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减”政策下中小学校园武术课堂发展路径探究

郭莹莹
  
体育教育与评论-JPER
2023年6期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850 武术教学与训练研究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双减”政策的颁布对校园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对武术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针对目前校园武术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从多个维度进行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1.家、校、社三位一体,促进学生培养参与武术运动兴趣与积极性;2.加强武术文化学习,重“形”更重“意”;3.增加武术课堂乐趣,让学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投入;4.建立新型的校园武术教学体系。

关键词:“双减”政策;校园武术;发展路径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790—9913 ( 2022 ) 06-0074-080

DOI:https://dx.doi.org/ 10. 12397/tyjypl-.2023. 03.010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Wushu classroom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Guo Yingying

(Guangzhou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ollege,Guangzhou 510850,Wushu Teaching and Training Research)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develop campus Wushu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is paper finds out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campus Wushu classroom and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its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and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1. The trinity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Promo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in participating in Wushu; 2.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Wushu culture, emphasizing "form" and "meaning"; 3. Increase the fun of Wushu class and let students change passive participation into active participation; 4. Establish a new campus Wushu teaching system; 5. Carry out Wushu courses with national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Key words: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Campus Wushu; Development path

1.前言

自“双减”政策颁布,各地中小学纷纷相应呼召,有关于文化类教育培训课程对学生的压力纷纷减小,与之相反的,校内外体育类培训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出。武术作为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慢慢的进入了中小学的体育课堂。“双减”政策无论是对学校体育或是校外体育培训机构都是难得的机遇,而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同样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为了让武术运动在中小学校园有更好得发展,吸引更多得青少年参与武术运动,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小学校园武术发展当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并探究其更好的发展路径。本文以“双减”政策为背景,探讨武术运动进校园的全新发展策略,同时为武术进校园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参考价值。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在CNKI、万方等数据库当中进行资料的检索,收集有关学校武术发展现状的文献资料,并阅读有关“双减”政策相关文件,并收集有关双减政策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2实地调查法

通过随机抽样对广州市花都区8所小学所进行的校园武术课程安排进行实地调查,根据多所学校武术课堂目前所处的实际现状,找出其中问题所在,结合实际并结合理论进行分析,增强研究的真实性与可行性。

2.3逻辑分析法

将“双减”政策文件内容与中小学校园武术发展目前所处现状结合起来进行深度研究,提出科学可行的相关建议以及发展路径。

3.结果与分析

3.1对武术认识不足,缺乏内在动力

在此之前,迫于升学压力以及我国的教学体系,中小学教育很多都是以考试类的应试教育为主,这就让家长们对于语数外等文化课程特别重视,以文化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其孩子的标准,而对于一些体育、艺术等课程重视程度不够[1]。通过进入小学实地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家长对于学校体育课堂并不重视,更别说作为体育课堂一部分的武术运动了。在学校武术的实践推广中,许多家长和学生对武术的了解认知并不深入,这是因为我国大部分中小学生只有在体育课上才能接触到一些相对浅显的有关于武术运动的知识,并没有相关的教材或读物供学生阅读,有的学校甚至根本没有武术课程,更没有对武术运动文化进行科普传播,而外出参加校外武术培训的学生也是极其少数,故学生和家长对武术的认知大多数依靠电视与网络媒介的传播。而现如今,我们生活在大数据时代下,有关于武术的信息也是良莠不齐,传统武术更是成为社会舆论“重灾区”,许多未接触过武术运动的社会公众难以理性的从中辨别是非,并且,近些年来以所谓的弘扬武术之名来谋取利益的“网络红人”、“大师”屡见不鲜,“不讲武德”“花架子”等对武术有嘲讽、贬义的词语在各大网络平台也逐渐成为热词,并迅速成为中小学生的口头禅[2]。武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光辉印象与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武术大师”拙劣表现形成的强烈对比,使得具有尚武崇德精神的传统武术受到一定程度的污名化,让众多社会群众对武术的内涵产生误解。如果家长在价值层面上对武术运动产生误解的话,那么孩子受到熏陶,也会对参加武术运动缺乏内在动力,这是根本问题所在。

3.2学校政策落实不到位

我国所制定的有关体育强国建设总体目标以及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相关政策为学校体育发展以及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精神推动力和作用[1],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也应该要首当其冲的赋予新的意义。自国家推出要增强国民素质的政策以来,“健康第一”的相关教育理念早已普及至各个学校。但是一些学校在落实相关政策的时候,对于体育类政策认识片面,以至于对学生心理健康、人文精神、体育素质等相关问题的认识表述不清,不能让家长意识到课堂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根据资料显示,在一些三四线城市,体育课程在中小学课程授课效果不容乐观,并且存在体育课堂非正课而被占用、学生投入体育锻炼的时间少等问题存在,而且现在还有很多学校对初三高三的毕业班取消了体育课这一门课程,这这就导致了学生难以通过有限的体育课堂来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所以也不可能对武术无法进行一个深入的学习,这也成为了校园武术发展的桎梏[3]。

3.3校园武术课堂师资缺乏,专业化程度不足

根据实地调查,许多小学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武术教师师资缺乏,目前,很多中小学的教授武术体育课的教师都是体育专业本科或专科毕业的学生,而这些在校的体育教师并非学习武术出身,对于武术运动只进行过浅显表面的学习,有研究表明,目前,无论是供给端学校武术人才的培养,还是需求端学校对武术专业教师的需求都处于失衡状态[2]。我国绝大部分中小学武术课程仅仅对初级长拳、五步拳等简单武术套路形式进行传授教育,并且教学手段、形式、内容单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未形成合理体系,教学评价相对单一,这也导致学生兴趣度下降,武术动作质量下降。此外,在校园武术实践应用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很多体育教师在高中甚至是初中就选择体育高考进入大学,其本身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身体锻炼和技能学习,在知识储备学习文化知识方面的能力比不上进行文化课学习的人,所以有关于武术方面的文化历史以及武术动作的一些生物力学原理方面的知识不足,导致了自己只是练习了武术动作的“形”而不知其“意”。

3.4运动场地匮乏导致武术开展受限

进行武术项目教学,必须要在专业的运动场地上进行学习,这不仅能够保证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专项运动技能,更是对学生安全的一种保障。但是,据研究资料表明,60.1%学校体育课程的场地器材比较充足或非常充足,29.9%的学校处于一般状态,有11.6%的学校场地器材存在不齐全的情况[4]。不仅如此,还存在体育教师基数不足、城市地区场地器材比例明显高于乡村等一系列问题[1]。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包括武术在内的学校体育课堂活动的发展。

经过调查也发现,有些学校体育课堂,篮球、武术、跆拳道等所有项目的运动都集中在大操场进行。要知道,在武术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窜、蹦、跳跃等动作,而这些动作往往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没有专业的场地很容易造成受伤。这就可能会使受伤的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惧怕的情绪,从而严重影响学校校园武术活动的开展[5]。并且,如果在武术课堂中出现了孩子受伤,那么家长也会反对它的开展。

4.结论与建议

为了推进“双减”政策的正确落实,也为了培养正确的“立德树人”与“健康第一”教学理念,进一步完善学校校园武术课堂开展,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增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针对目前学校校园武术课堂发展所出现的一些制约因素,找出“其突破口”,探究更好的发展路径,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4.1家、校、社三位一体,促进学生培养参与武术运动兴趣与积极性

在“双减”政策颁布之前,许多学校和家庭对体育课程并不重视,而一味的追求文化课的提高,但随即带来的隐患是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为23.8%,睡眠不达标率为67%,小学生抑郁症检出率约为10%、初中抑郁症检出率约为30%,近视率为53.6%,其中,近视率高居全球第一[6]。但是仍然有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隐患,故学校应当采取相关的措施。在“双减”政策出台这一背景下,应该及时把握学校空间和时间上的优势,强化学校主阵地的作用,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学生学习武术,在利用召开家长会前夕可以在校园布置相关的武术元素,渲染武术氛围等等,以便在家长会期间吸引家长的眼球并推广武术项目,提高学生和家长对武术的认知和认同感,引导学生和家长正确认识武术。

“双减”政策的实施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家长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重视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学校也要鼓励家长在平时与自己的孩子共同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如参加一些亲子运动等等,在运动习惯、体育意识方面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与学校一起共同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体育意识,同时,也可以通过教导孩子参与武术运动来提高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武术进校园的传播应依靠政府、社会、学校三方联合,政府提出相关有助于武术进校园发展的政策,学校在校内弘扬武术传统文化、开设武术社团,定期举办武术运动文化讲座,在互联网+时代,以报纸、网络等形式对武术进校园进行大力宣传[7]。与此同时,在一些社区也应该落实相关政策,通过张贴海报以及举办武术教学宣传活动。在政府支持,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帮助下,让学生充分受到武术文化、武术氛围的熏陶,引导学生主动从事到武术运动当中。

4.2 加强武术文化学习,重“形”更重“意”

学校武术教育在精神动力注入中无疑是一股强大的生力军,因此在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中应以树立文化自信为出发点,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会武术的技击魅力,强化武德的教化作用。校园武术课程的授课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加深对于武术理论与武术技能的学习,强化自身的专业能力,能将我国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课程教学特点相融合[8]。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武术教师外出进行培训学习来保证学校里武术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因为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会影响学生对该项目的认知以及今后对其的兴趣。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可以给学生梳理武术动作背后的价值逻辑、技法原理、攻防含义等等;这样既可以活跃校园武术课堂的学习氛围,也能让学生学到更多有关于武术的文化知识。同时,学校也应当以武术为媒介引导学生学习、认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的力量下提升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精神基础。

4.3 增加武术课堂乐趣,让学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投入

北京体育大学任海认为,学校体育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投入[9]。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还是一个处于爱玩的年纪,如果在学校武术课堂上,授课教师的授课方式枯燥无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或者频繁更换授课教师的话,那么必将打击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所以学校开展武术课堂一定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引进固定具有武术专项特长的师资,如与高校合作,让高校武术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定点学校完成实习,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二是对这些武术教练师资进行课前培训,建立一种新的武术课堂教学模式,使武术课堂变得活跃,如可根据情况在课堂中加入武术元素游戏带动学生参与,让学生感觉到在武术课堂上就是轻松的玩。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一天劳累的文化课程学习结束后尽情的玩,主动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也保证了学生参与武术课堂的连续性,逐步提高属于自己的运动技能。家长意识到学校对武术课堂的重视,加上孩子的主动积极性增加,也会变得十分支持。

4.4 建立新型的校园武术教学体系

现阶段我国许多中小学武术课堂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等等, 这非现场不利于武术教学的工作的开展以及武术进校园的发展, 所以我们需要改进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应该要根据新时代教学方法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进行创新, 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体系,包括武术教案撰写、课后练习,期末运动技能考核等等,将校园武术课堂当成主课一样对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通过实践教学,发展学生对武术的兴趣爱好。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素养[10]。这样一来可以督促学生在课堂学习上认真学习运动技能,二来也让学生家长觉得这是一门正式的课程,从而得到更多家长的认可、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其中。

5.结语

“双减”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对学校武术的发展,既是把握其蕴含的契机,也是一种新的挑战。武术进校园是武术发展的最高形态,是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如何有效的在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对武术运动的发展是一种挑战。应结合校园武术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化改革武术进校园的方案和应对措施,进一步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从而推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健全学生的人格,为武术培育人才,为建设体育强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周秋婷,车旭升.“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策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30(02):198-201.

[2]周勇,雷欣.“双减”政策视角下学校武术教育优化路径探析[J].青少年体育,2022,(04):98-99+102.

[3]刘海东,李娜娜.文化差异与主体认知:体教融合不可逾越的鸿沟[J].体育与科学,2020,41(05):36-42.

[4]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EB/OL].https://www.sport.gov.cn/jjs/n5043/c941781/content.ht-ml,2020-01-23.

[5]杨志勇.武术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J].武术研究,2020,5(03):86-88.

[6]杨曼丽,张吾龙,胡德刚,宗波波,王宝森.“双减”政策下我国中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演进历程、机遇挑战及实现路径[J].体育学研究:1-16.

[7]张帅.“双减”政策背景下武术进校园的发展策略研究:保护·研究·传承——2021年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会议,中国福建厦门,2021[C].

[8]罗琪美,李良明. 传统武术进校园传承模式和发展路径研究[J].体育师友,2020,43(06):40-42.

作者简介:郭莹莹(1991-),女(汉族),广州工商学院体育部,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武术教学与训练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