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语料库的《三国演义》全译本中的战争军事术语英译研究
摘要:本文从语料库的角度,对《三国演义》全译本中的战争军事术语英译策略进行以下内容研究。在研究当中得出:全译本的内容贴切于原文,译文的流程性以及自然程度更强,而且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也非常高,从中能够让读者系统全面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语料库;《三国演义》全译本;战争军事术语;英译研究方法
前言:《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在中国文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些年,国内对《三国演义》英译本的研究越来越多,已有几十余种翻译版本,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越来越广泛。其中,译本的研究角度有很多,大部分主要时从翻译策略、风格、语言以及文学研究角度出发的,使得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化。
一、《三国演义》全译本概述
《三国演义》全译本中的翻译能够为满足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需求,并且也能够符合部分好奇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全译本面世后受到业内学者的广泛好评和充分认可,被国内学者反复研究。《三国演义》全译本行文流畅,而且更加贴切于原文,能够从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国演义》全译本在翻译中体现了丰富的汉学知识,忠实传达了原文意思。同时,运用直译,意译,注释,文内注解,隐喻等对文字进行了创造性处理。《三国演义》全译本是在不断同源语文本和已有译本之间的“动态博弈”之中,发挥译者主体性,进而有了属于自己翻译策略的“占优均衡”。《三国演义》全译本在诗学、意识形态和赞助人上都顺应或者接纳了当代社会对文学体裁的要求,文字翻译上考虑了社会文化交流的本质,实现了译本与社会文学范式及意识形态之间“博弈”过程中的最大“衡”。《三国演义》全译本一经出版,就得到西方读者的热烈欢迎,多位当代著名英美汉学家为其撰写书评。部分学者认为《三国演义》全译本保存了原作的精神,并且值得希望了解中国过去的读者进行阅读。
《三国演义》全译本注重传递中国的文化,对原语文本进行忠实的模仿,积极追求形式美,形象美和音韵美相结合,在汉学领域得以取得空前成功。通过《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译本,一方面可以考察术语翻译客观性和译者主体性之间的博弈,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等高创意文本中的合理发挥,是译者采取有效地翻译策略达到译者、读者和原作者均衡,译文和原文之间进行相互丰富内涵,从而能够促进文学经典化的有效发展。
二、《三国演义》全译本中的战争军事术语英译策略研究
(一)兵器翻译策略研究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兵器有“青龙偃月刀”、“雌雄双剑”、“丈八蛇矛”等,兵器除了作为使用者的象征之外,还是作者用来塑造人物英雄形象的重要手段。例如,关羽的兵器“青龙偃月刀”是一种带有齿刃的长柄大刀,刀身绘有青龙图案,作者在小说中也称其为“冷艳锯”、“青龙宝刀”等,这把兵器早已成为关羽人物形象中的一部分。当“青龙偃月刀”首次出现在书中时,《三国演义》全译本将其翻译为“a long-handle, curved blade called Black Dragon, which bears a serrated back edge”,体现出了兵器的 形状、特点等,后又将其翻译为“ huge and weighty moon-curved sword”体现了该兵器的体积和重量。《三国演义》全译本中的译文可以显示出兵器的外观特点,更加贴近实物。
(二)军服翻译策略研究
《三国演义》中对军服着墨不多,但对将领军服的描写不仅能体现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使英雄形象跃然纸上还可以通过对将领整体气质的描写震慑敌方。《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的军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军装和铠甲等装饰物。下文以吕布装扮为例,分析邓罗和罗慕士翻译的不同策略。在全译本中,“三叉束发紫金冠”被译为“headdress of ruddy gold”,基本意思分别是“红金色饰头巾”,显然《三国演义》全译本的译文更加贴近实物。“西川红锦百花袍”被译为“Ssuch’uan silk embroidered with flowers”,译版在保留原文信息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为生动。总之,《三国演义》全译本在翻译中更多采用意译法,并借助标注对难以理解的词汇进行解释,使译文阅读起来更加流畅。
(三)谋略翻译策略研究
《三国演义》中写到大量谋略,体现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内涵,如“反间计”、“空城计”、“离间计”等,小说对这些计谋的描写引人入胜,作者对谋略的细致描写也推动《三国演义》在文学史上取得重大成就。下文对《三国演义》全译本中的翻译策略做出分析。原著第八回中的“连环计”,《三国演义》全译本将其译为 “Chain Scheme”,采用意译的方法,解释了原文“连环计”的真正内涵,帮助读者顺利理解文章内容。原著第四十七回出现的“苦肉计”则在《三国演义》全译本中译为“battered-body scheme”,但译者的翻译未体现出“苦肉计”让自己身体受伤从而赢得敌人信任的含义。《三国演义》全译本对相关谋略进行翻译时利用意译法配合省译或不译的翻译策略,更加利于阅读的流畅性。
结论: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全译本行文流畅,而且更加贴切于原文,能够从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关于《三国演义》全译本中的战争军事术语英译策略,主要研究兵器翻译、军服翻译、谋略翻译策略,而且全译本多采用意译法,并借助标注对难以理解的词汇进行解释,使译文阅读起来更加流畅,也便于读者理解。因此,基于语料库的《三国演义》全译本中的战争军事术语英译策略研究,能够在某种层面上推动和促进了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古典小说的有效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爱军.基于语料库的《三国演义》英译本比较研究[J].运城学院学报,2022,40(5):70-72.
[2]冉明志.《三国演义》邓译本与罗译本战争军事术语英译策略对比研究[J].译苑新谭,2021,26(36):102-103.
[3]陈江宏.三国演义两个英译本中战争军事术语翻译研究[J].文学少年,2021,000(032):102-103.
[4]张晓光.基于语料库的《三国演义》罗慕士译本显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1,37(8):90-92.
项目基金:基于语料库的《三国演义》全译本中的战争军事术语英译研究,本文为四川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C21WY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