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非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设计与开发

——以四川花鼓为例

阳璐西
  
领域媒体号
2022年29期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非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增强,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幼儿园音乐教育作为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平台,引入非遗文化教育传承是必然的。四川花鼓戏作为四川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有必要带入中幼儿园课堂中。本文将非遗文化四川花鼓戏融入幼儿园音乐课堂中,以幼儿园学生为对象,对其开展非遗文化教育有着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非遗文化; 四川花鼓戏; 幼儿园课程

1.引言

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研究非遗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然而现在非遗文化的传承后继无人,情况堪忧中,幼儿园课堂是传播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和阵地。本文以四川花鼓为例,立足于从幼儿园非遗课程设计,通过日常的园本课程课来渗透灌输非遗文化,唤醒学生对非遗文化的感知,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2.四川花鼓戏融入幼儿园的必要性

四川花鼓戏历史悠久,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也发生了变化。在继承与

创新这块,四川花鼓戏面临着新的矛盾,健身花鼓如今占大多数,加入了很多动感、年轻的元素,使得四川花鼓戏变得“流行”、“嘻哈”,这其中四川花鼓戏的民族性和传统性不复存在。

四川花鼓是四川的优秀的非遗文化,通过了解学习四川花鼓戏,有利于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花鼓戏中包含了舞蹈律动及敲鼓、表演等娱乐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又能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既促进了“体”和“智”,也有利于提升幼儿的道德文化水平。

3.四川花鼓非遗文化课程的构建与设计

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心智发展的特点,将非遗课程纵向划分为低、中、高三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阶段,根据欣赏、模仿、创新的目标,构建课程的教学单元和内容。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应该与3-6岁幼儿的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结合,整体构建有广度和有深度的课程框架。

四川花鼓戏的动作要素包含“颤膝”、“摆胯”、“脚点”、“肩摇”、“颔首”等标志性动作,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部分:

3.1低龄段班级以欣赏为主,主要激发幼儿兴趣。低龄段幼儿动作和协调能力还未发育完全,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在进行四川花鼓的教学实施中应注重引导兴趣的发生和对教学器材——花鼓的好奇,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主要根据学情来设计教学思路,可进行视频播放,教师示范,幼儿击打的方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融入到课堂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2中龄段班级以模仿为主。教师课前要分析动作,将动作分解下来,在课堂中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律动体验四川花鼓戏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意义。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敲花鼓来打各式各样的节奏,将花鼓作为一件小乐器带入课堂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节奏感,提高音乐素养。通过一节关于四川花鼓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体验形式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方式,强调多元化的学习手段,引领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中感受四川花鼓戏的人文魅力和舞蹈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3.3大龄段班级适当进行创新的引导。这个部分的教学应是综合实践,强调由知到行的转化,将素养生成的主阵地延伸到校外,让幼儿通过用眼睛观察,用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的引入当前的热点、焦点及幼儿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开发,形成比较完整的剧目或表演,通过家校、社会、网络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传播,建设性地参与社会实践,完善德行,提升素养。

4.课程实施强调过程评价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非遗文化进入学前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因此在课程实施中应该重点强调过程的评价,建立起有效的评价机制。

非遗文化课程重视对幼儿学习过程的评价, 而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采取表现性评价的方式。例如, 在班级中举行四川花鼓展示活动,通过公众号、APP等新媒体平台进行评比;将四川花鼓技能融入到教师的技能竞赛中,幼儿及家长进行观看评比;开展“非遗文化展示”主题活动,组织幼儿及家长将非遗课堂上的内容、非遗实物和幼儿节目进行展示。

幼儿园对幼儿在整个四川花鼓课程学习过程中每一个阶段(如一个动作、一个完整表演等)的照片、视频等的情况给予评价。该评价以单次课为基准,每周、每月、每期汇总评价结果。每学期结束,幼儿园对幼儿本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的评价,可以是描述性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完成该非遗课程后,根据幼儿各学期或学年的评价结果,给出综合性评价并颁发课程合格证书。

5.结语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幼儿园非遗文化园本课程模式的开发至关重要,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向为幼儿园园本课程模式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幼儿园,焕发出勃勃生机,那么课程设计与发开也需要回到儿童生活本身,运用现代表达方式来引领非遗课堂,从而促成儿童的表达性自我表现。

参考文献:

[1]陈蜜,王爱国. 探索新时期江苏民间舞蹈的继承与创新——对广场舞“四川花鼓戏”创编成功析[J]. 艺术百

家,2003,(02):135-136.

[2]陆一兵. 论《四川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J]. 艺术百家,2004,(02):105-107.

[3]刘同春. 广场舞蹈“四川花鼓戏”的动律特征[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02):115-117.

[4]詹皖. 四川花鼓戏的艺术风格及文化价值[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06):91-94.

[5]唐智明. 地域性传统文化背景下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四川花鼓戏为例[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04):46-47+61

课题《成渝双城经济圈非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施》

项目编号:NJXQ-2021-B01

作者简介:阳璐西(1978.09—),女,汉族,四川宜宾,副教授,硕士,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管理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