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痛风的临床护理研究进展

姜莹
  
健康护理
2023年11期
四川科技职业学院 医护学院 四川眉山 620010

摘要: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障碍性疾病,发病率高,以高尿酸血症为病理基础,造成严重关节损伤,病情严重者需要行手术治疗,并发症较多,难以根治,易反复发作,诱因涉及饮食、生活和心理等多个方面,临床治疗以预防发作为主,故应针对性加强饮食、生活、心理、并发症、创面护理和健康教育。

关键词:痛风;临床护理;饮食;健康教育;并发症

痛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异质性、代谢性疾病,以关节红肿热痛和畸形等急、慢性关节炎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血尿酸升高,严重者甚至会形成痛风石,还可累及内分泌、循环和泌尿系统,引发多种并发症;多由尿酸排泄减少和(或)长期嘌呤代谢障碍导致尿酸生成增多造成血尿酸水平持续升高,损伤关节组织引起;可通过血尿酸和24h尿中尿酸排泄量检测,结合急、慢性关节炎症状和受损关节X线检查诊断;目前临床主要在利用糖皮质激素、秋水仙碱和非甾体类抗炎药进行抗炎止痛的基础上,利用抗尿酸药物促进尿酸排泄或抑制尿酸生成进行治疗,形成痛风石者还需要通过手术切除;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常因感染、外伤、情绪波动、劳累、受寒、饮酒和高嘌呤、高脂饮食而反复发作,故十分重视预防痛风发作。痛风是我国第二大代谢性疾病,发病率为0.34%~2.84%,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且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尿酸血症患者越来越多,其中5%~10%都会发展为痛风,导致痛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轻化趋势,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因此,加强痛风护理对提高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1.饮食护理

饮食是痛风最常见的诱发因素,食用过多高嘌呤、高热量食物会促进尿酸生成,饮水量不足会减少尿量,不利于尿酸的排泄,二者都能直接或间接使血尿酸水平升高,导致痛风发作。因此,临床常指导痛风患者在急性期以细粮、水果、蔬菜、蛋类、牛奶及其制品等嘌呤含量低于250mg/kg的食物为主,但嘌呤摄入量不能超过150mg/d,辅以适量莲子、芝麻、菜花、海带、蘑菇、菠菜、水产类、肉类、豆类及豆制品、粗粮等嘌呤含量在250~1500mg之间的食物,但肉类不能超过120g/d,且要尽量分多次食用,严禁食用火锅汤、海参、虾类、沙丁鱼、贝壳类、海产品、浓肉汁、动物内脏、香菇、紫菜、扁菜、黄豆等嘌呤含量在1500~10000mg/kg的食物,减少尿酸生成,并通过经常吃柑橘类水果、各类蔬菜、马铃薯、鸡蛋、牛奶等碱性食物来碱化尿液,减少尿酸盐结晶沉积,如陈世俊用中西药配合低嘌呤饮食治疗痛风取得良好效果;低盐、低脂、低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保持体重,防止过度肥胖,以控制热量摄入,如Dessein等通过干预痛风患者的饮食,给予谷物和全麦粉等非复合碳水化合物,将其摄入热量控制在1600Kcal/d左右,使其尿酸水平和痛风发作频率均显著下降;多饮水和果汁,并在睡前或半夜饮50~100ml,将液体摄入量在2000~3000ml/d之间,使尿量超过2000ml/d,再辅以热水浴,促进尿酸排泄,避免尿酸浓缩,如鄢凤仙等通过干预老年痛风患者饮食,增加其饮水量和尿量,大大降低了其血尿酸水平,减少了其痛风发作次数。

2.生活护理

生活中存在多种痛风诱发因素,其中饮酒产生的乳酸会竞争性抑制尿酸代谢,不利于于尿酸的排泄;煎、炸、火锅等烹调方式会增加食物中的嘌呤含量;刺激性调味品会兴奋植物神经,降低痛风发作的血尿酸阈值;空气潮湿和温度过低会促进尿酸盐沉积,增加关节肿痛和痛风石风险;长期缺乏锻炼易导致肥胖,增加糖尿病和心血管风险,诱发痛风;痛风急性发作期运动患肢会增加受累关节负重,不利于疾病康复。因此。临床常严禁痛风患者饮酒,尤其是啤酒,但可以适当引用红酒,如Shulten等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减少饮酒可以有效控制痛风;尽量使用拌、烩和煮等方式,肉类要先煮去汤再烹制,并避免使用生姜、胡椒、芥末、咖喱、辣椒等调味品;注意调节房间温度和湿度,避免寒潮刺激;加强体育锻炼,以慢跑、打太极和散步等有氧运动为主,尽量使用手臂和肩等大关节,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防代谢产生的乳酸抑制尿酸排泄,如沙海滨分析痛风的危险因素发现,运动锻炼能够降低痛风发作风险;痛风急性发作期绝对卧床休息,并利用床上支架抬高患肢,避免患肢受压,直至关节疼痛缓解72h后。

3.心理护理

痛风患者受关节剧烈疼痛、长期反复发作和疾病终身性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在严重危害患者心理健康的同时使其不愿配合治疗,影响治疗效果,而这些不良情绪又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影响尿酸代谢,诱发痛风,形成恶性循环,如刘霜梅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老年痛风患者的抑郁度评分、焦虑度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因此,临床常通过语言、音乐和娱乐活动的等方式对痛风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一来消除其不良情绪,二来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如高楠等通过针对性健康宣教缓解了痛风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了其治疗信心;杨龙娜等利用音乐疗法和暗示疗法等心理专业技巧改善了痛风患者的心理状态。

4.健康教育

痛风的诱发因素众多,渗透到患者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医护人员很难进行全面管理,其防治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自主性,这就需要患者对痛风相关知识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进而积极、主动、有效地配合治疗,并独立完成预防。因此,临床十分重视痛风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常从护理程序、临床护理路径和授权教育等角度出发构建健康教育模式,其中护理程序式健康教育模式是将健康教育严格按照护理程序开展,利用护理程序的动态性、系统性和个体性来提高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如李红星等通过护理程序式健康教育帮助痛风患者掌握了健康行为方式,减少、消除了危险因素,进而降低了血尿酸水平和复发率;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模式是根据时间表和计划表进行健康教育,利用有针对性、系统、动态、连续的路径使健康教育目标化、具体化、程序化、规范化,提高了其人性化、互动性和持续性,如梁元芬等通过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使痛风患者的知、信、行统一提升,并提高了其治疗依从性;授权教育模式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模式,主张让病人根据自身病情和主观感受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自主制定健康计划,以提高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病人的自我行为改变,如徐小青等通过比较传统健康教育模式和授权教育模式对痛风患者的影响,发现后者能够在降低患者血尿酸水平和痛风急性发作次数的同时,提高患者的自我的效能感。

5.并发症护理

痛风的病理基础是高尿酸血症,而尿酸的形成和排泄过程需要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参与,故痛风患者在尿酸代谢异常的基础之上常伴有高脂血症、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和尿路结石等病症。因此,临床在防治痛风的同时还常注意其并发症的预防,如通过优质低脂饮食和每天数次10min左右有氧运动等措施来预防高脂血症;通过低盐饮食、针对性心理疏导和定期、持续性有氧运动来预防高血压;通过低蛋白饮食和碱化尿液来预防肾功能不全;通过限制高硫氨基酸肉类摄入和补充水分来预防尿路结石。

6.创面护理

痛风反复发作、持续加重可形成痛风石,浅表者表面皮肤受损后易破溃形成溃疡和窦道,体积较大者需要手术切除,但溃疡、窦道和术后切口都愈合困难,创面易发生感染。因此,临床很注重痛风患者的清创换药,一般先用联合应用伤口评估系统和视觉模拟评分法等多种评估方法全面评估创面,如Falanga等从渗出液的量和颜色、瘢痕、纤维组织、肉芽组织等方面对创面进行评估;然后用冲洗伤口,清理残留痛风石、细菌、细微颗粒、坏死组织和异物,进而降低感染风险,促进伤口愈合,如闫合德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刷痛风石手术切口,辅以局部反复揉按,充分清理痛风石,而Glide研究证明,涡流式水流冲洗法可有效清理痛风石相关伤口,避免纤维组织残留;鉴于尿酸盐的抑菌作用和消毒剂对新生肉芽的破坏作用用稀释一倍的酒精、含碘消毒剂和双氧水等消毒剂对伤口及其周边进行进行灭菌消毒,并用生理盐水完全冲净消毒剂;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清创彻底清除伤口中的坏死组织、痂皮和异物,其中物理(器械、超声波)清创快捷、彻底,化学(外源性酶类)清创速度快,生物(幼虫)清创靶向性强但疼痛较重、不易接受;根据创面情况分别用水胶体敷料、藻酸盐类敷料、水凝胶敷料、泡沫类(海绵类)敷料和含银、碘敷料覆盖中等渗液量以下、中度渗出、疼痛和炎症严重、重度渗出、感染风险高的创面,保护伤口,预防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如王德弟根据创面评估结果选用合适的敷料覆盖痛风性皮肤溃疡创面,均取得了良好效果;难愈合创面还可利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为创面构建密闭引流环境,减少创面引流量,改善创面血液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进而缩短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

综上所述,痛风作为临床常见的嘌呤代谢障碍性疾病,易在饮食、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下反复发作,且并发症较多,形成痛风石者还存在创面愈合困难的问题,故临床应针对性限制嘌呤和热量摄入,增加饮水量,改变烹饪方式,加强体育锻炼,禁酒,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多种健康教育模式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而提高治疗效果;在预防痛风发作的基础之上从饮食和运动两方面入手预防高脂血症、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和尿路结石等并发症,并优化创面评估、伤口冲洗、灭菌消毒、清创、敷料覆盖和引流等创面护理环节。

参考文献:

[1]刘妮,金瑞华,凌陶.痛风病人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8,32(10):1506-1508.

[2]李雪梅,赵小倩.痛风创面换药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2):213-214.

[3]刘爱华.痛风患者的饮食护理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12):1869-1870.

[4]龙美丽.痛风病人护理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4,12(12):1061-1062.

[5]张娜.痛风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02):36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