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读书报告
王荣生是我国著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家,研究方向主要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著有《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语文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等。在著作《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中,王荣生教授针对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明确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是使学生掌握并运用阅读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围绕“怎样才能使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这个问题进行详细解读。
本书共有四章。
第一章围绕“阅读”学习领域知识,分别讲述了影响阅读活动的主要因素、阅读活动与阅读能力、阅读取向与阅读类型、阅读方法和策略、过程维度与结果维度、文学鉴赏、实用文章阅读这七个方面。
第二章作者从对阅读教学的认识、阅读教学的基本途径、阅读教学的其他途径三方面阐述了阅读教学的任务及其途径。“阅读教学”通常是指语文教科书的课文教学,学生理解一篇课文通常都是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语文经验,当二者经验达不到阅读的要求时,学生就面临着两个学习的任务,一是丰富、扩展生活经验,获得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与感受;二是丰富、扩展语文经验,学习与课文理解和感受相呼应的阅读行为,也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因此本书又从文学鉴赏的途径、选文功能及相应的途径、“读写结合”的途径三个角度对阅读教学加以论述。
第三章具体介绍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展开,讲解了阅读教学设计的要领。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学情,文本体式来选择和确定,教学环节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展开。
第四章阅读教学设计实务,关注阅读的体式差异,并以优秀的教学设计为样例分别对散文、小说、诗歌、实用文章和文言文的阅读教学设计进行具体论述。
读完整本书,收获颇丰,使人学到了不少知识,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第一,教师要立足文本,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着语文教学对“教什么”的思考,是语文教学设计的重头戏。现如今,语文阅读教学中漠视教材、忽视文本的现象的越来越严重,教师在备课时对文本解读不细致,导致教学设计也脱离了文本,更严重的是给学生也会带来认知偏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朱自清《背影》,作者对父亲跨越栏杆、攀爬月台为远行的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描写,使文章情感达到了一个小高潮,父亲买橘子时的动作给众多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典型动词的使用无不彰显着深沉的父爱。但是有一些对新课标缺乏深刻理解的老师,为了“丰富”课堂,本末倒置地抛开教材和主要教学内容,旁征博引地随意拓展与文本关联度有限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就父亲跨栏杆、攀爬月台护栏的行为大肆给学生拓展交通规则的相关知识。使得学生也本末倒置,只看到了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却看不到背后深深的父爱。
第二,教师要立足文体特征。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小说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不可忽视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对散文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不可忽视其文中所蕴含着的独特情感;诗歌教学中要多关注诗歌的意象,韵律与节奏;文言文教学在关注“言”的同时也要体现言语背后的情感、文化,做到“言文并重”。如对鲁迅的经典小说《祝福》一文进行教学设计时,一位老师抓住小说文体的独特特征紧紧围绕小说的三要素来确定阅读教学的内容。对文本进行了细致解读后,该老师细读出该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是一年一度的“祝福”日,主要的故事情节是围绕主人公祥林嫂展开的,且祥林嫂每一次命运变化的自然环境大都是在春天。春天是个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是弥漫着祥和、欢乐的时刻。但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祥林嫂获得的却只是接二连三的不幸打击与彻底的绝望。基于上述的细读发现,该老师围绕“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到底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这一话题确定了教学内容。探究交流中学生们不仅对祥林嫂在春天失去第一任丈夫;在春天被卖改嫁;在春天再次丧夫并痛失爱子;在春天悲惨死去的故事情节有了清晰明了的把握,还体会到鲁迅先生将故事安排在春天及祝福场景中的深刻用意:美好的季节、祝福的气氛与祥林嫂死亡的惨象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了野蛮、荒谬的封建社会中人性的冷漠及麻木的人们对礼教的集体无意识,预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必然性和典型性。
第三,教师要有明确且有效的备课思路。教师不仅要熟知不同文体的基本特点,还要根据不同选文功能有差别、有侧重点地进行教学。
要讲好“例文”这类的课文,就需要教师要有明确的顺序性,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明确教学内容,教师一定切记所讲的课文要有“例文”的特色,并且操作性强,能够将必要的知识点讲到学生心里,真正地内化于心,以后他们再遇到这样类型的阅读也能够应对自如。比如高中语文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对于诗歌的阅读主要就是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所以说对于个别诗句中出现的语言和意象我们要深入进行,不能浅尝辄止。教师在导入的时候就应该带着雨巷哀愁的原因,之后让学生各自朗读,教师询问学生读过之后的整体感受又是什么?学生会给出明确的回答:哀伤、愁怨。进而教师可以顺势提出为什么会读出这样的感觉?学生就会议论纷纷给出答案就是意象的选取,那么本节课的两个教学内容就很自然地显现出来一诗要读出它的语言和意象。但是要读懂诗的独特语言就需要学生能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理解诗人写作的时代、心态以及自己所遭遇的一切。诗人对于意象的选取是为了诗歌的意境服务,学生明白这样的道理,那么王荣生教师“例文”作为例子的选文功能就得以显现,即使学生面对下一课《再别康桥》的教学内容,同学们能够很快地知道本节课要干什么,即使替换掉《雨巷》,按照一样的教学思路换另一首诗歌也不会有任何的影响,如此一来,事半功倍,学生也能灵活地掌握阅读技巧。
王荣生教授的这本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读完这本书后,我学习到了许多关于阅读教学设计的知识,也清楚地意识到阅读教学的设计必须要具有科学性,选择与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环节,才能符合现行的课标对于学生的要求。只有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反复操作加以练习,才能真正地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心。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周慧敏(1998-),女,汉族,籍贯:山西省太原市,单位:太原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
第二作者:邢君淼(1997-),女,汉族,籍贯:山西省临汾市,单位:太原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