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
摘要:随着新一轮科技应用的兴起,人工智能等前沿应用从互联网向制造业渗透,智能制造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面对当前全球发展形势、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深刻调整的世界经济和后疫情时期,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加速推进,全球制造业竞争加剧。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得到广泛认同。
关键词: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制造业就业
1工业机器人应用关键技术点
1.1信息交互与效果评估技术
选择合适的传感器,以便根据应用需要实现机器人与站点之间的信息互动。光伏照明是最简单的操作方法,在某些复杂或特殊情况下,可以选择光学系统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关于涉及安全风险的因素,可以增加类似传感器,例如安全线,并加强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机器人的精确度很高,承载能力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比人类强,相对稳定且高效,但灵活性与人不同。而在工业机器人的实际应用中,价值最大化是我们的追求目标,所以就应该尽可能利用其优势。对此相关企业应建立工人与机器人合理搭配的工业制造体系,使人工与机器人紧密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对方劣势,从而充分发挥工业机器人的作用。
1.2工业机器人的直觉示教以及快速编写程序技术研究
当前我国对于工业机器人的直觉示教相关技术的研究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手动牵引,该技术就是模拟真人手的发力状态,以实现工业机器人活动过程中对发力大小的控制,并将此转换为电信号传输到外界;工业机器人可以学习和模拟人的运动的变化,详细记录其运动的具体轨迹,并根据记录进行提取。实践中这一办法的一个缺点是,购买传感器的成本相对较高且对工作人员在安全操作方面的要求可能更高。视觉教育遵循手动指导的道路,这意味着经营者本身必须清楚地知道目标的方向,并通过相关的跟踪系统完成教育。目前,在实际工业生产中,人工采用的方法相对较少。
1.3力和运动混合控制技术
在这个阶段,工业机器人被使用。这两个机构都是为执行与体力劳动有关的任务而设计的,并在制造业领域广泛开展装卸、焊接和喷雾等工作。随着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工业机器人被用于工业制造,完成简单而不复杂的任务,如研磨和抛光。粉末机器人通常由下列部件组成:飞机机身、控制柜、研磨机和六维传感器。在工业机器人的研磨过程中,所使用的研磨工具可以实现良好的触摸控制,并最终实现力和运动的混合控制。在研磨过程中,有必要利用计算机来控制研磨轨迹与控制库连接,并在加工过程中对机器人进行研磨控制。
2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
2.1加快智能制造发展充分释放对就业的积极影响
2.1.1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开启智能生产和智能就业双模式
制造业升级是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由低端劳动密集型向高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发展。因此,制造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传统制造业的挤出效应与新兴制造业的吸收效应的比较与转化。在“工业化”时代推动机器人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部门的全方位渗透,提高劳动生产率,利用智能制造的优质产品,构建现代产业链,促进制造业升级,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将更多的劳动力吸收到制造业中,解决资本回报递减的问题,最终形成智能化生产和智能化就业模式。
2.1.2有助于实施梯度产业升级,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发展规划
针对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就业影响的异质性,本文分析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机器人渗透水平、不同技术水平、实施梯度产业升级计划和不同产业发展战略的当地情况。针对工业机器人普及程度的地区差异,应促进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和员工流动。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省份,低端产业可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1.3有助于提升从业者自身素质,完善失业社会保障体系
面对机器人应用在短期内造成的就业替代效应,导致部分劳动力在短期内失业,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情况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就业培训。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不同特点,实施不同的失业救济策略,提高劳动者自身的技能和素质,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服务水平和灵活性,避免在技术变革的大潮中被取代。面对科技革命的巨大冲击,各职能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失业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灵活的就业保障机制,扩大失业保险群体和覆盖面,以缓解短期就业替代效应造成的社会矛盾。
2.2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智能制造对就业的消极影响
2.2.1重视中低技能劳动者技能培训
建议制造企业在开展职工培训时,为中低技能劳动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根据不同岗位和工种制定培训计划和课程,通过培训帮助他们在企业内部顺利实现转岗,如转岗装备测试、设备维修等因智能化程度提高而产生的新兴岗位,避免因企业智能制造发展而失业。政府层面建议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劳动者、贯穿学习工作终身、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2.2.2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员工在职培训
一是提前制定培训计划。培训之前详细调查各部门职工智能制造技能培训需求,收集职工对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的建议,为制定培训计划做好充分准备。二是注重培训后考核。通过考卷形式或实地操作,测试参加培训职工的培训效果,考察职工是否将培训所学的智能制造知识技能有效运用到工作中,并根据考察结果对参加培训的职工进行物质、精神或晋升等激励。三是固定培训频率。国企还可以规定智能制造相关岗位每隔一段吋间必须进行培训,并提高培训频率,不参加培训的职工不得继续留用或不晋升更高一级的岗位。
结语
简言之,对工业机器人用于智能工业化的案例研究有助于了解工业机器人在我国表现水平的不足之处,并解决我们的技术与国外技术相比的不足之处。今后,我们的智能制造业应加强其人才发展能力,加强机器人的功能、性能和系统整合能力,充分整合外部信息,提高机器人人工智能水平,以增加使用工业机器人的全部价值,并提高我们智能制造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民春,乔刚.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影响与地区差异[J].产经评论,2020,11(03):49-63.
[2]郑晓媚.智能化生产对我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