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试论乡村振兴战略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逻辑、关键与路径
摘要:促进农业整体升级,农村整体进步和农民整体发展,从根源上破解“三农”难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标。本文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对解决“三农”难题的重大意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城乡融合发展、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并重等基本原则。并着重从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入手,提出乡村振兴促进“三农”难题破解的具体实现途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三农”问题;农业农村现代化
引言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使其成为连续第十九个以“三农”为重点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提出,扎实有序地抓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等各项重点工作,促进乡村振兴有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再上新台阶。
1乡村振兴战略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逻辑方向
“脱贫摘帽不等于结束,它是新生和奋斗的开始”,“脱贫后,我们必须继往开来,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脱贫攻坚之后,乡村要振兴。与此同时,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N+1"制度框架逐步健全,引导各地各部门更加清晰乡村振兴发展理念。乡村振兴必须把农业农村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来抓,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管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体要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决胜全面小康的五大目标之一。到2022年,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0年翻一番,基本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这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方向之一,即聚焦乡村振兴,在产业,生态,文化,治理和生活等多维度上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以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强化科技支撑作用。搞好乡村振兴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之间的有效对接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伟大变革,既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又有利于建立农村减贫长效机制、继续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方向发展。此前,脱贫攻坚工作以消除绝对贫困为主,任务结束后帮扶工作重心会转移到解决相对贫困上来,在这一进程中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显得格外重要,切实解决相对贫困需要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扩大来支撑与保障。此外,相对贫困主要来自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城乡发展不平衡两个方面,城乡差距下相对贫困表现得尤为明显,乡村振兴则是针对农村相对贫困进行研究,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抓手,持续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乡村振兴战略下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一体化发展就是要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将农业产业链延伸至下游,着力打造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载体新模式,使农村一二三产业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使农民在合作共赢的局面下共享更大产业发展收益。促进农村农、工结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并以本地优势农产品为中心延伸产业链、价值链是促进农、工结合的重点。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产业模式的创新和产业功能的转变来持续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和服务业有机融合发展,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农业全产业链转型升级。从人力资本层面看,应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加强农村非农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扶持和鼓励非农产业人才致力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从土地利用上看,要以实施耕地保护硬措施为前提,以积极激活农村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为重点,加快实施保障与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用地政策。从资金助力来看,应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农业农村实体经济能力,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市场体系,服务体系和产品体系等,为乡村发展提供帮助。建立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协调好不同经营主体与利益主体间关系,构建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等各经济社会主体产供销多层面合作共赢机制,探索组建不同土地与财产权利利润分配机制,健全农户共享产业链收益。因地,因业制宜地探索各种合作模式,使农户在参与中获得更大利益,是实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基本目的。
3乡村振兴战略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路径
脱贫攻坚期间,有大量贫困户由生态环境差的区域通过政府帮扶统一迁移至生产生活条件好的区域,并由政府拨出专项资金用于迁建安置住房,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和就业培训指导。虽然易地扶贫搬迁给贫困户生产生活带来了良好条件,使其从原有的制约发展环境中解放出来,但是对于这些贫困户而言,这些新环境还需要时间来适应,所以继续搞好易地扶贫搬迁帮扶还是很有意义。其中包括生产资料配套供给、生活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结合本地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对搬迁贫困户进行针对性就业培训与就业指导、通过劳动密集型企业五进、公益岗位建设等方式增加搬迁贫困户就业机会等。继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以清产核资为抓手,进一步核实集体资产存量、优化配置、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确保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同时要有合理的规划。与此同时,农户作为农村集体组织中的一员,还应该使其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能够获得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红利与发展红利,即通过集体资产折股量化等形式对其进行的确权,使每个集体组织中的农户都能够获得切实的利益,从而真正激发农户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农村集体组织凝聚力。此外,还应探索推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并持续释放新制度红利,激活闲置建设用地,支撑乡村产业振兴,使乡村潜在土地优势向产业发展现实优势转变。大力扶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更多会技术,经验丰富,资金雄厚的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务农,并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给予资源倾斜,以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发展。
结语
挖掘并运用乡村熟人社会所蕴含的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创新,加强道德教化,充分发挥德治对乡村治理的潜移默化渗透力与影响力,提升乡村发展软实力。推进乡村组织振兴不仅需要全面激发乡村党组织内生组织力量,还需要善于援引外部组织资源和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必须持续发挥党建在农村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全面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引领力与带动力建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通过进一步健全第一书记派驻机制,科技特派员制度以及大学生村官制度等,丰富服务强化农村社会治理的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 姜长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重大战略问题探讨[J]. 经济纵横. 2019(01)
[2] 王晓晓,张坤.建党百年我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探索与启示[J]. 乡村论丛. 2021(06)
[3] 黄寿峰. “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战略:变迁与跨越[J]. 国家治理. 2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