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工学交替”的高职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朱露琴
  
领域媒体号
2022年21期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合肥 230023

摘  要:“工学交替”模式是高职院校一项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文基于“工学交替”模式下,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如何进行课程体系设计,能更好地发货“工学交替”的效果。研究发现,在“工学交替”前,需要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与实习相关度高的核心课;在“工学交替”后,需要开设完备的专业知识体系学习和专业素质拓展学习。

关键词:工学交替  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从20世纪初即开始对教育进行大力改革。“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习和实习的交替进行,让企业成为高等教育的第二课堂[1],是将教育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发挥学校、企业等多方合力,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通过前期的学校学习,再走进企业,能够及时将学习的知识用于实践,解除学习时的“罔”,又能在实践中找出差距和不足,指导自己后面的知识学习,解除学习时的“怠”,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弥补了弥补了将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前后分开,“一分为二”的缺陷。

但是在推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时,不能简单地将以前大三上学期的顶岗实习移到大二上学期或其他时间即可,而是需要围绕“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对原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的改革和调整,其中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重要内容。所以,对其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结合我校的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的“工学交替”实习情况和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改革实践,对其相关人才培养效果的提升策略进行探讨。

一、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合肥幼专的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实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2+1+2+1”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学习和实习的交替模式。“2”是指两个学期,两个“2”都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两个“1”是学生去校外实习的时间,分别是一个学期,前个“1”是“工学交替”的跟岗实习,后个“1”是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

合肥幼专的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实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2+1+2+1”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学习和实习的交替模式,第一个“2”是指学生在入学后的两个学期,是在学校接受系统的人文素养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完成从高中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变,完成其基本综合素质的学习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第一个“1”是指学校组织学生到校外的实习基地去跟岗实习一个学期,在经过一个学年的校内学习后,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和专业认知、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已经掌握,但缺乏在酒店真正地进行实战,对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掌握水平需要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出来,能够将所学用于实践,在长达一个学期的岗位实习后,其实践操作能力会大大得到提升;并且,学生在跟岗实习后,能够能对专业、行业和将来的就业有更多清晰的认识,激励自己后面的学习和就业。第二个“2”是指学生在跟岗实习一个学期后,再次返回到学校来学习,这一时期,因为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总结出了的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再次回到学校学习,会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并且学校的专业知识的学习难度也会在之前的基础上有个拔高,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掌握企业中管理岗位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最后一个“1”是学生在最后一学期中开展的顶岗实习,这一时期,学生已经完成所有课堂上的知识学习,再次走到企业中去,将所学用于实践,全面提升其操作技能、管理能力。

二、“工学交替”前的课程体系设计

从学生入校,到在“工学交替”实习活动前,学生有两个学期的时间是在学校内学习的。这段时间的课程体系主要是以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2]。专业基础课程是为学生的专业入门学习而开设的课程,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酒店管理概论、职业形象设计、酒店沟通与礼仪、酒店服务心理学等。其中,由于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的一级学科是管理学,所以,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是让学生对管理学的概念和基础内容有基本掌握。酒店管理概论课程是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其专业的入门学习,学生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会对本专业有了基本了解,也是建立专业情感的基础。职业形象设计、酒店沟通与礼仪和酒店服务心理学既是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开设也都是围绕大二即将到来的“工学交替”实习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会掌握个人的职场形象、专业沟通能力与技巧,以及对于客户的心理等方面的知识,为其顺利完成实习打下基础。专业实践课程包括入学教育和专业见习。入学教育是通过企业专业和校内教师对学生在刚入学时进行专业的介绍,专业见习是学校组织学生去往酒店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对酒店行业和酒店的运营有个直观的了解。

但是这些课程的设计与“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只有部分关联。根据学生在酒店的实习实践情况,学生实习去向最多的部门是餐饮部门,其次是前厅部门。如果实习生在实习之前对这两个部门的工作和运营都不了解,对相关的工作技能没有掌握,就会面临在实习初期无所适从、工作压力大等问题。所以,在“工学交替”实习前,开设与此相关的课程十分有必要,所以,在本案例的实践中,开设了两门专业核心课程,一门是在大一上学期的餐饮服务与管理,主要是针对酒店三大核心部门之一的餐饮部门的运营与管理;另一门是在大一下学期的前厅服务与管理,是学习酒店三大核心部门之一前厅部门的运营与管理;这两门核心课程的学习,为学生的“工学交替”实习保驾护航,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训的学习,掌握了其部门运营和管理的基本知识,能够充满自信地走上实习岗位,取得更好的实习效果。

三、“工学交替”后的课程体系设计

在完成“工学交替”实习后,学生再次返回校园,其外在和内在的成熟度和自信心都会有了很大的提高,脱去入校初期的稚嫩和懵懂,不再有入学初期对专业认知的迷茫和无所适从,对自己的专业和将来要从事的行业有了很多的了解,建立了自己的专业自信。此时,课程体系的设计需要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一方面,专业基础课程如酒店情景英语等课程的开设[1]。

另一方面,根据酒店有的不同运营和支持部门,开设其相关专业核心课程。例如,针对客房部门,开设客房服务与管理的课程,由于“工学交替”实习时,酒店安排学生的实习岗位较少会是客房部门[3];针对前厅等部门的运营系统,开设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此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酒店常见的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所以,关于酒店三大核心部门之一的客房部门的运营与管理的学习放在实习之后,这样也便于每个学期课时量的综合调节;针对营销部门,开设酒店市场营销与数字化运营的课程,酒店的营销工作是酒店收益来源和保障的重要部门,对其相关知识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针对酒店的财务部门,开设财会方面的课程;针对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设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针对酒店的餐饮部门,开设主题宴会设计课程,这是在前期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和实习的基础上,开展的深层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有创意地去设计各种类型的主题宴会;针对酒店的康乐部门,开设康乐服务与管理课程等。

此外,还有针对酒店的基础管理岗位的能力培养,开设了酒店督导管理实务课程,学生不仅是要掌握不同部门的基层岗位的技能,还需要掌握酒店基础管理岗位的管理能力和技能,这也是高职院校此类专业人才培养区别与中职院校此类专业的人才培养。

这些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学习,能够深化学习的专业知识,构建完整的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的专业知识体系[4],为其将来升学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可以在自己“工学交替”实习中对酒店行业了解的基础上,建立自己将来的从业方向,在此部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在某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

四、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设计

学校是以学前教育为立身根本,其在学生的基础素质和文艺素养等方面的培养,有多年积淀的基础和条件,相关的师资力量和实训室都较完备。所以,根据校本特色,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在专业素养拓展选修课模块中,积极开发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一方面,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突出亲子板块,例如,开始儿童食品营养与卫生安全的课程,突出儿童营养配餐的知识教学;在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中突出亲子客房的设计;在主题宴会设计课程中突出亲子类主题宴会的设计教学与实训。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在艺体方面的培养,使其也能具有一定艺体基础。所以,开设了声乐与钢琴基础、舞蹈基础、茶知识与茶艺等课程。这既是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也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综合的艺体素质,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增加更多的乐趣和调剂,拓展将来的从业方向。例如,学生在茶知识与茶艺课程的学习中,掌握了关于茶叶方面的知识和鉴赏能力,并且对茶艺产生的浓厚的兴趣,继而考取了相关的技能证书,在将来就业时,在酒店的大堂吧、餐饮部门、客房部门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彰显自己的专业能力。

结语

本文在基于“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为研究案例,从过程性的视角,对其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解构,探讨了校内课程学习如何更好地与校外企业实践进行相辅相成,发挥更大的合力,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对于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卫圆杰. 现代学徒制视角下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 智库时代, 2019(30):180-182.

[2] 韩鹏.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酒店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考[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20(06):38-42.

[3] 刘爱利, 张一凡, 姚长宏. 旅游管理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规律探讨——以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33(04):42-46.

[4] 吕璇.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研究[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24(04):41-45.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双高计划”引领下的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合肥幼专为例(2020jyxm1630)、“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肥天鹅湖大酒店实践教育基地”(2020sjjd108)和安徽省提质培优项目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教师示范性企业实践流动站(hytycjrh02)、“《餐饮服务与管理》课堂革命典型案例”(hytysjgg13)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朱露琴(1986-)女,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酒店管理、教育管理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