:“在祖父的园子里,有花有菜,红的红、绿的绿,色彩明亮,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一切只有‘明晃晃’才能够表现出来,今后在描写园子时,我也要用上这个词语。”有的学生则说:“这些词语对于表达作者对眼中事物的满心喜爱非常有帮助。在习作中,当我们也要表达对事物的喜欢之情时,也可以用上这些词语。”又如在教授《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解读文本,决定对文本中的比喻句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切入点。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的习作教学中,我们通过习作教学努力提升学生的习作综合素养。语文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其精神,对高年级学生提出具体的习作能力要求,并设计适合具体学情的习作教学策略,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帮助他们实现了习作素材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他们的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孔庆振.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教师,2017(S2):68-69.

[2]李菊军.小学高年级随堂习作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2):251-25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