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以课后托管为导向、以学校为依托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多元培养模式为提升体育教育价值提出新要求。以学校为依托的体育俱乐部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与竞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应升华传统体育教育为兴趣引导渗透体育课堂,提升俱乐部整体教学质量,从而强化青少年体育意识,不仅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磨练心智,更能激发青少年正向体育精神,探索竞技体育魅力,发展竞技能力,充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体现学校体育和体育组织的社会担当。
关键词: 体教融合;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质健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790—9913(2022)05-0038-0044
DOI:https://dx.doi.org/10.12397/tyjypl-.2022.12.006
作者简介:1.石梦圆(1998-),女,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2.单凤霞(1980-),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休闲体育与体育旅游。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diversified training mode of youth sports clubs guided by after-school trusteeship and supported by schools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enhancing the valu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dhering to the theory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school sports, youth sports organization system analysis framework,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youth sports clubs, put forward the youth as the main body of participation, campus sports venues as the basis, school sports as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of the club development path. Based on the school's sports club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of youth health of body and mind development and athletic talent training, should be sublimated traditional sports education guide penetration for interest class, improve the whole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club so as to enhance the sports consciousness of the youth, not only promote adolescent physical, mental, also can stimulate teenagers sports spirit, to explore the charm of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 competitive ability, fill up the reserve talent team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embody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school sports and sports organization.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Youth Sports Club; Physical health; Reserve talents of competitive sports
2020年9月21日,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支持大中小学校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的近视人群和肥胖人群不断增多,而速度、耐力以及柔韧等素质指标却不断下降,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以及由于竞技体育对技能和体能要求较高,其光彩和魅力稍显暗淡,削弱了青少年的竞技参与热情。鉴于此,本研究以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新时代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困境以及发展路径。
1 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背景
政策导向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家竞技体育人才储备的保障,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意见》为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提供动力。20世纪80年代初期,原国家体委提出针对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改革发展思路,即“体教结合”。但由于举国体制和金牌效应的影响,该模式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近年来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强调了学校体育在整个体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俱乐部为青少年在教育背景下接受系统的体育培训与训练提供平台。通过学校教育与俱乐部的密切融合,全面夯实青少年的体育参与程度,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能。并对各级、各学段选拔出来的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进行培养,提升学校教育知名度,提高俱乐部场馆的运行率、利用率、完好率,形成良性循环,真正落实学校教育与体育对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融合促进作用。
2 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中的现实困境
2.1数量逐渐增多,质量有待提升
以学校为依托的俱乐部是青少年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是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数量方面,国家示范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到300家,各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到12000家。但由于当前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政策制定与执行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互通监管体系,导致部分国家政策难以落实。根据张永韬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人员、会员分别实行的问卷调查显示,仅有4人选取了提升培训学生的体育兴趣,所占比例是8%。数据表明大多数管理人员认为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主要目标应是获取经济效益,培养体育兴趣并没有引起管理人员的足够重视。
2.2活动开展丰富,人才培养单一
当前,俱乐部在活动开展方面,主要举办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开展课后体育培训班。面向俱乐部全体成员,忽视了个性培养,即针对一部分有运动天分、可挖掘潜力的青少年进行拔尖培养。由于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竞赛体系长期不兼容,我国并未形成完备的青少年运动后备人才选拔、训练、竞赛以及运动员等级审批制度,致使出现明显的竞技人才断档现象。
2.3场地优势明显,安全问题堪忧
俱乐部依托学校运动场地,生源稳定,优势明显。但缺少物质资料支撑,场地、器材等无法根据青少年身体活动需求建设。根据周晓卉遵循SERVQUAL原则所选出来的体育活动场所指标可见,俱乐部建设过程中安全隐患、运动氛围等是牵制俱乐部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的重要部分。一些室外运动场地由于塑胶跑道制作过程中,使用了质量不合格的原材料,2015年10月起,江苏、上海等各地中小学生在跑道场地运动过程中相继出现流鼻血、头晕、恶心、出红疹、咳嗽等症状。缺乏稳定安全的运动空间,不利于青少年运动和成长发育。
2.4内部分工明确,功能指向模糊
在组织机构方面,财务部门对政府的财政拨款和补贴依赖性高,主要凭借培训、举办活动和比赛、租赁场地设施吸金,创收形式单一,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对于宣传部门来说,俱乐部是面向青少年的学校组织,社会的了解、学校的支持和家长的认可是其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而宣传能力、运用现代技术的意识不到位,缺乏分工明确、职责细化的俱乐部内部管理结构和制度,很难实现理想的内设组织功能性指向。
3 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路径
3.1培养理念:提升俱乐部发展质量
3.1.1兴趣引导渗透课堂
体教融合的实现需要体育本身焕发出吸引人参与其中的魅力。无论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还是体育纳入高考,体育都应该是在趣味、灵活的情景下由师生共同完成。俱乐部应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体育游戏辅助教学,将兴趣引导渗透到课堂的每个环节,引导青少年在思想上享受运动,主动参与体育,从而改善青少年体质。在家庭与社会上也要树立兴趣引导体育运动的精神风向标,加强舆论导向,努力构建社会视域下体质与精神的价值共同体。从社会各方面促进俱乐部体育兴趣的培养对体教融合的促进作用。
3.1.2体教融合优化课堂
体育不仅是“野蛮体魄”的手段,更是“文明精神”的方法,“育体”和“育人”是体育的本质,必须各个阶段高度一致。首先,俱乐部通过践行《意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优化课堂设计和核心教学理念,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仅能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还要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将举国体制下一味“育体”而淡化了的体育人文精神重新摆正,克服体教融合的形式化。其次,激发俱乐部体育工作人员对自我创新与升华的主体意识,重视自身教育,通过内生动力充分认识到高效的体教融合课堂对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综合效应,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
3.2多元培养:俱乐部的实际效用
3.2.1内化青少年体育意识
“以体育人”是时代赋予体育人的责任。首先,运动队配备文化教师跟训,引导青少年运动员重视文化课学习,突出体育的全面育人,通过资源融合的方式优化体教融合路径。其次,教育部门要联合体育部门在教学体系、训练体系、竞赛体系等多方面统一思想,为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体育资源的共享提供发展空间。再次,通过学科交叉,根据不同学段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各运动项目的特点组织课堂,进行科学有效的课程设置。除此之外,生命教育是对现代教育缺失的有效补充,将体育上升至生命教育的层次是体教融合的时代需求,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具有长远且深刻的影响。俱乐部通过身体教育培养青少年生命、生存和生活意识,实现体育价值的内部转化。
3.2.2引导青少年竞技参与
由于经费不足、训练水平有限、竞赛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很大一部分校运动队长期处于低水平竞技层面。为此,需要新的思路来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足面临的困境。优秀教学人员是俱乐部发展的前提,更是引导青少年竞技参与的核心。首先,俱乐部教学人员的数量必须能够满足不同学生从事各项体育运动的需求。其次,重视对教学人员不间断、不同形式的理论培训,构建教学人员再培养体系。以齐齐哈尔市二马路小学为例,学校通过对冬季冰场建设、班主任工作考核以及综合素质兼优的队员实施奖励机制,先后为市队培养90余人,为国家队输送60余人,40多人进入知名高校学习。不仅在认识上树立竞技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更在实践中引导青少年参与体育,激发青少年竞技热情,为顺利走中国特色体教融合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3.3智慧场地:营造安全运动空间
3.3.1智慧场馆共建安全空间
打造“智慧化”互联网+俱乐部,利用短视频平台、小程序、视频号等,从俱乐部师资、校园场地、环境等方面积极宣传,形成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和俱乐部品牌影响力。在视频平台宣传学校日常运动训练活动以及运动保护措施,从专业方面赢得青少年以及家长的信任。通过对C小学的的了解,学校每周五是家长开放日,家长可以进到学校了解孩子的学习、运动环境等。拓展学校与俱乐部的合作深度和服务广度。从被动募捐的传统创收形式向主动制造社会关注转变,通过资金流动,优化校园运动环境。
3.3.2体医融合保障安全运动
后疫情时代体医融合被广泛呼吁,开通体育医疗与科研人员、教学训练人员和青少年运动员之间的交往通道,并强调三者之间合作的重要性。体医融合能够解决体育单方面发挥作用对青少年身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中小学生掌握更多科学的体育知识,从而引导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一方面,通过了解训练后主动牵拉等机理缓解肌肉酸痛和促进疲劳恢复等的方法,减少运动损伤发生概率,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发育。另一方面,开设运动处方,用科学方法处理青少年运动过程中出现的运动损伤问题,使青少年敢于运动,树立“由我做主”的运动观念。
3.4专业运营:内部分工可持续化
3.4.1洞察市场态势
通过S俱乐部负责人的介绍了解到,该俱乐部管理团队以“双一流”高等院校优秀体育硕士毕业生为核心。俱乐部应切实加强行政管理,简单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绝对不可取,聘用优秀管理人员,不仅能够针对俱乐部做出技术创新的举措,也要善于规划俱乐部发展,跟踪国内外行业发展动向,对本俱乐部发展做出有力的组织与调控。根据孙荣会的调查发现,除了办公室、账务部、宣传部和后勤部等一些常见的部门之外,设置招生部、医务部、市场部等关键部门的被调查俱乐部数量少之又少。伴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俱乐部内设部门也要做到及时更新切实做到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并具备较强的功能指向,从青少年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提供新颖化服务。
3.4.2反哺学校体育
青少年体质下滑是学校体育改革不可回避的挑战,俱乐部应努力赢得有关合作部门的信任与支持,切实履行各种承诺及契约,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这不仅是对俱乐部发展负责,更是对学校体育在公众形象中的最佳诠释。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等理念受到重视,学科中心论不断地被反思,人文体育思想受到更多的关注。俱乐部积极发展青少年体育事业促进学校体育以强身体、增技能的形态全面稳步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
4 结束语
青少年是培养体育文化素养的最佳年龄,包括基本的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个性、体育行为以及体育自信等,鼓励青少年体育活动与运动行为的发生,使身体活动不仅成为一种生活形态,更为青少年提供一种优化身体的机会,为未来学校体育教育树立导向作用。以体教融合为政策支撑,以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平台,真正将青少年体育工作落到实处,掀开体育与教育之间互为相通之根本的面纱,抚平体育与教育之间的沟壑。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EB/OL]. (2020-09-21)[2020-09-22].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1/content_5545376.htm.
[2]纪成龙,杨国庆.文化治理与政策实践:竞技运动项目组织文化建设的挑战与应对[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01):19-25.
[3]张丽军,孙有平. 大数据时代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现实困境、路径探寻与未来展望[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04):1-8.
[4]王登峰.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目标与学校体育的改革方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10):1-4+12.
[5]人民网.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的通知[EB/OL].(2017-11-28)[2018-01-22].http://sports.people.com.cn/n1/2018/0122/c22155-29778321.html.
[6] 汪晓赞,杨燕国,孔琳,仲佳镕,禹华森,郝艳丽. 历史演进与政策嬗变:从“增强体质”到“体教融合”——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政策演进的特征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2020,56(10):3-10.
[7]张永韬.非营利体育组织对体育培训市场的影响研究——以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会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04):136-140.
[8]钟秉枢.问题与展望: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10):5-12.
[9] 周晓卉.大学室内体育场所学生满意度评价体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06):105-108.
[10]胡伟,马俊辉,徐文,张晓飞,周良春,李双琦.对《中小学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国家新标准的解读[J].塑料,2020,49(04):135-140.
[11] 白志红.对发展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若干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01):61-62.
[12] 刘海东,李娜娜.文化差异与主体认知:体教融合不可逾越的鸿沟[J].体育与科学,2020,41(05):36-42.
[13]ZHOU Yan-feng,ZHANG Wei-gang.General Situations and Referenc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Vol.40,No.6,Nov.2020.
[14]王智慧.规训与惩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背景下的身体规训与认知转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03):1-13.
[15] LIU Bo,GUO Zhen,WANG Song,CHEN Yi-ying,ZHANG Bei-er.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education: The demand, dilemma and exploration of the competitive sports reserve talents cultiv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J/OL]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Vol.27,No.6,Nov.2020.
[16]新华网.“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学校体育发展迎来“黄金时代”[EB/OL].[2020-12-23].http://www.xinhuanet.com/sports/2020-12/23/c_1126897415.htm.
[17]HU Jian-hua,GAO Xue-feng,LIU Jian-hong,et al.The Realization Path to Promote Physical Health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by Integration of Sport and Medicine[J].Chinese Health Economic,2020,39(5):69-71.
[18]霍兴彦,唐立慧,肖林鹏.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绩效问题研究——一个理论框架的假设及诠释[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01):40-44+68.
[19] 张婷.陕西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现状调查与管理模式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10):196-197.
[20]SUN Rong-hui.Internal Governance of National Youth Sports Club[J].Journal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Vol.40,No.6,Jun.2017.
[21] LIAO Shanglan,LIU Guihai.“What Kind of Person Should be Cultivated”:The Rational Reflection and Value Reconstruction of School PE Reform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China's Macro-educational Objectives[J/OL].Journal of TUS,Vol.36,No.2,2021,151-158.https://doi.org/10.13297/j.cnki.issn1005-0000.2021.02.004.
[22]CHEN Si-tong,LIU Yang,TANG Yan,CHEN Ang.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Ti Yu Su Yang in China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retation to Physical Literacy.[J].CHINA SPORT SCIENCE,Vol.37,No.6,41-51,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