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对东莞市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罗明 秦铃
  
体育教育与评论-JPER
2022年3期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0 体育健康促进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本文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的基础,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探索东莞市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运用编制问卷对东莞市部分初中生群体进行测量,剖析个体、家庭、学校、社区和政策五个层面因素对该市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理健康状况是实现体育参与心理活动的基础,个体体育参与的心理活动是初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催化剂;良好的家庭运动环境能够有效的培养孩子的体育锻炼行为,家长的支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教师综合能力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和形成体育锻炼动机的重要因素,而良好的学校运动环境是保障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社区运动保障是吸引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社区群体影响着青少年长期参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社区体育价值导向有助于加深体育认知,建设良好的社区体育文化氛围;体育政策资源保障对个体体育锻炼行为具有导向作用,体育政策落实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权益。

关键词: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生态学因素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790—9913(2022)01-0038-48

DOI:10.12397/tyjypl-.2022.08.0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ecology model,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Dongguan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expert interview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measures som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Dongguan by compiling questionnair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five levels of individual, family, school, community and policy factors on the cit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 the results show that: physical health is the basis of physical participation in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individual physical participation in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is the catalyst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Good family sports environment can effectively cultivate children's 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 parental support can help children form a good habit of physical exercis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P.E. teacher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sports and form the motivation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a good school sports environment is the basic condition to ensur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Community sports guarante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attract community residents to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Community groups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teenagers' long-term habit of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exercise. Community sports value orientation helps deepen sports cognition and build a good community sports culture atmosphere. The guarantee of sports policy resources has a guiding effect on individual 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sports policy affects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young students in physical exercise.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 Ecological factors;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极大地改变,生活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却使得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随之减少,导致其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据最新《体质调研》结果显示:近三十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虽得到显著的提升,但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各种健康问题如肥胖、近视等依然凸显[1]。可见,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国家制定颁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一系列政策举措,虽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青少年的体育活动水平,但在政策引导下形成的体育参与行为普遍是被动的,其锻炼强度难以达到促进体质健康的要求,导致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依然严峻,在健康中国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国家体育政策导向,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从而改善其体质健康水平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全面系统地把握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参与的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是实施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干预的重要前提,基于此,本研究以社会生态学模型为理论框架,从个体、家庭、学校、社区和政策五个层面综合分析东莞市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为东莞市制定和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东莞市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东莞市8所中学初中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问卷发放750份,回收727份,有效问卷622份,有效回收率82.9%。

1.2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设计

《东莞市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问卷》的制定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对社会生态学理论进行分析以及专家访谈确定本研究个体、家庭、学校、社区、政策五个层面,并借鉴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2-4]编制专家问卷条目;其次,通过专家访谈与专家打分,删除平均值小于3.5的题项,修改及完善问卷的内容及结构,经过初步统计删减问卷条目,从而形成初测问卷,共包含72个条目,其中A个体层面包含14题项,B家庭层面包含14个题项,C学校层面包含18个题项,D社区层面包含12个题项,E政策层面包含14个题项;第二阶段,再对初测问卷进行项目分析,标准如表1,个体、家庭、学校、社区、政策五个层面量表分别剔除1、3、4、2、1个条目,各分表α系数都在0.7以上,表明经过项目分析,五个量表条目都有所精简,说明5个量表的内容效度以及内部一致性新都达到要求。第三阶段,根据Kaiser法采取特征值大于1的方式进行主成分分析,并结合最大方差旋转法,求取旋转因子载荷矩阵;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筛选原则,删除因子载荷量低于0.45的变量;从而确定最终的因子结构中各主因子中的测量变量因子载荷量均大于0.45的题项[5]。

(2)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对五个量表进行结构效度检验,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五个分量表的KMO均大于0.8,如表2,说明这五个分量表适合因子分析,各因子载荷值在0.45以上,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为了检验该问卷的可靠性与有效性,采用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信度检验方法——Cronbachα系数,对问卷中各分量表的α系数进行测量。通过对本研究中的五个分量表进行信度检验,发现个体、家庭、学校、社区、政策五个层面量表α系数值均在0.756-0.882之间,均大于0.7,达到本研究设定的α系数标准,表明这五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良好。问卷各因素的Cronbach’s Alpha值如表3:

1.2.2专家访谈法

通过访谈沈阳体育学院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的7名专家,并对在体育教育岗位上从事体育教学5年以上的10名体育工作者进行访谈,确定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维度,确立初始问卷指标,并邀请专家进行两轮指标条目筛选,进一步修改完善问卷指标,从而形成初测问卷。

1.2.3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软件对问卷回收数据进行录入与整理,并运用SPSS24.0对问卷的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因子分析等。

2 东莞市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2.1 个体层面

根据Kaiser法采取特征值大于1的方式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两个主因子F1和F2,分别命名为“个体心理影响”和“生理健康状况”。

个体层面中心理方面影响因素主要体现为个体心理影响,例如青少年的体育态度,兴趣、体育锻炼功效的意识等。根据表4可知,体育锻炼的态度和体育锻炼功效的意识的因素负荷量分别为0.704与0.698,表明这两个因子与个体心理影响因子的相关程度较高,是个体心理影响重要的影响因素。个体对体育锻炼功效认识的加深,能激发其体育锻炼兴趣,产生强烈地运动动机,并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6],同时个体运动参与中掌握运动技能,能获得良好的运动愉快体验,从而促进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随之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实现青少年体育锻炼参与的可持续发展[7]。

生理健康状况因子呈现的是个体身体素质、健康状况或体型、体育锻炼后的肌肉酸痛以及体育运动的需要,从表4中各因素负荷量可知:个体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或体型的因子负荷量为0.786和0.781,表明这两个变量与个体生理健康状况因子的相关程度较高。个体的身体素质以及健康状况是体育锻炼参与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个体运动心理活动行为的前提。个体健康状况良好与否将直接决定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产生,如果个体身体健康状况欠佳,或者身体产生疲劳感或者出现肌肉酸痛等不良体验时,将会对个体的心理活动产生消极的影响。可见在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方面,个体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理健康状况是实现心理活动行为的基础,心理活动行为是促使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催化剂”。

2.2 家庭层面

根据Kaiser法采用特征值大于1的方式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两个主因子F1和F2,分别将F1和F2命名为“家庭运动环境”和“家长支持”。

家庭层面中家庭运动环境因子主要包含家庭生活方式、教养方式和家庭运动氛围以及亲子交流四个解释变量。家庭生活方式和教养方式的因素载荷量分别为0.800和0.760,表明这两个变量与家庭运动环境的相关性较强,是影响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初中阶段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与家庭运动氛围密切相关,与家长和家庭成员的锻炼意识和锻炼行为也有较大关系[8],当家长或家庭成员经常性的体育参与行为,表明家长有着较深的体育认知,他们将主动要求或支持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并注重与孩子的体育情感的交流,从而营造浓厚的家庭运动氛围,影响着他们孩子的体育锻炼行为。另一方面,家庭生活方式和教养方式的不同,可能造成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受我国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家长普遍重视孩子文化课的学习成绩,忽视体育锻炼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而民主型的家长能够尊重孩子的需求,支持和鼓励孩子的体育参与的意愿,让孩子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9]。

家长支持因子反映了家长的锻炼意识及行为、家长和家庭成员的支持、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环境和家庭休闲娱乐方式。家长的锻炼意识及锻炼行为、家长和家庭成员的支持与该主因子相关性较高。可见,家长的锻炼意识及行为对东莞市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值得重视。当父母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具有较好的锻炼意识和锻炼习惯,这说明父母有着较高的体育认知,也从侧面呈现父母拥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使得家长能够从切身的锻炼参与出发,引导或要求孩子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同时,这部分家长往往对他们孩子的体育锻炼参与的支持程度较高,除给予孩子言语支持和行为鼓励外,还提供相应的物质支持,以及提供经济支持进行各种体育运动技能的培养,并积极与自己孩子共同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2.3 学校层面

根据Kaiser法采取特征值大于1的方式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F1和F2两个主因子,分别命名为“学校运动环境”和“体育教师综合能力”。

学校层面中体育教师综合能力因子主要解释了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四个变量,这几个变量是学校中影响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传授学生体育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运用,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激发和体育锻炼动机的形成都是密切相关的,韩会君[10]等在其研究中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学校运动环境因子主要反映了学校体育活动的支持、体育赛事的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等,这些变量对体育锻炼行为的产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先,学校领导的体育态度影响着该校体育活动的开展,若学校领导对初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将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导致国家颁布实施的各项体育政策与法规难以在学校得到真正的落实,无法发挥政策对青少年体育锻炼参与的导向作用;其次,学校体育活动经费,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不足,使学校体育竞赛的组织受到制约,学生在学校的体育锻炼无法得到基本的保障,反之,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调动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

2.4 社区层面

根据Kaiser法采取特征值大于1的方式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三个主因子F1、F2、F3分别命名为“社区运动保障”、“社区群体影响”、“社区体育价值导向”。

社区层面社区运动保障因子主要包含了社会运动安全,社区体育活动竞赛的组织、社区体育指导员的配备以及社区及周边体育锻炼场所的空间布局。首先,社区及周边锻炼场所与设施是社区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其空间布局将影响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参与。当社区拥有完善的锻炼设施和场所,合理的空间布局将为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场地设施保障,从而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中;其次,安全的社区运动环境是社区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前提,当社区配备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为社区居民锻炼提供专业指导,极大的调动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参与,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行为,并带动更多的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社区群体影响因子包括了社区青少年锻炼群体数量、体育明星效应、公共媒体的体育宣传力度,其中青少年锻炼群体数量,体育明星效应的因素负荷量分别0.749和0.707,表明这两个变量与为该主因子的相关性较高,是社区青少年体育锻炼参与的重要影响因素。当社区青少年锻炼人数越多,越有助于带动同龄青少年群体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特别是团体项目,有研究表明,锻炼群体的规模将直接影响个体能否长期坚持参与体育锻炼,且大群体中的个体锻炼行为比小群体中的个体表现出更高的坚持性趋势[11]。因此当社区锻炼群体增加到一定规模时将形成运动效应,能带动更多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此外,体育明星的运动项目易形成“明星效应”,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态度和兴趣的激发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够有效的促进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参与[12]。戈莎[13]在其研究中发现:青少年学生对体育功效的认识受体育明星的影响较大,且对体育价值的认知程度也随之加深。

社区体育价值导向因子主要解释社区体育价值观,社区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以及社区体育健身知识的普及,其中社区体育价值观与该因子的相关程度最高。社区开展体育知识的普及,加大社区体育文化的宣传,通过提升社区居民的体育认识,加深他们的体育认知,通过建设良好的社区体育文化氛围,吸引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2.5 政策层面

根据Kaiser法采取特征值大于1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两个主因子F1和F2,分别命名为“体育政策落实”和“体育政策资源保障”。

政策层面中体育政策落实因子主要包含了国家、地区或者学校制定颁发的各种体育政策文件等,李小英在其研究中提出政策层面是对个体体育锻炼行为影响最大的层面,它从宏观的角度对个体的体育锻炼意识和锻炼行为产生影响,具有体育锻炼行为的导向作用[14]。我国青少年学生依旧不容乐观的体质健康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随之制定实施一系列相关体育政策,并在全国范围内定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从而达到促进初中生体育锻炼参与,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东莞市教育局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将初中生的体育中考成绩与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建立联系,使学生的体育中考成绩将由体质测试成绩的5%和现场考试成绩的95%所构成,随着体育中考成绩在升学考试中所占比例的增大,家长和老师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加大,该时期学生的体育锻炼状况得到改变,然而,这种体育锻炼参与是一种被动的参与,难以形成长期的影响效果,当他们经过这个阶段后,这种影响的效果将被弱化。

体育政策资源保障因子主要是解释了各地区、学校针对国家制定相关体育政策的落实与实施情况,国家制定针对性的青少年体育政策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起着宏观的导向作用,而地区或学校对各种体育政策资源的落实与实施提供各种资源,将对他们的体育行为起着促进作用,国家制定的体育政策只是纲领性的文件,若各地区政府无法将其有效的贯彻实施,并实施相应的,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权益也将难以得到保障,可见,仅仅国家制定宏观的体育政策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从而有效实施落实这些政策资源,才能够为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政策环境,促进他们的体育锻炼行为。

3.结论

3.1个体层面

生理健康状况是实现体育参与心理活动的基础,个体体育参与的心理活动是初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催化剂。

3.2 家庭层面

良好的家庭运动环境能够有效的培养孩子的体育锻炼行为,家长的支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3学校层面

体育教师综合能力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和形成体育锻炼动机的重要因素,而良好的学校运动环境是保障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

3.4 社区层面

社区运动保障是吸引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社区群体影响着青少年长期参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社区体育价值导向有助于加深体育认知,建设良好的社区体育文化氛围。

3.5 政策层面

体育政策资源保障对个体体育锻炼行为具有导向作用,体育政策落实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权益。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14 年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代俊,陈瀚. 社会生态学视角下青少年校外身体活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04):371-377.

[3]苏晓红,李炳光,田英.基于社会生态学模型的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相关因素分析[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6(04):70-76.

[4]王东升,马勇占.自我效能在体育锻炼行为改变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2):242-249.

[5]高泳.青少年体育参与动力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02):33-38.

[6]赵洪波,邢鹏.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的中学生体育锻炼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20,36(02):65-72.

[7]司琦,苏传令,Kim Jeongsu.青少年校内闲暇时间身体活动影响因素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报,2015,27(04):341-345.

[8]周融.北京市城区中小学生家庭环境对学生校外体育活动参与影响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2.

[9]欧远群.家庭因素对广州市小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调查研究[D].广州大学,2013.

[10]韩会君,陈建华.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06):16-20.

[11]章建成,张绍礼,罗炯,周成林,平杰,周里,吕万刚,唐炎,殷恒婵,金亚虹,雷震,陶萍.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J].体育科学,2012,32(11):3-18.

[12]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国办发 〔2020〕36号[EB/OL].[2020-10-10].

[13]戈莎.生态因素对我国城市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影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14]李小英,燕子.生态学模型在锻炼心理学中的应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06):765-768.

作者简介:罗明(1992-)男,硕士,研究方向:体育健康促进。

通讯作者:秦铃(1992-)女,博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