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美学视角下苏州园林中窗的现代应用价值研究

杨鸿铭
  
领域媒体号
2023年2期
四川美术学院

摘要:现代设计思潮多种多样,关于设计研究方法的探讨也多种多样,与其大量从国外的思潮中学习,也许追根溯源,探寻古人的造物智慧是一种策略。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诗经》。本文通过对一些经典园林著作中的手法与美学价值研究,以及从局部出发设计之中的窗出发,研究其形式美学与内在的美学价值,并通过一些具体的应用案例来探讨苏州园林中窗的现代应用价值,所研究策略也对中国设计方法研究有所意义。

关键词:苏州园林,美学价值,应用价值

一、引言

苏州园林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其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就像一座宝藏,等待人去挖掘.并且苏州园林中的“窗”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是不间断在发展,其所蕴含的美学是也是适用于现代的,在苏州的街道以及商店里都能看到古典园林中窗元素的应用。但不是所有的应用都是合适的,有些是简单地植入到空间当中,其体量感与风格与所在的空间格格不入。对于苏州园林窗的研究应该将其形式与蕴含的文化与美学价值还需要更深一步的研究,从苏州园林之中的窗内在的文化美学出发,通过对《园冶》《闲情偶寄》中对园林中窗的手法和美学价值的描写来探讨其中的美学价值。通过对其形式图案的研究来研究其形式美,与现代应用的价值。

二、美学价值及现代应用研究

《园冶》的第三卷分论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这指出园林建筑的装修不同于一般住宅,要灵活处理,在于“曲折有条,端方非额;如端方中须寻曲折,到曲折处还定端方;相间得宜,错综为妙”。介绍了几种主要装修的做法:屏门、仰尘、枢扇、风窗,篇后附有图样。《园冶》强调“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园林设计的总体到个体,从园林整个意境的营造,到局部窗户的设计手法,都体现出《园冶》中士大夫的审美观,表现出对清、远、幽、精、雅、野、虚、深的意境追求,营造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园林景观[1]。

《闲情偶寄》第四卷“居室部”是建筑和造园的理论,分为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山石五节。“窗栏第二”论窗栏设计的美学原则及方法,窗样式对园林的美学意义,其中还附有李渔设计的各种窗栏图样。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取景在借”的美学观。着重于利用窗户的框景作用,借景之法乃“四面皆实,独虚其中,而为便面之形”[2],框景可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见其物小而蕴大,有须弥芥子之义,尽日坐观,不忍阖牖”,又可游观而移步换景。借景法在我国古代的造园术中早已得到广泛运用,但借景理论却始终语焉不详,在《园冶》中,计成立专章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要者也”,将它提升到造园的第一要事,李渔具体地论述借景的方法,通过借景营造画境、意境。李渔的“取景在借”的造园理论表现了明清士人的追求意境的美学主张[3]。

不管是从计成的《园冶》还是李渔的《闲情偶寄》都详细描述了园林中窗的图样,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厚的美学思想。在如今的苏州街上,也不乏白色的墙体隔断上应用到不同连续纹样的窗,框出来的景位于景观节点上,应用“取景在借”的手法,从小见大,富有含蓄美,增加景观的观赏性。

在现代景观中应用这种窗的造景手法,仿佛画龙点睛,使得整个景观增色不少,这种窗的造景手法,不仅在美学与人文内涵上具有价值,还在功能具有重要的价值。苏州园林中的窗在视觉上提升了整个空间的广度和深度,也提高了空间的采光度。使得整个空间充满层次感。

在传统的窗体造型中,为了简便和简练,往往重复使用一种基本形式,大多以紧密、细小、重复的方式排列和组合,构成有规则的图案。从苏州园林的经典窗纹样入手,可以看出,在这种形式中,也有大量的重复构成形式。在传统的窗体中,不仅存在着完整的有序的反复组合,也存在着许多具有规律的基础元素的反复组合,比如“发射”这种在自然中很普遍的事情,如果把它应用到建筑的结构中,不仅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也会产生很好的视觉效应。根据它们的组成方位,发射形式主要分为四种,即向心式、同心式、离心式和多心式。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离心式,其发射点处于中心位置,样式从中央向外扩散,形成了一种扩散的美感。

另外,在传统的窗格中,经常采用各种形式的发射结构,使得这种形式复杂多变,形式多样,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例如,渐变结构的结构,使人产生了很强的节奏和节奏,这一特点与发光组成的结构相类似,由相同的基础形状,由大小、形状、位置、方向、明暗的逐步改变所产生的延伸和空间的独特节奏,使得所产生的视觉感觉非常有节奏性[4]。不光是其采用的构成形式充满节奏与韵律,所采用的图样也是颇具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从窗的整个结构提取出来的图案纹样、形式构成的元素不仅能够运用到景观中,还能应用到其他的设计当中,比如平面设计或者首饰设计当中。

三、结语

苏州园林其所蕴含的传统造物智慧是对过往造物经验筛选总结的积累,对于苏州园林窗的研究,是一种温故知新。借传统之艺、举当今之技、为当下之需。重温传统造物的本质,是在返璞归真,回归问题的原点。柳冠中针对中国现今的设计指出:中国设计理论界,西方理论思潮此起彼伏,曾经一度是设计师和教育工作者们的口头禅。每个人都把“设计”这个词用来对“科学范式”进行再界定。中国设计“本体”被外来的流行知识侵蚀、瓦解,模糊了。也许追根溯源,从中华传统造物智慧中学习,才是让中国设计立足于世界的法宝。

参考文献

[1]计成.园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07)

[2]李渔.闲情偶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06)

[3]张淑娴.明清园林艺术[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04)

[4]刘佳丽.苏州园林古典窗格的平面构成艺术分析[J].美与时代(上),2019(04):55-5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