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数字经济驱动下非遗文化传承创新路径研究
摘要: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数字经济成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文化消费新的增长点和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数字经济推动非遗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新技术从消费端向生产端渗透,实现了产业全要素升级,并催生出非遗文创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面对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大历史机遇,探索数字经济视域下非遗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研究,从供给层面注重双效统一,打造数字非遗文创的核心竞争力,在内容供给上要实现数字技术与非遗文化传承的协调,保障优质原创内容供给与产业链的完善;从消费层面构建基于“互联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场景。
关键词:数字经济;非遗文化;传承
一、引言
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迅猛,并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5G时代高新技术凭借着数字化、信息化和交互性等特点催生出一系列新兴文化业态,实现了文字、 图片、声音、图像、视频、动漫的有机结合,使传统文 化内容搭载科技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产品呈现人性化、个性化、互动性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是世界巨大的文化财富,如何在保护它们的基础上更好的传播它们的文化,并使它们更贴近我们当今生活,做好历史文化与现今文化的衔接已经是我们迫切所须考虑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平面静态的呈现方式较为单调乏味,而在数字经济驱动的大背景下,应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性传播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是现今更为有效的手段。
二、数字经济驱动下非遗文化传承变革的必要性分析
数字经济在文化领域不断渗透发展,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文化发展中一种新的经济生产要素,通过强调促进科技文化创新链的有效对接,提高不同内容形式之间的融合程度与转换效率。数字经济变革中非遗传承变革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数字经济是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技术创新是文化产业实现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数字经济变革中非遗文化领域的技术也在不断的迭代更新中引领产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第二,数字经济有助于催生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无论是传统的文化产业业态, 亦或是新兴文化产业业态, 都在数字经济革命中进行数字化转型与改革,注重数字文化产品服务应用、商业模式、多业态融合等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充分发挥“粉丝经济”等虚拟经济在内容、消费等方面的提升作用,以实现产品创新。第三,数字经济有助于发展非遗文化产业新模式。数字经济变革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型社会的生产关系,生产者、传播者、 消费者的角色不再单一、固定,非遗文化发展的模式也在这一时期呈现出数字化特征,探索出了数字非遗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比如,数字经济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虚拟技术的利用等。
三、数字经济视域下非遗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研究
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 科技与文化相互赋能, 从而提高数字文化生产的效能与价值。 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非遗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非遗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非遗文化亟须借助新技术进行更好的研究与传承,以数字化的方式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实现转化与创新,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一)供给层面:注重双效统一,打造数字非遗的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时代打通媒介之间的壁垒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必须要紧跟时代潮流,广泛充分利用报刊、广播、 电视、网络的集合资源,打破以前单一宣传, 覆盖面窄、受众面小的缺陷,借助网络无限时空、无限受众等优势,大力宣传非遗文化。 首先,建立专业的非遗网站,将全国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的相关信息都发布到官方网站上,方便受众查询与学习非遗的相关历史、发展概况、传承人物、经典表演、 绝活技艺等;其次可以借鉴学习淘宝网站上的“故宫博物院旗舰店”这一相当成功的案例,打造全国各地的非遗文化产品网店,借助电商平台将非遗手工艺品、影像图片、影视作品、非遗艺术衍生品等进行在线销售,私人定制个人专属的非遗文化产品,让非遗产品创造出来的价值再反哺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可持续发展。在吸引国内消费者的同时还可以借助此平台将非遗文化带到世界各地,让灿烂的中华文化绽放到世界每一个国家,树立文化大国形象;再次可以利用互联网建设网络虚拟集群,吸引一部分热衷网络文化的年轻人成为宣传非遗文化的网络主力军,并同时在各个高校建立社团开展线下活动,形成大学生群体自觉学习了解并传播非遗传统文化的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和渠道,对非遗的保护与发展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最后可以借助新媒体网络视频播放平台,将非遗的相关内容制作成“短平快”的微视频,利用在线大量网络用户的碎片时间来传播非遗传统文化,让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非遗文化, 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消费层面:从消费层面构建基于“互联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场景。建立于“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场景亦分别从硬件及人文两个方面展开。自基于新技术的非遗数字化传承已经颇具成效:利用数字摄影、全息影像和动作捕捉设备来采集和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景;建立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库、档案集和数字博物馆以存储和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VR(虚拟现实)设备和AR(增强现实)设备对相关的文化场景进行数字化还原和可视化再现;借助网站、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数字化场景平台展示并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结语
数字经济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传播手段,它带给人们更加深层次的体验。目前中国的数字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伴随5G时代的到来,网络直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结合促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的转变,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在数字技术下实现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是未来的方向之一。。
[1]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EB/OL].中国信息通信研究 CAICT,2017,(7)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1804/t 20180426_158452.htm..
[2] 魏杰.文化经济学[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20.
[3] 徐鸣, 李宣乐. 数字经济时代下非遗文创的传承与创新[J]. 当代财经(10):2.
[4] 毛丽娟, 浩布尔卓娜. 数字经济时代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0(2):56-60.
[5] 范周.数字经济变革中的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J].深圳大学学报,2020,(1).
[6] 宋俊华,王明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文化遗产,2015(06):1-9+157.
[7] 郭立春.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上的尝试性研究[J]. 艺术科技, 2018, 31(09):62.
[8]毛苇.订阅经济数字时代商业模式变革[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
[9] 权玺. "互联网+":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的新场景[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181-184.
[10] 吴梦龙. "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J]. 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S1).
基金项目: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1C1353)
作者简介:李梦婷(1989.10-),女,汉族,湖南岳阳人,讲师,研究方向:数字经济,电商运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