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研究

武治澎
  
领域媒体号
2022年34期
15040219980920201X

摘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的具体含义就是理性认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融会贯通,建立出符合中国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共同促进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于20世纪德国内部阶级矛盾下产生的全新的思想认知,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长久的思想积淀,是民族自信心的基础保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扬,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新新理念,发挥出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中国发展的指导作用,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才能促进我国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大繁荣。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融合;研究;社会主义

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悠久辉煌的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马克思、恩格斯吸收和改造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科学成果,随着《共产党宣言》的问世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马克思主义在根源上属于外来文化,而中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如果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融会贯通,任重而道远,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改革创新传统理念,以此引领中国的建设之路。鉴于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已得到国家的深度重视。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对阻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因素作一个简单概括,进而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能性,总结出促进两者融合的宏观途径,期望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大繁荣提供理论支撑。

一、阻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因素

1.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认知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孔子、墨子、老子为代表的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到汉武帝时期,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此,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的儒家思想正式成为统治阶级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的文化、思想两千余年。而在当代社会,在提倡文化自信的同时,有些人认为,把古代部分传统思想、文化原封不动搬到现代来,就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了。更有些所谓“国学大师”,还在宣传提倡“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思想。因此,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我们应该注意,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们要加以继承,让这些优秀的成分继续为社会主义服务;对于传统文化中糟粕,我们要坚决抛弃,不能让这些劣质成分继续阻碍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在不断地否定之否定中传承传统文化中应该继承的部分内容。

1.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阻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在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德国的阶级斗争活动,带有西方文化色彩,在思想特征和语言风格两方面深受西方文明的熏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主要依据西方国家的实际历史活动,而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基于中国历史上的儒家与道家的思想碰撞。在世界文明发展历史上,东西方国家在文化习俗,思想认知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属于西方的思想理论在东方文化体系中生根发芽可能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文明冲突,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建立两者相辅相成的新思想并将其深入人心,还要通过实践活动证明理论的科学性,才能使人民信服,进而实现思想在实践中的落实。只有新理念得到人心认可同时有实践证明有利于国家发展,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所以,马克思主义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必然产生激烈的思想碰撞。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明底蕴的国家,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基于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对外来思想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这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一种认知阻碍。文化的排他性主要是由于双方的发展历程不一样,文化习俗不一样,思想教育方式不一样,外加自然地理环境的阻隔,从而产生了坚固的文化隔离屏障。同时,马克思主义这种代表性的理论不仅仅体现在思想认知层面,还包括了对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部分人鉴于马克思主义这种全方位的深度影响,对其的发扬一直是深思熟虑。另外,我国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早已在自身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形成了文化惯性,对于外来文化排他性几乎是根深蒂固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之间的正常交流,影响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2.东西方文化的概念模糊性

基于东西方的思想差异与地域差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部分概念上的解释存在误差,具体的含义界限模糊不清,这是阻碍两者深度融合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奋斗目标—共产主义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某方面的相似性,虽然这种文化相似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排斥感,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有利,但同时又会将这种实质性的文化差异模糊,久而久之产生严重的文化误读,容易歪曲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思想,影响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正确引导。比如马克思主义提倡的共产主义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提倡的大同社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都基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人权的平等,但是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辩证的思想,对万事万物都有科学的思维框架,而我国古代的大同思想缺乏实践基础,是一种幻想中的平均主义。因此两者之间存在根源性差异。这种东西方某些概念上的模糊性对人们的思想理念会有一定误导,不利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知,更不利于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可能性

1.应用性特征相同

十月革命将马克思主义的火焰燃烧到了中国,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对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对抗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壮大是建立在阶级斗争基础上的,是对东西方当时敢于斗争的人民的思想指导。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共同的实践基础,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均具有思想指导意义。历史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发展的指导方针,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守,同样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民思想与行为的塑造。开放性与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源源不断地活力源泉,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思想根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之路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契机,基于二者的应用性,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必将在中国的未来发展历程中相辅相成,共同发挥效用。

2.功能性特征相同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源于人们迫切的思想指导,传统文化是对中国历史上正确思想理念的概括与践行,二者的功能性相同,都是满足人们的思想需求,引导社会进步。东西方的民族文化虽然都有自身的来源与体系,但在某些特征上具有相似性,进而表现出两种文化的相容性。在东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都会产生民族问题与社会问题,面临着未来发展方向的抉择,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都是在困境中产生的新思想新希望。丝绸之路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化交流,带来了经济与文化上的繁荣,而中国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融合任务如同当初的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于实现社会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均表现出促进经济发展与思想进步的功能性,这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的重要推动力。

三、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宏观途径

1.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和内在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含义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融会贯通,建立出符合中国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调整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国情的适应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根据中国时代发展特征不断创新改革,使其具有鲜明的中国主题与时代精神,实现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20世纪德国内部阶级矛盾下诞生的全新的思想认知,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建设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为解决阶级矛盾,马克思主义将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样的伟大理想,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植根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毛泽东曾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正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注重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不断发展,才能发挥出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中国发展的指导作用,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的选择,进而摒弃糟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妙之处,构建科学发展体系,引导中国在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下的建设之路。

2.促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发展历程虽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影响,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普遍作为一种官方思想影响着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马克思主义只在国家政务机关与高级知识分子发挥了指导作用,基础群众中大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仍感到陌生。对于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人们更是缺乏热情与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中的深度普及。较于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在国民心中的认可度更高,对人民群众的思想影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必须充分依靠传统文化的稳固基础,循序渐进,加强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的认知与宣传,普及全民教育水平,建立马克思主义在思政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促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理念深入人心,加速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历史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正确道路也是大势所趋,只有大力促进两者的融会贯通,使两者不断碰撞产生新活力,才能正确指引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之路。

3.推进社会主义大繁荣

中国当前处于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认知与思维方式更加多元化,正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契机,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良好机遇。只有在这个人们思想空前活跃的时代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全民普及。根据众多思想家的见解与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以民族为载体,从人民思想层面上引领社会主义建设,同时传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形式的重要表现方面,只有两者共同发挥指导作用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发展。当前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正在普遍提高,此时推进文化体制完善进步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关键节点。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革命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就是一位创造性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比如,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吸收借鉴了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等传统治国理念。因此,无论是中国的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无论是阶级斗争年代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引领我国走向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建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文化,实现社会主义大繁荣。

结语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指导方针,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文明根基,两者的融会贯通是我国社会进步与民族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对于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大繁荣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普及到人民群众心中,才能加深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信仰,进而使马克思主义发挥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指导作用。传统文化既要有时代创新性,又要有民族传承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我国传统文化实现弘扬和传承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新时期,指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手段。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并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王立胜.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哲学探析[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03):22-31.

[2] 刘志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深度融合的三重维度[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7):45-48.

[3] 张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融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8):26-28.

[4] 张红建,商植桐.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的双重理论来源阐释——基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之维[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7(02):24-27.

[5] 马正立.党性修养的理论逻辑和路径依赖——基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视角[J].党政干部学刊,2016(09):36-38.

[6] 王广禄,黄琲. 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0-28(00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