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范长江通讯特色浅析
——以《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为例
【摘要】生于列强殖民下,长于反动派黑暗统治中;用脚步丈量中国西北大地,冒生死写下万字篇章;曾落魄乞讨、几度濒死,也曾年轻有为、扬名立万;在颠沛流离中追随红军,于枪林弹雨中英勇发声。他是近现代新闻史中的功勋人物,他是近代中国记者协会的发起人。他就是长江韬奋奖中的长江——范长江。从《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这两部作品来看,书中所至无一不是国家大事、笔下所指无一不是民情冷暖。本文选取范长江先生的两部作品(《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为代表,对其通讯作品的整体特色作以浅析。
【关键词】范长江;通讯特色
(一)选题特色
1、政治性
范长江有着独特的的新闻敏感和政治敏感,西安事变发生后,他就预料到中国的抗日形势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所以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去西安。凭借这一轰动全国的政治事件,范长江写作《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一文。他在国家危难之时,在风云变幻的局势下,将国人密切关注但又无法获得的信息报道了出去,戳在了时代的痛点上,写在了局势的最前沿。因此,其通讯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性特征。
2、地域性
范长江通讯作品的选题着眼于辽阔的西北大地。据记载,范长江当时选择去到西北,是因为他意识到日军的炮火必定先燃烧到沿海地区,并不断朝中国内地前进,中国的抗战更多地是在中西部地区,报道这些地区的地形地貌、风土民情可为中国的抗战提供参考,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范长江先生是依据自己所到所见著写文章的,因此作品选题一般是“就地取材”,并以游记形式出现。就如作家方蒙在《范长江传》中所说那样:“读长江的西北通讯,就像跟着他去熟悉西北的历史、观看西北的风貌、体验西北的民情一样”。
(二)思想内容特色
1、爱国忧民
爱国忧民的思想可以说是范长江所有作品中的一个基础思想。无论是幼年时期吟唱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是成年后的通讯作品,都无不透露着范长江对于国家、对于人民深沉的热爱。《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的写作完成都离不开范长江爱国精神的支撑和爱民思想的引领。
2、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范长江大展身手的时期正是中华民族经历着残酷抗日战争的时期。范长江作为一名战地记者,在西安事变后,就将自己统一抗战、联合作战的思想通过通讯的方式报道了出去。《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也成为范长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最鲜明体现,从文中此句可窥见一二:照中国实际 政治情形需要,国家的政治机构应当走到“统一的民族阵线”,即是统一国力,集中力量,以求对外图存。
3、重视处理民族关系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矛盾在抗日战争白热化阶段,更是得到了放大。因此,范长江在写作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章时,总是尽可能地倡导和平解决民族矛盾、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例如《白水江上源》中他对西北地区民族不平等现象作了深刻的反思,“第一,藏族固有文明,因同化而牺牲,不能使之充分发扬 ,以构成将来新中国文化之一部。第二,此带汉人无有力民族与之竞争,即不能励精图治地促进其体力、智力、政治与经济上的发展。”这些都是其关于民族矛盾的重要思想。
4、站在时局的高度,尽可能客观公正报道共产党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蓝鸿文在谈到范长江作品时说,范长江的“围剿”或者说“剿匪”,是打引号的,这也表明他的一个政治态度。而且,从范长江在新闻作品中称呼的“红军”,而非当时国民党的统一称呼“共匪”,也能看出范长江对于共产党的态度。
(三)表达方式特色
1、重视结合历史进行论述
在《弱水南岸的风光(一)》中,范长江在介绍弱水一支流——黑水时,先是介绍了其水文特征,后又写到“古人对于弱水,总想到是非常边荒”,并以杜甫的“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和苏轼的“我欲乘飞车,东访赤松子,蓬莱不可到,弱水三千里”用以佐证。
2、环境描写是通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范长江的通讯作品对于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描写的非常详细。这样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了抗战时中国军民能够高效利用地形与日军作战。他对于环境的描写并不局限于新闻中的“客观记录”,而是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遣词造句也是十分斟酌的,并不会为了追求新闻用词的绝对真实,而放弃文章自带的艺术性。例如范长江在《成都出发之前》这篇文章中对于桂湖的描写:湖大虽尚不及扬州瘦西湖之一半,而却浓、荫盖道,曲港含情,小桥桂径,画榭波栏。如果只看这句话,是看不出来任何“专业新闻”的痕迹,但是这样的环境描写,就是范长江新闻通讯的重要组成部分。
3、熟练使用反讽等表现手法
范长江先生在揭露西北地区的黑暗统治以及民众苦不堪言的生活时,使用较多的就是反讽的手法。例如,在《成都江油间》一文中对于统治者立碑想要流芳千古,实际上并没有给民众带来任何便利时,范长江写到:“记者看看脚上的烂泥,摸摸头上的热汗,回头看那可怜的汽车,再瞻仰那巍峨的德政碑,总觉‘田公’实在是功德无量”。这句话反讽用的十分漂亮,直接将统治者做表面功夫,实际民众生活根本得不到改善的情况,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4、散文化的笔法
范长江新闻通讯笔法的散文化,主要表现在他不追求完整的情节,在形式上也不追求诸如文章的起承转合等固定的格式,而是以多变多样的形式,报道多变多样的内容,从而达到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使人读起来感到轻松自然,没有生硬滞碍之感。散文化的笔法使得文章内容编排不拘一格,写起来也更加“随心所欲”,行文的约束也会较少。另外,范长江的新闻通讯作品绝大部分都没有遵循当前流行的“倒三角”的写作方式,而是以散文化的笔法、松紧有致的行文结构和精确的词语进行组织。
【参考文献】
[1] 张金凤.浅析范长江《塞上行》中的议论艺术[J].新闻知识.2010(10):33-34
[2] 张金凤.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色及历史意义[D].河北大学,2004
[3] 李欢.范长江西北通讯的特色[J].新闻世界,2011(4):2
[4] 汪幼海.范长江通讯的地域特色[J].新闻大学,1995(2):2
[5] 孔晓宁.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色[J].新闻与传播研究,1984(1):1-23
[6] 向春.范长江通讯的时代特色[J].新闻爱好者,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