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职院校岗位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实习是职业教育重要的教学环节,既是专业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的必备途径,也是锤炼意志品质、提前熟悉岗位、引导融入社会的重要方式,必须高度重视、规范管理。岗位实习是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课程,以校企双主体实施。由于专业涉及领域多,存在实习地点分布广、实习单位较分散等特点,在校企生责权利、学校、企业、学生等方面存在问题,本文将对高职院校岗位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岗位实习 问题 对策
一、高职院校岗位实习现状
岗位实习已成为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在开展岗位实习的过程中应从实习组织、实习管理、实习考核、安全职责、保障措施、监督与处理等各项环节,严格依照制度规范管理。
岗位实习基于校企双主体管理,从国家到学校层面都制订了制度明确各方责权利。但校企生责权利在实践落实中存在差异。在实践中,岗位实习对学校而言是教育教学环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安排实习岗位和实习内容,需要对岗位实习内容系统设计,轮岗安排,并科学考核评价。对企业而言,主要以满足企业自身岗位需要进行实习生培养,育人主体身份不明确,且缺乏标准,很难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轮岗实习。对学生而言,很多往往没有意识到岗位实习是一门必修课程,对自身学生及员工双重身份认识不足。由于实习专业涉及领域多,实习地点分布广,实习单位的分散性给管理带来巨大挑战。为了使岗位实习管理更加规范有序,以四川成都某高职院校为例,累计连续3年学生、实习单位等多方的反馈,梳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二、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少数学生随意更换实习单位和岗位
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责任心,眼高手低,对岗位实习的期望过高,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一点困难便有挫败感和畏难情绪,随意更换单位或岗位。
2.学生离职或被退岗
有些学生对今后的工作或升学有自己的打算,因此不愿意在本阶段实习,自行离职。一些学生对本专业不感兴趣,对岗位实习不主动、不积极,潜意识里不喜欢这一工作,不愿意参加实习。
部分学生进入企业产生不适应感,实习状态不佳,表现在:心理不适应:新环境新的生活,遇到新的困难没有及时疏导,无助感增强;工作不适应:缺乏工作经验,技能不熟练,怀疑自己的能力,畏惧眼前的工作;是人际环境不适应:与企业职工人际关系不协调,封闭自我,感觉孤独;是身体不适应:工作中的强度相对学校生活来说较大,体力不支;饮食不适应,出现身体疾病症状。安逸的校园生活与企业工作相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使学生厌倦甚至抵触。
从实习的具体过程来看,有一部分学生工作态度不认真,工作效率低,做事情比较马虎,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因此经过一段时间实习后,企业管理人员会提前让学生结束实习。
3.自主实习的学生多,增加学校管理难度
部分学生未参加学校集中安排的实习工作,自己联系单位进行实习。实习单位分散,且良莠不齐。增加学校管理难度。个别学生未按照学校规定要求签订实习协议和安全协议。教务部应责成相关教学分院督促指导学生及时签订协议,对不配合的学生,加强教育。
(二)学校管理层面的问题
1.实习专业不对口
个别专业个别同学到集中院派企业实习,存在专业不对口情况。
2.理论教育与实际操作未完全接轨
学校理论教育与企业实际操作不能完全接轨。专业教育的学科化与企业岗位的灵活性存在矛盾。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应以企业需求和岗位标准为指导方向之一,需要不断调整优化。
3.院派实习企业较少
学校拓展的企业数量不够多,深度合作多企业更少。导致在实习期间愿意接受学生多企业数量不足,质量不优。
4.岗位实习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岗位实习前要做好实习单位和实习岗位的联系,和企业签订协议,明确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要完善详细的岗位实习管理文件,包括实习组织机构及人员的主要职责,实习指导老师的建设和职责的明确。
(三)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企业对实习岗位安排不合理,对实习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有“重用工,轻培养”的倾向。学校和企业是不同的社会机构,各自的运行规律和追求目标不同。学校以育人为主要目的,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不同的目标会使双方在许多方面的认识出现偏差,甚至产生矛盾。如:工作时间问题,加班工资问题,学生食宿问题等等。某些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看重学生劳动本身,反而缺乏对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
问题二:个别企业存在安全隐患
某些实习单位安全设施不健全,学生上班期间存在安全事故隐患;如果实习单位疏于管理,学生上班以外在厂区或在社会上发生安全事故。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正常的岗位实习秩序,不仅会给实习单位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还可能给学校带来许多麻烦。严重的会影响校企合作的正常运行。
三、加强岗位实习管理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学生岗位实习前的思想教育
各专业分院在学生正式进入岗位实习前,须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思想教育,岗位实习不仅仅是一种劳动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增加工作中的专业能力、沟通技巧和适应能力。如果学生没有认同和积极参与岗位实习的想法,实习的开展将无法顺利进行。
(二)以学生为中心,做好实习全过程保障与服务工作
“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在学校各教学管理部门要制定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岗位实习管理文件。体现在学校要加强岗位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抓好实习环节的指导。加大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为岗位实习培养数量足、懂管理、会指导的实习教师队伍。体现在要构建合理灵活的岗位实习效果评价机制上。
实习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所在实习岗位的各项业务;完成实习日志、实习周报、实习月报;指导教师对学生予以指导、监督,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审阅学生各种报告;协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困难,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关心学生生活状况;教学分院按计划实施实习巡查工作;对实习过程中,学生确须调整实习方式、实习岗位的,由教学分院指导教师会同辅导员决定,帮助学生进行调整;
在实习过程中,相关领导及人员应经常到一线检查,向实习单位了解实习生的情况,听取实习单位对实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做好检查记录。在岗位实习过程中,要做好学生的服务工作。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工作环境和生活上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实习指导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及时解决实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困难。
(三)加强工学结合、产教相融
1.学校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保证各个教学环节与岗位实习紧密对接。根据企业需求制定和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建立动态的教学管理。树立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的理念,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企业生产需求制定教学计划,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大力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将学校课程、企业课程、社会课程有机融合。
2.根据实际编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材、讲义,确定课题、任务和项目的指导书。帮助实习学生寻找或提出研究或调查的课题,确定学生应完成的具体任务或项目,让岗位实习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相互贯通,有机融合。
3.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结合企业实际,积极采用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构成系列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四)加强校企交流,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学校应探索多种校企合作模式。重视校外岗位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实习基地建设的标准,选择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的企业作为学生实习的场地。不能因为教学组织工作繁琐,学生难于管理,工作强度加大以及存在风险而放松要求或减低标准。如: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人才、提供实习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训条件,学校可以利用自己的师资为合作企业进行员工培训;鼓励企业在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优先为合作单位提供优秀毕业生等。学校通过为合作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智力帮助,争取企业的理解与支持,以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五)强化指导老师管理,提高实习指导能力
学校应建立校内指导老师遴选标准,细化校内指导老师任务,通过绩效、职称评定等倾斜鼓励经验丰富、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安全防范意识高的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学生实习。企业作为育人主体,应制定带教师傅标准,让专业技能强、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担任校外指导老师,学生到岗后即建立起师徒关系,给与带教师傅在职位晋升、薪酬待遇等方面的激励。定期派老师到企业进行岗位实践与学生指导管理,一方面提升教师专业节能,一方面提升教师指导学生的能力。
(六)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跟踪管理精细化
加强岗位实习信息化平台建设,对学生实行网络化管理。就如校内上课考勤,学生岗位实习也需要考勤,信息化平台可实现学生定位跟踪功能,避免学生失联出现安全问题。信息化管理平台便于校内指导老师跟踪学生实习过程,便于学生提交实习阶段成果。实习管理的精细化,让学校岗位实习管理工作可实现全过程监管,有效应对实习地点分布广,实习单位的分散性给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结语
岗位实习是高职院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形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在岗位实习中,学校和企业是岗位实习教育教学的双主体,学生既是学校的在校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具有双重身份,服从学校和企业双重管理。为保证岗位实习质量,落实各方责权利,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岗位实习环节教学组织和过程管理,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张守平 沈小玲.科技世界[J]2011(25):94-95
[2]黄秀常 杨文兵.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Bejing Dianli Gaodeng
Zhuanke Xuexiao Xuebao[J]201 1(007):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