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非指导性教学理念的创立者是卡尔.罗杰斯,该理念强倡导“非指导性”的教学,弱化教师的“指导”,强化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而在非指导教学模式下,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探索、开发自己的心理潜能。本文介绍了非指导教学模式的内涵、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下的心理辅导活动类型以及在高校心理健康课堂中运用非指导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以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心理健康课程
一、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概述
1.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内涵
非指导性教学原则起源于罗杰斯(C. R. Rogers)创立的人本主义心理理论,该理论的根本原则是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充满人性的积极环境,从而帮助来访者积极探寻被压抑的潜能,进行自我的认知和探索。
非指导性教学以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强调在教学进行的各个阶段,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工作。对于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我们可以从“非指性”和“非导性”两方面来理解。“非指性”是指教学过程中较少使用有直接命令性的教学用于,较多使用非知识型、非命令性的教学用语;而“非指导”概念与传统教学意义上的“指导”概念有很大区别,“非指导”并不是说完全不进行指导,而是采用指令性、命令性弱化的指导方式,是在指导方法和策略上的不同。
2.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下的师生关系
在“非指导性”模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关注的重心,教师则是教学的辅助者,在“非指导性”模式的课堂活动中,教师仅仅需要做“非指导性”的帮助,为学生提供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而具体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都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水平而决定的。
3.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在实际课堂中,非指导性教学的实施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是明确辅助情境,该阶段主要用到的方法是谈话,教师结合教学主体和预计将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给学生展示自己思想观点以及情绪的平台。第二阶段是探索问题,该阶段是探索学生情感问题的阶段,在学生充分表达自我后,教师要结合学生发言以及学生平时表现,分析学生的情感。第三阶段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教师要营造开放、安全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四阶段是制定目标和行动,在此阶段,教师要以辅助者的姿态帮助学生在既定目标之下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第五阶段是整合,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可以采用分享或者书写汇报的形式,提升学生分自主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下的心理辅导活动类型
1.故事分享式活动
这类活动是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想补全故事或者续写故事,例如关于“爱情”主题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给以给出学生一些恋爱案例的开头,由学生补全故事,在小组内分享讨论,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进行参与和引导,学生可以相互了解并端正自己的恋爱观。
2.动态生成式活动
“动态生成式”活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并利用学生力量,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思考、从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以及在探索问题时出现的灵感。在心理课程中,可以采用辩论、自由讨论、分享等内容,帮助学生关注自我,注重自我思想和情感变化,实现内心的升华。
3.团体辅导活动
团体辅导活动是采用心理活动的方式,充分调动学习成员参与的积极性,每个成员都有平等的参与和表达自己的机会,并且可以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体验,在行动中学习,达到心理和行为上双重提升的效果。
4.认知训练式活动
心理活动课不仅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也要在认知上有所收获,例如:思考问题的方向、对事情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该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改变认知和行为的渠道,该活动可以应用于缓解考试焦虑,利用系统脱敏法进行放松训练。此外,“优点大轰炸”活动、自我暗示训练、放松训练等都可以应用此活动。
三、高校心理健康课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实践需注意的问题
1、学生树立课堂主人翁意识
在传统的课堂之中,教师的讲解占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而非指导教学模式倡导自主性、合作性、平等性、创新性的学习理念,因此学生要在尊师重道的基础上,树立课堂主人翁意识,敢于向教师质疑,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之中,通过教学、行为习惯的引导等多种办法帮学生养成倾听思考、合作交流、质疑挑战、反思评价的良好习惯,。
2、优化教学步骤
结合前文提到的非指导性教学的有五个实施阶段,在具体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中可以分为如下具体步骤开展:
(1)教学目标合理化。教学目标的是一堂课要达到的效果,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导向,整个教学过程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来开展。
(2)教学分析及时性。该模式下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更高的,因此需要教师提前对教学进行分析,包括对课程的分析和对学生的分析,提前了解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生成式教育。
(3)教学工具合适化,创设开放、积极的教学情境。心理健康课程在于强调课程的活动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只有学生在身心上真正投身课堂活动之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应该选择更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的教具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
(4)师生交流丰富化。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增设更多的探究性学习环节,让学生通过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发展自身才能,教师在观察和辅助教学活动之中,应该“流动”在不同学习小组之间,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非指导性的谈话,保证学生的学习不偏离整个教学目标。
(5)教学评价多样化。该模式评价更应关注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可采用在课堂教学之后抽出个别学生或由学生主动登台进行课堂陈述性总结,并与师生分享自己的有感之处或独到的见解等形式作为教学评价的参考内容。
3、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激发浓厚学习兴趣,为此需要制定事宜教学目标,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讨论的主题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提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
4、创设理想研讨环境
“非指导性”教学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是一个互动的整体。为此要用造一个利于研讨的环境,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教室布置和座位排布方面,可以采用半U型、圆环式或者分小组排布,这样的座位排布有利于小组成员间的交流讨论,达到积极参与、民主合作、挖掘潜能、取长补短和共同进步的教学目的。
教师方面,教师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授课环境,平等尊重、积极关注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位同学分享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并在恰当的时候进行引导,使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总而言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教学模式还有多种路径,例如本文介绍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无论运用什么教学模式,在未来的探索中都要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主人,以期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心理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超.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基本结构[J].才智,2018(06).
[2] 张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11).
[3] 林甲针.心理辅导活动课“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及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
[4] 何永军. 中学历史“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