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创想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体现思想性、方向性、先进性和科学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修订2022年版课标的根本精神和关键要求。本文以培训中汪晓赞教授所提到的教学模式中的运动教育模式着手,旨在从核心素养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浅谈长期以来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坚持“健康第一”,提炼核心素养
2022年版课标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宗旨,提炼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运动能力是指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健康行为是指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体育伦理,以及应当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三个方面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在解决复杂情境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整体发挥作用,并在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以全面发展。2022年版课标强调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促进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发展核心素养,贯彻运动教育理念
2022年版课标对长期以来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联系实践教学提出运动教育模式。
(一)保证每节体育与健康课程有一定的运动负荷
第一,明确课堂运动负荷要求,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解决“不出汗”的体育课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未见根本好转”的问题。2022年版课标强调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专门设置了体能学习内容,还提出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体现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体能练习,以保证每节实践课具有足够的运动负荷,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运动体验,真正改变“不出汗”的体育课现状,提高学生的运动效果,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到根本性好转。
由于小学水平二阶段是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和窗口期,错过这个体能练习的关键阶段,体能练习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小学水平二阶段,体育教学中体能练习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体能与运动技能息息相关,潘绍伟教授指出:如果说基本运动技能是发展体能和学习体育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动作基础;发展体能就是基本运动技能和体育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能力基础。因此,体能与技能是紧密结合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协调性等身体素质也是学习任何运动项目的基础。在体能训练中不仅强调兴趣化,同样重要的是体能训练的补偿性。比如说武术部分教学内容对速度的要求不高,那就要针对速度进行补偿性练习,这是体能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
(二)运动技能的形成和结构化运动技术学习
第二,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抓手,建构“学、练、赛”一体的课堂教学体系,真正“教会”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摒弃“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课,解决“学生学了9年体育课,绝大多数学生未能掌握1项运动技能”和“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问题。2022年版课标强调结构化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学生侧重在应用的情境(如对抗练习、比赛或展示等)中学习知识与技能。
(三)发展健康行为,培养体育品德
第三,重视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解决“学生未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问题。2022年版课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等多方面强调要帮助学生养成锻炼习惯,不仅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体能练习、“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等,帮助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终身健康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在学业质量中增加了与锻炼习惯有关的评价指标。
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对学生的产生的影响是终身的,首先学生需要熟练掌握1-2项技能,然而掌握一项技能不仅仅是学会技术动作,更重要的是对一项技能规则的了解、项目文化礼仪的了解、对运动项目氛围的感受。因此,在体育课堂需要教师营造对项目学习氛围的营造,比如可以通过改变以往单调的学习技术,可以把大单元比作成一个赛季的模式。
赛前阶段学生需要组建团队,分配团队角色,进行体能和技能的练习,比如分配队长、体能师、裁判员、器材管理员等角色,这样不仅对技能水平较弱的学生有自己在团队中合适的角色,也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参与运动的体验感,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同时团队的形式使得学生团队意识得到提升,加强了学生相互交流机会,这也是体育培养学生健康行为的特殊功能。
赛中阶段给学生更多时间进行小组赛以及团队赛,形成以赛代练。体育的趣味性和竞技性并不冲突,比赛的形式并不是奥运竞技,而是通过改编竞赛规则,降低竞赛难度,已达到适合体育教学目的的教学比赛。通过教学比赛可以让技能的学习得到充分的展示,比赛的平台给学生展示自身风采的机会,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比赛胜利中获得自信心,在比赛失利中总结自我,提升自我,面对失利,磨练自身的抗挫折能力。
赛后阶段给学生组织总决赛,给总决赛营造氛围,安排裁判、拉拉队等角色,进行赛后总结。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学、练、赛”的闭环体系,学生真正能够体验和亲生感受整个运动项目的魅力,对某个运动项目发自内心的热爱,能够有更多的同伴与自己一起练习,同时感受某项运动的规则和文化。在赛后总结评价阶段,教师不仅以比赛成绩高低进行评价,同时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角色扮演投入度、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运动项目规则及文化进行综合评价,形成多样化评价;整个赛季的不同阶段进行评价,将过程性评价和和终结性评价结合。
三、结语
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主要在于学生体验,而不是教师的说教。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实现传统的“无运动负荷”“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课向“有运动量”“有技战术”“有比赛的”的“三有”体育课转变。通过新课标的指导精神,结合可操作的运动教育模式使学生学会技能,培养健康行为,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健康第一” 以体育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10):74-80.
[2] 刘桦楠,季浏,董翠香.道德社会学视角下运动教育模式的德育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06):89-94.
[3] 刘康乐.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对高校网球普修课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21.
2、作者简介:姓名:刘康乐(出生年份—1996),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湖南省,职务/职称:二级教师,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上海市嘉定区古猗小学,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