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侨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王素娟 胡雯敬
  
领域媒体号
2022年25期
温州大学 温州

摘要:本文着力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侨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以温州仙岩等地的新侨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剖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侨的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和落实可行性的对策以提升其文化认同,增强他们在文化认同中寻找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归属感。全面开发新侨资源,以便更好服务现代化浙江建设和“重要窗口”的打造,凝聚海内外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关键词:一带一路,新侨,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对策

一、引言

新华侨华人简称新侨,符宇忠、刘铁红(2011)认为新侨一般指在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出现的新海外华侨华人群体。刘庄(2014)建议用侨乡文化精粹涵养海外新生代统战资源。利用乡情串起丝路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张春旺(2019)对习近平侨务工作论述的实践与理论渊源进行探析,谈到习近平侨务工作论述产生于侨乡、探索于侨乡、发展于新时代。张恒军(2019)认为文化认同是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合作共赢的决定性基础。 陈奕平(2019)提出涉侨部门应根据海外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的新情况,推进大侨务工作机制。这对新侨的文化认同有了明确的方略。李丽虹(2020)对 GMS五国华人华侨的研究,提到华人华侨文化认同十分复杂,总体上出现下滑趋势。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让百万海外华侨华人身处严峻考验。陈奕平等(2020)指出华侨华人既是祖籍国打赢疫情防控战的独特力量,但同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疫情背景下,如何对华人及外国人如何进行区别对待,实现稳侨、安侨、暖侨,这对新侨的文化认同提升将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国外对华侨的研究更多是从文化、心理等角度展开。1988年,由Collier和Thomas提出的文化认同理论,他们假设个体在话语中协商多重身份;跨文化交际通过对不同文化身份的话语假设和承认而发生。Hall (2000) 提出文化身份是受到一些决定性的因素,如种族、阶级、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等。Samovar & Porter (2004) 认为一个人的文化身份对他或她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James Smith(2016)则发现,中国人比较合群,跨种族婚姻并没有弱化华侨的民族身份认同。Barabantseva(2012)探讨了“华侨少数民族”一词最近为何、如何以及以何种含义进入中国官方学术话语和政策讨论。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从文化、心理等角度对华侨研究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侨的文化认同研究较少,本次研究可以填补本领域的一个空白。

二、剖析新时代新侨文化认同的现状与问题

(一)新侨文化认同的现状

文化特征是不同民族之间最为显著的区别,同时也是最为稳定的民族特质。老一代华人许多是因为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被迫移民或无法返乡,又或者是因为南下经商等原因常住海外。他们对中国故乡仍有浓厚的依赖情感,带有较为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色彩。所以他们能够始终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从本质上来说,经年累月的经历使他们从骨子里刻着中华印记,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而华裔新生代的情况则不同于老一代华人,他们的中华文化认同感是呈世代递减趋势的。他们对中华民族历史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华文教育课本,更由于历史教育环境不够浓厚,就算是了解也仅仅浮于表面,不足以达到共情。在中华语言文字方面,在长辈耳濡目染的影响下,华裔新生代对中华文化也会产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甚至是愿意主动学习中华语言和文字。但需要注意的是,仅靠家庭影响华裔新生代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然后许多国家的华文教育并不完备,如教汉语的大多是本国人,所教中华知识有所偏差,无法准确传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容和精神。所以对中华民族的情感仅停留在浅层,而为深入根部。

(二)新侨文化认同的问题分析

本研究对于温州仙岩等地的新侨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0份,研究对象的侨居国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国、意大利、希腊等国家。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新侨对中华民族文化认知情况整体呈现正向分布,这说明大多数新侨对中华民族文化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中华民族优秀人物和符号代表具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77.3%的新侨会经常庆祝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展现了其对中国传统的认可接纳之意。同时,在宗教信仰方面,有79%的新侨信仰佛教,宗教信仰是最为稳定的情感联系,信仰的一致性能够拉近新侨与祖籍国的心灵距离。而在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的区别程度则很大影响新侨在中国学习生活交友的适应程度。调查显示,认为华人和当地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有区别但更喜欢华人价值观的新侨占 54.5%,这种情况是有利于提升其中华民族认同感的。但需要提出的是,在访谈中发现,一些侨二代、侨三代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存在问题,也就是说他们对中华文化认知仅限于零星印象甚至有所偏差,比如疑古思潮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以及对经学典籍的认识不够等,这种情况有待深思。

从调查情况来看,64.3%的新侨对自己的华裔身份表示很骄傲或有点骄傲,而 10.4%认为华裔身份对他们造成困扰。他们对华人的情感态度则大多数偏向于亲近感,比例占 55.2%。这种对身份的倾向性和情感倾向性的不匹配情况,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新侨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词语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勤劳勇敢、勤俭节约、仁爱和孝顺等等。从问卷结果来看,他们对这六个维度所选的比例相差不大;而在访谈中,他们则对其所代表的具体内涵知之不详。他们对中国的看法选项中比例较高的是历史文化悠久、饮食丰富味美、交通方便、人口众多等,说明对中国的看法比较限于表面,而未到达深层次。

(三)新侨文化认同面临的挑战

当代新侨对中华传统文化及其思想精髓的认识,处于一个懵懂和迷茫的阶段,特别是受世界范围内多元思想和文化的冲击,更是普遍表现出对中华民族文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新侨群体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仅限于书本知识和网络上快餐式的阅读,这种情况导致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过于肤浅,不了解其中之奥义,更别提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把握和传承。而对于中国语言的掌握也仅仅停留在口头表述,部分新侨在汉字书写方面存在很大障碍,这极大影响其接收文化讯号。新侨对中华民族文化认知的缺乏是认同感的关键问题。

三、通过华文教育增强新侨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建议及启发

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华文教育既获得了新的历史机遇,也可能遇见未知的挑战。为此,我们必须实事求是、科学分析和规划,厘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华文教育的现状,采取针对性的对策,使华文教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所致力于实现的世界和平与共赢的抓手和推手,有力推动新侨民族文化认同的提升。

(一)华文教育对新侨民族文化认同感培育路径的探索

1.牢记政府引领 发展教育先行格局

新时代华文教育的发展以及新侨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增强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辛勤建设。要通过政府引导,高校先行的形式,借助侨校资源和留学政策等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新侨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和现实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因材施教,从而更深层次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个性化教学。与此同时,要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打通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道路,充分发挥海外新生代华侨华人的自身优势,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使其在“一带一路”战略具体实施过程中找到“主人翁”意识,继而在潜移默化的大环境影响下增强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需要尽快树立“大华文”的教育格局,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国大学中文院系、孔子学院等中文教育机构,进一步打造“中文联盟”数字化云服务教学平台,使新侨开展华文教育的形式更加系统化、多样化以及便利化。同时要关注继承语教育的发展,通过“讲母语 学文化”等形式,培养新侨学生的继承语教育,并鼓励新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增强新侨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同时,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做到“既学习又传播”。

2.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并济世界文明成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因此在华文教育中必须要厚植中华民族根脉,在课堂中融入中华文化的元素。要通过彰显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唤醒新侨的乡土记忆,增加文化认同感。要通过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塑造新侨的良好价值观,激发内在归属感。要通过学好中文助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要通过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如刺绣、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新侨对传统文化的探索,促进自主学习性。

世界文明成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应该随意摒弃,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与新侨长期居住地的优秀文化进行系统的、创新性的结合,真正做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致力于在新侨这一群体之中构建中华民族认同体系,将思政课堂融入华文教育的培育体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要注重中国历史借鉴,又要汲取世界文明成果。

(二)新型华文教育的模式及理念

1.搭乘科技发展的便车 开展元宇宙教学模式

在新冠疫情肆虐的背景下,众多新侨分散在各国各地,不能进行集中,如何有效开展华文教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基本的“三教”(教师、教材、教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华文教育需要尽快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科技的发展使得华文教育的教学形式能够在微课和线上教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利用云计算服务,灵活分析大数据下的新侨的学习需求,进一步完善“中文联盟”数字化云服务教学平台,在海量学习内容中建构科学性的、系统性的学科教育体系,从而帮助新侨过滤筛选信息,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

与此同时,利用“元宇宙教学”构建全息世界,通过还原课堂场景等方式,摆脱了线下教育对地域场所的强依赖性,使分散在各地的新侨能够处在同一个教学场景中,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共享课程资源。在学习时既可以与学习游戏中的情境元素进行人机交互 ,也可以在教育元宇宙中与老师和同学交互,交互体验更加贴近真实情境。更能利用教育元宇宙世界的多元性和多形态性,使新侨能够自主选择与其更加适配的场景,进行个性化学习。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在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以及AI(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加持下融入中华文化的氛围之中,使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做到在虚拟空间中欣赏陶瓷、剪纸等中国传统物质文化,在虚拟场景中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的真实氛围,大大增加了华文教育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2.将思政教育融入华文教育的培育体系

当今的国力竞争,从深层次来看,实质是价值观之争。高校思政教育的宗旨是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帮助学生们树立较高的思想境界。结合思政热点,将思政教育融入华文教育,可以更好地为新华人华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深层次地增强新侨这一群体对民族文化的认认同感。同时在经济政治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更应该致力于在新侨群体之中构建中华民族认同体系,切入新视角,聚焦教学新形式,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思政课堂融入华文教育的培育体系,加强对新侨民族文化认同的培育以及价值观的塑造。

四、结语

新侨拥有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不仅是中国经济与世界连接的桥梁,还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我国投资及经济发展起着的重要作用,蕴藏着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同时,新侨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以语言互通、文化共鸣作为夯实新侨中华文化认同的主渠道,分析新侨的身份转型及其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和问题,以主体、工具、利益和话语为抓手,进行实践探索和提出解决对策。稳步落实“稳侨”、“安侨”和“暖侨”的举措和工程,提出夯实新时期新侨中华文化认同的对策和措施,助力习近平总书记“凝侨心、聚侨力、护侨益”的重大倡议。系统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内涵,探索提升文化认同的路径,在“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Barabantseva, E. Who are “overseas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 China’s search for transnational ethnic unity. Modern China, 38(1), 2012, 78-109.

[2]Collier, M, J.,& Thomas, M. “Cultural Identity,” in Y Y Kim&W. B. Gudykunst (eds.), Theor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1988pp. 99-120

[3]Hall, S. “Conclusion: the Multicultural Question,” in Hessa, B. (ed.), Unsettled Multiculturalism: Diasporas, Entanglements, Transruptions. London: Zed Books, 2000.

[4]James M. Smith. Creating New Identities: Chinese American Women Professionals in Greater Baltimore[J]. Advances in Anthropology, 2016(6):30-35.

[5]Samovar, L. A.& Porter, R. 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5ed.).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1]陈奕平.  新时代中国发展战略与华侨华人的作用[J].《八桂侨刊》, 2019(4): 3-9.

[7]陈奕平, 尹昭伊, 关亦佳. 华侨华人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贡献、挑战与政策建议[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20 (03): 1-9.

[8]符宇忠, 刘铁红. 新形势下加强新侨组织建设的思考[J]. 人力资源管理,2011(12):232-233.

[9] 刘庄. 用侨乡文化精粹涵养海外新生代统战资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1):4-6.

[10] 李建军. 关于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能力的思考[J].《暨南学报》2017(7):66-74.

[11]李丽虹. GMS五国华人华侨中华文化认同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1): 148-156.

[12]张春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之实践与理论渊源探析[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19(3): 1-7.

本文系2021年度温州市哲社科学规划课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侨的中华文化认同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温州新侨为例(项目号:21wsk141)的阶段性成果;系2020年度温州大学侨特色研究重点培育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侨文化认同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素娟,女,1979-,浙江温州人,温州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华人华侨研究

胡雯敬,女,2001-,浙江宁波人,温州大学在读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华人华侨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