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背景下学校体育教师教学困境与实施路径

董文泽 田艳艳
  
体育教育与评论-JPER
2023年6期
1吉林体育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2吉林体育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

摘 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然成为当代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价值引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颁布以来在体育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课程标准(2022)》在研制过程中首先进行其价值追问与探索,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纵向上明确提出以发展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的总目标和逻辑起点,在横向上明确了四级水平教学目标及相对应的课程教学内容。毋庸置疑,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直接参与者,需要提及的是在专项运动技能板块收录了六大类运动,一专多能成为未来体育教师发展方向,同时也对未来几年在校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分析当代体育教师教学现状和困境,并针对其提出相应教学策略实施路径,对于在线教师教学及未来体育教师后备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教学困境;实施路径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790—9913 ( 2022 ) 06-0095-101

DOI:https://dx.doi.org/ 10. 12397/tyjypl-.2023. 03.013

The teaching dilemma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mulg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PE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s (2022 edition)

Dong Wenze1 TianYanyan2

(1.Jilin Sport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00,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2.Jilin Sport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00,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bstract:Cultivating students' core accomplishment has become the value guidance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form.The promulg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s (2022 editio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2022)) has aroused great repercussions in the sports industry.The curriculum standard (2022)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first its value questioning and exploration, based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e literacy, in longitudinal clearly put forward to develop students' sports ability, health behavior, sports moral sports and health core literacy as the overall goal and logic starting point, in the horizontal level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rse teaching content.There is no doubt that teachers are the guides and direct participants of the whole teaching activity. It should be mentioned that six categories of sports are included in the special sports skills section, which can becom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futur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als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in school in the next few years.It is of certain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teaching status and dilemma of contemporar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propose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he training of futur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Key words:Compulsory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s (2022 edition); Core literacy; Contemporary teaching dilemma; Implementation path

1《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几点变化:

1.1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课程的总目标和逻辑起点

我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叶澜认为“任何课程建构如若不优先考虑价值取向问题,如若没有哲学价值论的引领,都将陷入盲目和混乱,从而以失败而告终。”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课程编制的前提即是课程价值的审视与建构。课程即是学校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为学生建构的经验与活动的总和,课程研制与实施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创造,作为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也是一种价值创造,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创造性活动。《课程标准(2022)》研制过程中首先进行价值追问与创造,明确提出了以发展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的逻辑起点,即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引领,设置课程学习目标、创编内容要求、制定学业质量要求。实现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位于一体的贯穿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追求。《课程标准(2022)》将以往以学生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术战术作为课程研制逻辑起点改变到以培养内在于学生核心素养作为逻辑起点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

1.2 从以体育课程为主向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转变

《课程标准(2022)》的课程名称与《课程标准(2001)》、《课程标准(2011)》一样,但在课程领域,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课程标准(2022)》开宗明义指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这一界定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原来分属体育学科与健康学科相关原理、知识、技能、方法等依据学校教育目的、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对原有体育课程和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整合而成的一门课程。

《课程标准(2022)》在完善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目标与内容的同时,也制定了较为完整的健康教育目标,充实优化了健康教育五个方面的内容:编制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传染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健康教育的学业质量要求,为学生学习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和技能,提高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自觉保持终身体育运动与健康生活方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加设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块

为了克服以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中严重存在的学科中心倾向、各课程割裂分离,画地为牢,互不相关,导致学生学用分离和学而无用问题突出。为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标准(2022)》设置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部分,立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并结合课程的目标体系,设置了有助于实现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国防教育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主题内容。在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与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技能的能力,培养课程核心素养;促进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促进学生德、智、美、劳等方面的发展。

1.4 增设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课程标准(2022)》在课程实施环节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着重强调教师要立足于学校实际,牢固树立“教学即研究”的课程意识。教学问题应当凝结各方合力,集中教研力量解决问题,实现专业提升,促进自身发展,提升教研成效。师资是学生提升最直接的因素,课程标准对新一代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未来教学的敲门砖,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优良保障。

2 当代学校体育教师教学困境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落实,学校体育教学境况虽有改观,但只是限于特色校、示范校,普通中小学甚至偏远落后区仍是一纸空话,体育方针政策无从落实,学校体育教学境况更是陷入窘境。最直接的表现为学校体育地位缺失和教师团队整体素质欠佳。

2.1 学校体育地位缺失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著名的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中:“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无体是无德智也。”现今很多学校将体育仅视为一门课程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不将其作为是育人的基础,弱化了体育地位。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体育、德育、智育当属于同等层面,语数外等都偏重于智育,这些是具体的课程。体育应该是育人的基础,学习体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体能的增强、技能的传习,还伴随着道德和智力的培育。将育人的任务弱化为体质的增强,恰巧萎缩了体育的功能。学校教育阶段是人的各方面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和一般的体育活动相比,学校体育“育人”的任务更加明显。

2.2 教师团队整体素质良莠不齐

新课标的发布打开了新时代体育教学的大门,也将带动着整个社会体育健康意识的提升,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促进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那么师资力量和教师整体素质是决定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并即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缺口较大仍然是主要问题,一专多能型教师更是少之又少。2022年版课标强调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群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50%,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分钟;不仅专门设置了体能学习内容,还提出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体现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体能练习。处于启蒙阶段的运动技能教学对终身体育具有及其关键的作用,那么“六大类项目”教学对于学校体育教师确实有着不小的挑战。

3 当代体育教师教学实施路径

3.1 坚定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方向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我国21世纪人才核心竞争力。

紧密结合时代要求,新课标在在纵向上明确提出以发展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的总目标,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运动能力是指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提高运动能力,教师高质量教学是关键。义务教育阶段正好是学生的青少年时期,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处于较特殊时期,教师应当特别加强人文关怀,多予鼓励与支持。对其各身体素质的培养也应遵循自然发育规律特点,适时调整教学训练内容。需要强调的是,从学生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教师应当明确学生课堂负荷要求,课堂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应当达到中高水平,且课堂应当呈现多样性、趣味性、整合性、补偿性的练习特征。 健康行为是指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养成健康行为,师生全员都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新课标强调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重点关切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行为,在习得运动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的方法,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恰是体育育人的本质特征。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体育伦理,以及应当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塑造体育品德,是体育教学中“润物细无声”的存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运动技能学习和比赛以及团体学习有助于其意志品质的培养和积极行为的塑造。健全人格、珍爱生命、批判质疑、自我管理、自信自强,追求卓越等,因此教学实践并不是通过真空式的言传说教获得,而是通过创设面向学生培育体育品德的学习情境,依靠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运用获得。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使三个方面相互协调、密切联系,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3.2 建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体系

3.2.1 明确课堂新型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2022)》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六个方面的课程理念,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编制与实施相对稳定的、具有明确指向性的价值观念体系,是对具体教学目标指向的升华。它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该培养体育与健康人,用什么培养体育与健康人,怎样培养体育与健康人,如何评价体育与健康人培养成效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理性的观念建构,使得新型教学目标的达成变得清晰并更为自觉。

“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人的担当和创造以生命和健康为前提,没有个体健康,就没有个体的发展,更不可能有教育的成功。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必然衍生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小学领导阶层及教研机构应当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和科学指导,将体育置于健康促进的背景之中,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进行体育锻炼为标志的良好生活方式,并学会应用于生活的各方面,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以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为基础,健康知识应用为中介,健康行为形成为引领,注重学生健康与安全意识的培养和良好生活方式,为形成积极向上、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奠定意识、知识与技能基础。建构“学、练、赛”一体的课堂教学体系,是学生运用其所学实际参与体育运动和健康实践,以练促学、以赛代练、以赛促学、以赛促健、学以致用等。教师应将学、练、赛贯穿于教学之中,将课内所学应用于课外体育健康活动之中,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体验运动的魅力和健康的美好;要创造性地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经常性的、参与性的体育比赛(展示)活动,营造不论学生的运动天赋、体质健康水平都能平等地、有尊严地、成功地参与的比赛环境与氛围。也只有将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学习、实际练习和比赛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创造美化生活、提升生命质量的价值,产生积极的人生意义。

3.2.2 构建课堂新型教学方式

基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标制定并细化了教学目标,应在不同阶段内达到相应的学习内容要求。新型的教学方式应当设计适宜的教学活动与情境并更为多样化,从纷繁复杂、成千上万的体育运动、体育游戏、基本运动技能、健康知识等素材之中,积极创设生活应用情景和真实运动情景,根据学生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整体设计体育与健康有机融合的课程内容;系统安排多种运动项目的学练,促进学生形成丰富的运动体验,协调发展运动能力;关注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体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有机融合。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核心追求是为了学生能够在实践运用所学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提升生活与生命质量。

3.2.3 倡导课堂新型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以遵循教学规律为基本前提,通过对体育教学活动的理性分析,总结与归纳出评价指标,并将其细化,结合一定的评价方法,对体育教学的基本状况作出价值反馈。其本身具有决策性、客观性、有序性与多维性等特点,对体育教学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22年版课标主要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进行评价,按照要求,教师对学生实施学习评价时,要对学生学习内容提炼不同学习指标,并对其进行适当细化和量化,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深入学习情境的评价,可以具体细化为课堂具体思考的问题、课下针对问题从兴趣点去搜集的材料等,这样在进行教师评价乃至学生自评都会有迹可循。新时代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要既关注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与专项运动技能,又关注学习态度、进步情况及体育品德;既关注健康基本知识与技能,又关注健康意识和行为养成;更应当重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3.3 整合利用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意识

新课标收录六大类运动, 体育教师“全能化”成为未来体育教师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逐步开设的各项体育项目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场地资源缺失的现状。结合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习俗等,作为体育课堂的引领者,体育教师应当转变思想观念,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出发点,最大限度动员各方人力资源参与学生教学指导工作,努力从技能型向高素质型转变角色。合理开发校内外场地设施资源,教师还应当有开发辅助性资源的意识;从学校特色和学生兴趣出发,善于挖掘和创编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形式和运动项目;指导学生多渠道地、合理地运用互联网获得体育信息,并可实时共享与交流,以提高课程学习效率。

4 结语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体现了党中央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高度重视,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先进性、科学性。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亦之,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任重道远,如何保证技能的传授专业化、标准化及高强度负荷下,如何有效的保证教学质量,还需各级政府、中小学以及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同力协契。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13.

[2]潘绍伟.学校体育的追问与追求(中篇)[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7:13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EB/OL][2011-12.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112/t20111228_167340.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EB/OL][2022-04-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html

[5]王守文.关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5):88-89.

[6] L.Dee Fink.Creating significant learning experiences-An integrated apporach to designing coiiege courses [M].Jossey-Bass A Wiley imprint 989 Market Strect.2003:175-190.

[7] James Skinner, Keith Gilbert. Sport Management Education: Teathing and learning for the future [J]. Sport Management Review.2007,10(2).

[8]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组.“健康第一”以体育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10):74-80.

[9]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6.

[10]卢伯春.多维整合: 学校体育中德育的新走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5):95-99.

[11] Miller.Douglas retal.Education Psychology-an-Introducatian[J].Wm.C.Brown Company Publisher.1985:512-519.

[12]M.Molenaar,A.Zanting,P.VanBeukeien.W.DeGrave,J.A.Baane.J.A.Ustraan,R.Engbers,The.Fick,J.C.G.Jacobs&J.M.Vervoom.A framework of teaching competencies across the medical education continuum [J].medical teacher,2009.

[13]尚力沛,程传银.论体育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5):76-80.

[14]苏晓红,王晓春.新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实施现状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6):109-113.

[15]张文波,赵利.价值冲突与回归: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问题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1):110-112.

[16]Simpson, Ray H. Teacher self-Evalution [M]. New York:Macmillan (The phychologicalFoundation of Education Series). 1996.

[17]杨春艳.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问题的理性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22):158-159.

[18] Manning.Renfro.C.the teacher evaluation hangbook:step-by-step techniques forms for improving instruction englewood cliffs.[M].N.J.Prentice hall.1988.

[19]尚力沛.体育教学需要客观认识传统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19(8):107.

作者简介:1.董文泽(1999-),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

2.田艳艳(1997-),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