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服务融合模式下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以内蒙古民族大学创新创业学院为例
摘要:2020年国家提出把稳就业摆在最突出的位置,在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结合民族高校的自身办学特点,内蒙古民族大学创新创业学院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角度出发,并进行积极探索,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的指导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服务融合模式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人才培养思路。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少数民族地区
一、研究背景
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业带来的巨大推动,习总书记说过,“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少数民族地区的创新创业教育受地域、经济发展、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影响与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较有一定差距,但是少数民族地区也具有一定的区域经济特点和创新创业发展优势。那么,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更有针对性和特点也是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教育改革研究特点。
内蒙古民族大学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的民族类院校,一直深入探索适合本校及本地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学校一直紧跟国家双一流院校及经济发达地区创新创业发展方向,培养适应社会工作需要、创新创业能力需要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为宗旨,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本文通过内蒙古民族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自成立以来到不断发展及改变、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的特点、优势、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思路的过程及已有的成效进行分析及总结,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服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育新模式。
二、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中遇到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建设体系不够完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内蒙古民族大学创新创业学院与2016年10月12日正式成立,为了使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深入融合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学校编著《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为学校公共必修课,设16学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基础理念理解及创新意识。成立之处,任课教师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还缺乏充分的理解,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教学上的主要内容以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为主,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课程对学生的培养意义,导致学校上课效果欠佳、学生不够重视该课程、课程考核标准不完善、不严格等情况。
(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不够,创业学生缺乏高质量指导
内蒙古民族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成立后,入驻学生创业团队26个,创业模式为广告传媒、电子商务、民族文化产品、软件开发等创业方向为主,多数学生团队仅结合自己专业组建团队,缺乏跨专业的相辅相成,导致学生创业项目运营模式在当地市场没有绝对的竞争力。团队指导教师多为专业教师,无多学科教师给予充分指导,对于学生项目投入精力不足,缺乏动力。
创新创业学院组织活动相对集中于参加比赛的路演,可行性不高,创业的实践探索在学校中不够普及,学生对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得不到科学的认知,对于“创新创业”的理解过于片面,缺乏眼界与创新行业的预判力。
三、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新方向的探索
(一)多方位搭建实践平台,充分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特点及人才特点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内蒙古民族大学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增强职业能力素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根本出发点,与“中软国际”、阿里巴巴等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强化学校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服务三驱并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引领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技巧,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服务的相融合,学生不仅仅在学校得到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在获得最新理念的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中,得到适应市场需要的实践能力的历练。良好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条件,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充分结合民族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定位,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特点和人才特点,探究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育充分协调的目标,制定创新创业教育适应国家人才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技巧融入到民族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二)培养适合地方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内蒙古民族大学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坐落在被誉为“科尔沁草原明珠”的通辽市,学校与当地政府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创业得到当地最大的扶持,与企业、市场深度接触,调整创业理念,改进运营模式,结合当地文化、旅游、民族特色、经济特色,打造带领优质商品与宣传,实现更多的对外贸易。
四、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服务融合模式下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人才培养定位,符合本时期国家重点支持方向、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市场需求。同时融合模式下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方向具有带动文化传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能性。
内蒙古民族大学创新创业学院以学校为轴心,充分发挥通辽科尔沁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地域资源优势,为文化事业、地区经济发展、民生问题、新媒体赋能、助力地区农产品等都会起到重要的带动性。
参考文献
[1]简金宝,叶恬如。民族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改革思考——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2019-05-15《创新与创业教育》.
[2]马广成,刘博。民族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研究——基于北方民族大学的实践探索。2017,《教育现代化》.
[3]任军。民族高校“三位一体“”五化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践探索。
[4]黄兆信,赵国靖,唐闻捷。众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2015《教育研究》。
第一作者:胡威(1988.03-),男,汉,内蒙古自治区通辽人,硕士,内蒙古民族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实践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
第二作者:杨金戈(1978.09-),男, 汉族,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人,博士,内蒙古民族大学就业处(创新创业学院)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