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视觉感受5E教学法”的残障学生非遗技艺传承与人才培养新模式
摘要:近年来,不少残障人士变非遗手工技艺为职业技能,通过非遗就业实现个人价值。如何实现残障学生从“学习者-传习者-开创者”角色的渐进式转变,笔者将结合“视觉感受5E教学法”,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不少残障人士变非遗手工技艺为职业技能,通过非遗就业实现个人价值。如何基于“视觉感受5E教学法”实现“残障人士非遗就业模式下”,残障学生从“学习者-传习者-开创者”角色的渐进式转变,进而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方法: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感受非遗文化,重塑残障学生精神内核
1.讲好非遗中国故事照亮残障学子逐梦前行
基于“视觉感受5E教学法”中的感受阶段,引导学生感受非遗文化蕴含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美育智慧、文化意识,为提升残障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了积极的价值导向和丰富的人文营养,对培养残障学生的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和劳动品质起到积极作用。
2.创新非遗“三大课堂”构建残障学生德育教育体系
启发学生体会由手工印染、墩绣等非遗技艺组成的第一课堂+以校园文化艺术节、“汉仪社”社团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线上非遗第三课堂,针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拼搏精神、民族创业精神、美育内涵和劳动精神予以深刻的解读。
(二)非遗技艺强手作,构建文创设计教学体系
1.打造结构化三级非遗教学梯队
即由“民间非遗传承人+校内指导教师+行业设计专家”组成的结构化教学团队。校内指导教师与非遗传承人共同承担一门非遗课程的教学任务,校内指导教师负责“言传理论”模块,非遗传承人负责“技艺实践”模块,同时邀请行业设计专家开展相关设计讲座,开拓残障学生的设计思路,推动学生非遗手作的创新性转化。
2.构建沉浸式数字化非遗教学体系
结合残障学生视觉优势的生理特点,借助数字化采集、复原等技术手段打造的非遗资源数据库,以数字影像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印染馆藏文物中如绞撷、蜡撷等非遗技艺精髓,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交互体验。
3.开发文创设计主题研学课程模块
针对墩绣、蓝印花布、香包、扎染的非遗技艺,开发主题研学课程,运用听障学生的视觉感受“5E”教学法,组织学生寻访非遗地域文脉、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体验非遗活态传承的技艺。通过开展主题研学,让学生感受非遗文化的原真性,开拓文创作品的设计思路。
(三)以技艺传习助传承,实施多维度资源建设
1.依托大师工作室
以国家级技术技能大师陈桂林工作室为依托,将非遗研培计划嵌入工作室任务,开发非遗项目相关的文创作品、服装服饰品、文化旅游产品设计。
2.运用双平台三基地
持续推进山东省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与墩绣装饰艺术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以及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全国职业院校传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山东省残疾人非遗传承研究基地,发挥平台教学实训、文化传承、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产品开发等功能,助力非遗技艺技能的传承与创新。
3.借力非遗职业教育集团
系部加入非遗职教集团,布局非遗传承与文化创新,突出文创产业促就业,极大调动了残障学生学习传统手工技艺的热情。
(四)以文创能力促双创,打造非遗创客空间
1.构建“3+N”非遗技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以墩绣、蓝印花布、扎染三项非遗手工技艺为主,涵盖多种文创门类、融入多元设计理念,将“设计+开发+创新+产业”作为技能创新的目标,通过产品实践生产创新,设计制作出大量优秀作品,提升残障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2.成立“1+X”残疾人文创设计工作室
依托全国残联系统“双创”知名品牌“荔枝花开”,打造以一名残障学生的姓名和专业特长命名、涵盖多种文创设计品类的工作室,如代正阳蓝印花布工作室、覃琴传统香包工作室。工作室以个人IP品牌的创立到拓展商业链条,带动更多残障人士进入工作室接受培训,实现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
三、实施内容
(一)构建“心手传创”非遗技艺传承渐进式人才培养机制
“心手传创”非遗技艺人才培养机制遵循残障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怀匠心+强技能+勤传习+善立新”四个阶段,启发学生感悟非遗文化、锤炼非遗技艺、传承非遗手作、实现非遗技艺助力学生就业创业。阐释了残障学生技能成长从认知-实践-应用的渐进式发展观,构建了特殊教育非遗技艺传承以培养素质、传授知识、强化技能为核心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
(二)打造立体化双线教学模式
一是线上+线下,即线下日常课堂教学+线上爱心课堂全过程陪伴教学模式。二是校内+校外,即校内非遗课程教学+校外乡村主题研学。
(三)建立“深化校企融合、推进校城融合、促进校地融合”的三大运行机制
一是深化校企合作。针对扎染、蓝印花布非遗技艺,通过开展企业实地调研、非遗传承实训基地研学的方式,拓宽残障学生就业渠道。
二是推进校城融合。结合济南非遗文化与民俗文化,以墩绣、扎染、蓝印花布、香包等非遗技艺为切入点,设计开发泉城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残障学生非遗文创设计品牌。
四、实施成效与展望
(一)学生综合素养增强,提升了专业竞争力
通过开展非遗教学,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极大提升,听障学生的扎染、刺绣非遗特色作品在第一届、第二届全国“黄炎培”杯非遗创新大赛、省级工艺美术博览会等省级、国家级大赛获奖达20余人次。
(二)教师研创能力进一步提高,提升了专业的发展力
专业教师素质结构进一步优化,相关论文发表46篇,主持立项课题1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山东省技艺技能创新平台1项。
(三)非遗教学资源充分优化,提升了专业竞争力
专业牵头成立“全国非遗职业教育集团”、“山东省中华职业教育社非遗职业教育委员会”、“山东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残疾人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心”,获批“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多项成果研究获中华职业教育社优秀成果奖。
(四)校企地三方共赢,促进残障学生高水平就业与创业
依托学院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残障学生设计研发了传统盘扣、扎染手工艺品、刺绣手工艺品、蓝印花布等多个文化创意品类。学生将设计制作的非遗作品进行出售,在促进就业增收、助力精准扶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更多的残障人士提供了创业就业的空间。
作者简介:刘鲤,女 (1982-),山东济南人,研究生学历,中级教师。研究方向:服装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