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探索中提升

——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蔡严娟
  
素质教育(学生之友)
2022年15期
新疆博州精河县高级中学 833300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为推动教育行业的蓬勃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学校越来越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引入。将该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物理教学,可有效弥补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可满足素质教育要求,从物理知识、方法、情感以及技能等方面入手,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与教育。明确的发展目标加上教师的科学引导与指导,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做好自我定位。运用该教学模式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物理学科的基本特点,科学地为学生设置学习活动,更好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一、理论结合实验,提高学生探究意识

翻开高中物理教材,不难发现有理论知识,也有实验部分。实验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组成元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更加直观地将物理知识展现给学生,提高其主动探究的意识。除了将实验带到课堂中,教师还应及时鼓励学生运用课余时间进行合作实验,让其自由组合,通过改变实验环境和要素观察实验变化,与课上的内容进行对比,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做好相关记录,课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实验成果,提高学生的探索热情。

例如,在进行“力的合成”的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探索。在这次活动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同一直线上两个分力的合力问题,让学生分别用一只手和双手一起拿书桌上的同一物体,感受等效替代的理论思想。要求学生在活动中找出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并画出平行四边形,分析力的合成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根据活动进度适当提示学生:(1)用“等效替代”的思想去理解互成角度的分力与合力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2)如何确定合力的方向?(3)合力与对角线有什么关系?(4)物体在多个力的作用下,如何求出众多力的合力?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有助于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帮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开展实验活动,从而对物理知识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直观地见证知识的形成过程。总之,实验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眼见为实,才能信以为真。

二、开展小组合作,发散学生探究思维

物理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遇到重难点问题时容易出现知识混淆、概念理解不清等问题,因此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开展小组学习,让学生的想法得到充分表达,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意见,让清晰、合理的建议得到支持,模糊、错误的建议得到改正,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没有教师的干预,小组交流更易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当然,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时,教师也不能完全放手不管,而是应当适当地参与,针对各个小组的情况给予恰当的帮助,发现不愿意交流的学生,鼓励其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对有疑问的小组及时帮助其解答,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散学生的探究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使每位学生都能有一定的表达和提升空间。例如,在“向心力”教学中,教师让全体学生到操场集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开,用提前准备好的绳子拴住物体分发给各小组,接着演示用手抓住绳子的一端,另一端的物体做近似匀速圆周运动,感受向心力的大小。通过改变物体的重量和绳子的长短,体会向心力的来源,其方向、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等问题。教师让学生以此为中心,小组内逐一模仿操作,充分体会向心力的大小,才能对后面的问题有感而发。学生对向心力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互相论证得出理性的结论。最后将小组内交流讨论的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教师分别对各个小组的结果进行分析、点评,全面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不断发散其探究思维。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物理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讲授法,更注重学生的考试和分数,学生没有对物理形成全面、立体的认识,对重难点更是难以消化、吸收,这样的教学收效甚微,更不用说提起对物理的学习探究兴趣了。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新模式、新方法,向身边优秀教师请教教学经验,利用课余时间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不断的钻研发现,结合课本知识,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自觉地去探究未知,进而使高中物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由于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比较复杂,学生很难通过以往掌握的知识来判断。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教师用弹簧秤水平拉木块,并且拉力逐渐增大,让学生观察木块和拉力的变化,刚开始木块不动,设置问题:木块不动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有摩擦力,那么它在什么方向?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是否存在以及它的方向。利用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能够很快接受新知识。随着拉力的逐渐增大,木师的演示,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摩擦力的存在与大小。先让学生将尺子拿出来,夹在课本里,然后在无外力的情况下抽出尺子,体会此时手用力的大小,再让学生将尺子放回课本中合上,一只手对课本施加压力,另一只手抽出尺子。对比两次用力的大小,最后得出结论:相同条件情况下,摩擦力与压力有关。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增加了物理课程的趣味性,又带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易于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从而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可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明确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的有效性。所以,教师要对教学现状认真进行分析,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教学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强胜.探索中提升——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模式[J].甘肃教育研究,2022(1):129-131.

[2]张挺.课改后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21(31):136-138.

[3]刘桂祯.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探讨[J].科技资讯,2020(15):163-16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