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新媒体语境浅析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向问题

张丽
  
领域媒体号
2022年33期
武汉东湖学院 讲师 该论文为武汉东湖学院校级教研项目

摘要: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已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力量,但因其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的特殊性,民办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比公办高校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考验。特别是现代新媒体发展迅猛,深刻影响并改变大学生的话语传播的方式。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容易造成话语困境问题。笔者就当下新媒体语境下民办大学时现实语与网络语冲突、政治语与个性语冲突、主体语序与个体语序失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融合网络语与现实语内容,保持与时俱进;政治语转变形式,注重个性关怀;主体语序重构话语秩序,注重平等交流,提出积极推进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向等理念。

关键词:新媒体;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政治教育理论;

一、为什么要重视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向问题

民办高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校学生人数已近千万,尽管民办高校办学方式、组织架构、运行模式与公办高校不同,但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正确育人导向上没有例外,与公办高校共同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也是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传播的重要阵地,高等教育人才重要的培养地和输出地。

新媒体语境下,以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深刻影响着民办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果我们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坚持以往传统、单一的话语内容,忽视了学生作为客体的主动性、互动性,交往变成了教科书式的强制教育,导致教育话语方式呆板、生硬、缺乏生机与活力。更容易造成课堂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了教育的实效,甚至会造成教学话语冲突等问题。

分析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传播思想政治教育造成话语困境问题,进而提出革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促进话语语境融合更新、坚持话语内容与时俱新的理念。不断推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向,从而构建符合民办高校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使受教育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达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困境

1)现实语与网络语冲突

网络语言是来自日常语言的语言变体,虽然它来自日常语言,但是经过新媒体语境,多数已经脱离了它在日常语言世界中的意思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就使得网络语言世界与日常语言世界在语言符号关系上出现了冲突。

例如在日常语言中,“大虾”意思是“一种生活在海中的节肢动物”,是人类的一种美食,而在网络中,“大虾”的意思是“大侠”,具体指网络高手;“恐龙、青蛙’”是两种动物,而在网络中则指是“丑女、丑男”;高校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而这些新潮、彰显个性的网络用语深受大学生追捧,他们会将网络语言迁移到网下开展现实交流,由于高校教师习惯了传统的、单一的话语内容,并未对网络语言有过多的了解和掌握,这种错位可能会造成思想政治课堂上现实语与网络语的冲突,师生误解。

2)政治语与个性语冲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功能,蕴含着较强的政治诉求,呈现出来的内容往往显得“高大上”,对个体需求的关照较为欠缺。而新媒体下的网络世界不同,会更加凸显个性化,据研究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相对于公办高校大学生,上网冲浪时长更长,也更喜欢在新媒体网络世界用个性语表达自我,这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政治话语叙述形成巨大的反差。如果我们民办高校教师依然使用传统的话语内容对学生开展灌输教育,由于内容的强制性、政治性,可能会影响教育的实效。

3)主体语序与个体语序失序

在传统教学之中,宣扬“尊师重教”,在课堂上仍坚守“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老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主体语序不容挑战,而学生处于个体语序地位,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但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学生可接受的信息变多,甚至在知识方面已不输教师;学生也习惯了新媒体语境下的平等、开发、互动的沟通方式,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一言堂”非常反感,甚至会挑战教师的话语权威,造成主体语序与个体语序失序,这一情况在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堂上更加明显。给当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挑战新困境。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向理念

随着新媒体迅猛发展,已经深刻影响改变我们受教育者的课堂话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我们更应该因材施教,结合实际作出话语转向,适应时代发展。

1)革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

马克思主义自从传入中国以来,始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生活化、通俗化的语言为群众所掌握,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后,具有强大生命力,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很好的启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主动吸收时代语言,革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转化为高校大学生喜闻乐道的熟悉的话语内容,拉近与学生距离,增加趣味性,走入学生内心世界。

2)坚持主体间性原则,共同促进学习

由于知识、经验、阅历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话语交往存在明显不对等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教育者的权威和地位,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目的是实现育人根本目的,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尤其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途径多样,用传统单一教育模式难以使他们心悦诚服,必须坚持主体间性原则,构建平等、沟通、包容的和谐共生师生关系,如此才能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回归,共同促进学习。

3)坚持话语内容与时俱新,实现话语形式转换创新

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些理论内容普遍具有体系化、系统化、抽象化特点,现在高校大学生特别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大多理论功底还不够厚实,在话语实践中如果只是照搬原文字句,教育者难以传达理论精神,受教育者也难以领会理论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为此,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原有理论话语进行转译,坚持话语内容与时俱新,实现话语形式转换创新,尽量把抽象的理论转换为通俗易懂、平实朴素的话语,使受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并接受,达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秦小刚.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思考——以郑州科技学院为例[J]. 思想教育研究,2016

[2] 潘志红,郑香妞,韩娟. 新环境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

[3] 杨海涛. 关于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11)

[4] 李帅彪. 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和对策研究[J]. 科教导刊(下旬),2017(11)

[5]蒙良秋.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研究[J].教育评论,2016,(2).

[6]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牛凤燕.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转换[J].社会科学战线,2018,(1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