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医辨证治疗妇科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

王建冬 张红霞
  
领域媒体号
2022年31期
河北省迁安市中医医院 064400 石家庄栾城人民医院 0644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对月经不调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方法:通过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月经不调患者60例,将60例患者分成常规组、试验组,常规组采用口服元胡止痛滴丸治疗。试验组采用腹部任脉和背部督脉交替隔姜灸治疗。结果:通过进行月经不调的临床症状改善及临床疗效指标比对,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指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月经不调患者进行腹部任脉和背部督脉交替隔姜灸治疗,整体效果相对较好,能够有效地缓解月经不调程度。

关键词:任脉隔姜灸;督脉隔姜灸;月经不调;治疗效果

当前常见的妇科病症即为月经不调。月经不调发病率高,女性在出现月经不调时会对人的生活、工作等造成影响,临床上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方式较多,中药汤剂、针灸等均为治疗方式,目前月经不调人群比例也在不断增加[1-2]。本文通过对月经不调患者进行腹部任脉和背部督脉交替隔姜灸治疗,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选取月经不调患者60例,均来自本院门诊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在受试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60例患者分成常规组、试验组。(1)诊断标准:《妇产科学》诊断:①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疼痛第一次最为剧烈。②伴有头晕、乏力、恶心、腹泻等症状。中医辨证标准:①症状:经期小腹疼痛,或周期后延,经血量少,色暗有块。(2)纳入标准:①符合月经不调的上述诊断标准。②患者月经周期正常。③自愿参与本次研究。(3)排除标准:①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月经不调。②药物性过敏患者。③伴有心血管、肝、造血系统引发的原发性疾病。④体型过胖。

1.2方法

常规组采用口服中成药治疗,于经期前一天开始口服元胡止痛滴丸,一次20-30丸,一日3次,连续服用3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2个疗程。

试验组采用腹部任脉和背部督脉交替隔姜灸治疗。任脉隔姜灸让患者充分暴露腹部,在膻中下至耻骨联合处,以肚脐眼为中心,向左右旁边四寸,撒根据患者不同体质不同症状而调配的中药细粉适量(辛温走散、温肾壮阳、补精益髓、温经通络、祛寒除湿、通任止痛功效的中药),铺桑皮纸,上铺一层宽25厘米、厚2厘米左右的生姜蓉,上面再铺一层艾绒,并捏成圆柱体,从上向下,向左向右点燃艾绒,一次治疗需要更换两到三次艾绒,待艾绒全部烧尽即可,治疗后患者腹部会出现潮红的印记,几个小时后会自行消退。督脉隔姜灸让患者充分暴露背部,在脊柱正中线上撒根据患者不同体质不同症状而调配的中药细粉适量(辛温走散、温肾壮阳、补精益髓、温经通络、祛寒除湿、通督止痛功效的中药),铺桑皮纸,铺一层宽5厘米、厚2厘米左右的生姜蓉,上面再铺一层艾绒,并捏成圆柱体,同时点燃“头、身、尾”三处艾绒,一次治疗需要更换两到三次艾绒,待艾绒全部烧尽即可,治疗后患者背后会出现一条潮红的印记,几个小时后会自行消退。

治疗中患者会感觉腹部、背部温热,有的患者说温热感会向腹部、背部和四肢扩散、放射,热而不烫,浑身感觉暖洋洋。根据个人体制质差别疗程也有所不同,一般经前2周开始腹部任脉和背部督脉交替,一周1-2次,6次为一疗程,连续施灸2个疗程。如过程中月经来潮,治疗可适当推迟一周。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进行月经不调症状积分比较,症状共12种,每种评分为1分,评分越低,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代表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月经不调症状积分比较,其中治疗前后试验组评分分别为11.02±0.34、5.07±1.27,经比较,相比较常规组来说,整体效果较好(t=7.384、8.047)p<0.05。

3.讨论

月经不调作为常见妇科症状之一,主要是受遗传、精神、神经因素引起的病症,在经期前后、月经期容易出现下腹痉挛性疼痛伴腰腹部酸痛,严重时将会影响正常的生活[3]。通过病史、全身检查,一般情况下分为原发性月经不调、继发性月经不调。原发性月经不调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4]。该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月经期或月经期前后腰部及下腹部疼痛,部分患者还会发生恶心、腹泻、头晕、乏力、面色发白及出冷汗等症状[5-6]。罹患原发性月经不调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学习及工作,降低其生活质量。

任脉主要包含二十四个穴位,督脉主要包含二十八个穴位,部分学者通过经大量古代文献研究表明,任、督二脉整体治疗作用较为明确,能够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现代研究表明,任、督二脉对原发性月经不调、盆腔炎、便秘等多个疾病具有治疗作用。在任、督二脉上进行隔姜灸,能够有助于缓解患者的腹痛症状和降低血前列腺素PGF2的含量。生姜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除此之外艾灸具有通经活络、温经止血、散寒止痛之功。隔姜灸是通过艾灸和生姜产生双重的温热效应,作用在任、督二脉的穴位经络上,从而达到调节全身脏器功能、促进气血运行、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效果。综上所述,对月经不调患者进行腹部任脉和背部督脉交替隔姜灸治疗,整体效果相对较好,能够有效地缓解月经不调程度。

参考文献

[1]李晨辉,杨婷,张代碧,黄素冰,朱薇.艾附暖宫贴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月经不调疗效[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2,30(01):80-83.

[2]刘亚琴.基于方证思维血府逐瘀汤配合八髎穴提捏法治疗寒凝血瘀型月经不调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20):85-87.

[3]马药芳,张燕梅.中药内服配合隔姜治疗痛经54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07).

[4]原迪,王昕.针刺联合雷火灸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疗效、镇痛效应及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05):127-13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