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三卷 ) 生态文明篇隐喻翻译研究
摘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态文明篇中的隐喻案例,根据源语和目标语的意象对等,通过对喻体的不同翻译方法总结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表明: 生态文明篇隐喻翻译分为保留喻体、替换喻体和显化隐喻和省略隐喻四种翻译策略,在源语和目标语存在映射时,译者为保留原文的意象或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更多采用保留隐喻和显化隐喻,如映射不成功则会考虑替换或省略隐喻表达。
关键词:隐喻翻译;意象映射;生态文明;文化交流;语义对等
1、 引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著作。第三卷与前两卷一脉相承,体现了党的治国理政新方针,是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的经典。第三卷使用了大量带有中国特色的隐喻翻译方法,其中生态文明篇的隐喻翻译具有极高研究价值。
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根据源语和目标语的意象映射对生态文明篇隐喻案例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总结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认知思维模式和目标语国家文化背景,使得译文与原文在语义对等的前提下实现形式的接近,以保障译文的读者能够产生与原文读者同样的阅读感受,达到传播中国政治话语和文化交流的目的。
2、生态文明篇翻译策略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问题,可以反映在语言中;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Lakoff 和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人类的概念认知系统立足于我们生存的客观世界,本质上具有隐喻的特性,而隐喻则是借助于一个已知的、具象的、容易理解的事物去理解另外一个未知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事物[1]。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将隐喻翻译总结为七种模式,本文在此基础上根据概念隐喻的映射理论,将其分为保留喻体、替换喻体、显化隐喻、省略隐喻四种翻译策略。笔者调研发现目前国内学界对《治国理政》(第三卷)生态文明篇的研究较少,现有的如陈晓倩等学者研究政治话语外宣的总体策略[2],董雁等学者剖析了《习三》的海外传播情况[3]。以上研究多为全书进行概括性研究,并未深入具体章节,而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根据源语和目标语的意象映射对生态文明篇隐喻案例翻译策略进行归类,总结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源语和目标语的语言文化差异,使得译文与原文在语义对等的前提下实现形式的接近,以保障译文的读者能够产生与原文读者同样的阅读感受,更好向外国读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经过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三章(即生态文明篇)共使用46处隐喻,其中保留喻体共10处,替换喻体共9处,显化隐喻共24处,省略隐喻共3处。
2.1保留喻体
当源语里的意象可以完全映射到目标语,且与目标语使用国家的文化与语言习惯不构成冲突时,译者采用保留喻体的方法处理译文。例一:要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President Xi Jinping called for efforts to write a new chapter in prioritizing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boosting green development, create a new model for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reate a new height for high-level opening-up, foster advantages in innovation-led development, and draw a new painting featuring harmony between nature, the people, and the cities.谱写新篇章、绘就新画卷两处均为汉语条件下的隐喻暗示,代指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新成就和对未来碧水青山的展望,而成就和展望是中英文化社会的共同体验,因此汉语读者与英语读者对于新篇章和新画卷的认知体验是相同的,故在翻译的时候直接保留喻体,采取直译。具有中国特色的隐喻在领导人讲话中较为常见,在处理这类隐喻时将其保留可使译文的文化底蕴更加浓厚,在国际传播中显示中国元素。
2.2替换喻体
当源语里的意象映射到目标语后,难以形成恰当的匹配或造成理解的偏差,译者可以使用在目标语中寻找一种意象替换源语的意象。但同时要保证忠实于原文的“信”的原则。例三:要集中优势兵力,动员各方力量,群策群力,群防群治,一个战役一个战役打,打一场污染防治攻坚的人民战争。We should leverage our strengths, rally all possible forces, and get everyone involved. In this tough battle against pollution, we need to gain one success after another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people.“优势兵力”、“人民战争”是中文中出现率较高的一类军事隐喻表达。在我们的文化中,军事隐喻的话语习惯根深蒂固,类似的表达比比皆是[4]。如“党员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等。例中的“集中优势兵力”指的是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而英文中并无此类隐喻,若直译会使英语读者感觉不适,故选取可替换的表达leverage our strengths ,既体现了汉语“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让读者容易接受。而“人民战争”则淡化处理为广大人民的支持the support of the people,这是一种退而求其次,选择较为合适的替换喻体的方法。虽然英语中也有类似表达,如原美国总统特朗普称自己为“战时总统(wartime president),但译者在翻译国内政治外宣类文本时仍要考虑原文的风格和内涵[5],考虑译文中是否仍然使用,在坚定立场的前提下考虑是否降级或升格处理,以更准确地传递原文包含的思想,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李长栓教授所指出,译文应表达原文明确表达、希望表达甚至应该表达的意思,为此译文的形式可以与原文相同、相近或完全不同。
2.3.显化隐喻
当源语中的意象在目标语中无对应表达或确有必要将比喻义译出时,译者采取显化隐喻方法,亮出本体。有学者曾在论文中指出,释译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政治隐喻翻译 中仅次于直译的翻译方法。释译指译文用非隐喻化 话语解释说明原隐喻的意义内涵,舍喻体、译喻义, 可看作隐喻翻译的“去隐喻化”。隐喻释译能够实现 原文政治隐喻的语用功能,做到喻义的保留,保证原文基本信息的理解和接受[5]。
例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Clear waters and green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这句话是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典论述,“金山银山”泛指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若直译为mountains of silver and gold则较为生硬,此处译者将隐喻显化出来,将其本意“无价之宝”译作invaluable assets,更符合英语行文微观具体的表达习惯。这样的翻译方法显化了原文政治话语的隐喻意义,更好地消除了译文受众的理解障碍,在政治类外宣文本中类似短小精悍的隐喻较为常见,当喻体表示泛指一类事物的含义时可将其显化,也可防止读者对隐喻的理解出现偏差。
2.4.省略隐喻
当源语里的意象映射到目标语后,会产生明显的冗余,影响译文的流畅度时译者采用省略隐喻的方法。省略隐喻并不会是漏译,反之会使译文更加简洁,使目标语读者更易理解。通常为前文给出原因或背景,隐喻处为补充说明或起强调作用,后文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法,这种情况译者可考虑省略隐喻。有学者认为,在倡导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喻体舍 弃译法不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可适当尝试 采取喻体保留+意译加注法,以保证外交翻 译中源语与译入语之间的平衡性原则[6]
例七:主要考虑有两点:一是在污染防治上改变九龙治水的状况,整合职能,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支撑。We have two considerations: First, we must integrate government functions in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o provide effective i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this tough task.汉语表达“九龙治水”暗示多个部门权力交叉,管辖范围重叠的情况,而后文给出了具体解决办法,无需过多解释,故译者省略了此处的隐喻跳到下一句“整合职能”起译,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且不影响目标语读者的理解。根据欧盟委员会指定的简明英语原则[7],在处理译入语中的文化类词汇时,应本着避繁从简的原则,同样适用于我国外宣类文本的对外翻译。译者在处理难度较大的成语俗语类词条时,如不影响原文的表意,为了方便读者准备把握原文要义可选择省略隐喻。
3、结语
隐喻翻译是政治话语翻译的重中之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政治话语隐喻翻译的优秀范本,其英译本提出解决国际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本文总结出英译本中所采用的四种概念隐喻翻译方法,即保留隐喻、替换喻体、显化隐喻和省略隐喻。译者根据源语和目标语意象的映射选择合适的隐喻翻译策略,不仅可以为概念隐喻翻译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新时代外宣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8]译者需要提升英语隐喻翻译的准确性,让信息对等,才能实现不同文化的有效交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1] Lakoff , G.&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董雁, 马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版海外传播研究[J]. 传媒, 2021(3): 74-76.
[3] 陈晓倩,郭书法.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政治话语隐喻翻译研究[N].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第34卷第1期2022.01.013
[4] 刘强. 笔尖上的文化碰撞:对外话语与翻译[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
[5] 赵晶,何中清. 跨语认知映射视角下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隐喻的英译研究[N].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5期
[6] 杨明星. 赵玉倩. “政治等效+”框架下中国特色外交隐喻翻译策略研究[J].中国翻译.2020(1)
[7] European Commission 《English Style Guide-A handbook for authors and translators in the European Commission》[M] . Eighth edition: January 2016
[8] 张婷 文化视角下英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J]. 英语广场 2021(170)
课题:本文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习大大学文化---基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跨文化传播案例库建设》(编号D202203091845531908)和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创新创意讲好中国故事成果导向(OBE)驱动下的《跨文化交际》专创+思创融合课程设计及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新雷:渤海大学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王一淳: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