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呼吸功能训练的康复护理对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肺功能及症状消失时间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呼吸功能训练的康复护理对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肺功能及症状消失时间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收诊的80例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采取肺功能康复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儿的肺功能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及症状消失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基于呼吸功能训练的康复护理治疗时可有效提高肺功能和症状消失时间。提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基于呼吸功能训练和康复的肺功能锻炼措施,能明显改善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的症状与肺功能水平。
关键词:肺功能康复护理;慢性支气管炎;心理状态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呼吸系统病症。其主要表现为咳嗽、吐痰等,但其病因尚不清楚。叶丹指出,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与各种因素有关。韩雪婷说,该病在临床上发病率很高,病情持续时间长,复发率高[1]。这不但会影响患儿的生存品质,也会对患儿的家人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赵雪东指出,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是咳嗽、吐痰等,其病因是粘膜和周边组织发生的慢性炎症。以肺功能康复为例,探讨了对慢性支气管炎患儿的精神及肺部功能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收诊的80例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采取肺功能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其中,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其年龄为:1-8岁,平均年龄为(4.5±0.43)岁。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0-18个月婴儿喘息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②在当地医院就诊后确诊为喘息性支气管炎;③住院治疗期间接受了基于呼吸功能训练的康复护理。排除标准:①存在明显免疫缺陷病的患儿;②合并严重肺心病,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儿;③患有精神病及其他严重精神障碍者;④合并严重感染和中毒的患儿。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予以进行研究。
1.2方法
1.2.1对照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具体要求:护士要提醒患儿多穿衣服,避免接触刺激性的动物和动物,避免接触过敏源;同时也要求患儿接受有关疾病的卫生保健教育。同时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增强患儿的免疫功能。护士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品。
1.2.2观察组方法
观察组需要在对照组的护理方式基础上增加肺功能康复护理方式。具体内容:
(1)在康复治疗中,护士要对患儿进行康复治疗。护士必须根据患儿的具体状况,进行适当的运动训练;可预防感冒,增强身体素质。护士应定时、动态地监视患儿肺部的各项参数,以达到对疾病进展的有效控制。
(2)医护工作者要做好患儿的精神保健工作。在疾病的处理中,患儿会有很大的负面情绪,因此护士要关注患儿的心情,多和患儿进行沟通,多听取患儿的意见,树立自信就能克服疾病。
(3)护士要为患儿进行长时间的呼吸机操作培训,并引导患儿进行常规的呼吸操,教会患儿如何进行深呼吸,其中有:让患儿练习吹气。腹部换血的方法:护士要引导患儿采取相对舒适的姿势,全身放松,嘴巴紧闭,通过鼻孔进行深吸气,然后慢慢呼出。呼出的时候,隔板会下陷,肚子会鼓起来;在你的呼吸过程中,隔板是向上的,肚子是向下的。缩唇呼吸的具体做法:护士要求患儿紧紧地抿住自己的嘴,然后通过吸气和收缩的方式缓慢地呼出,就象吹口哨那样。运动次数:每日3次,餐后10-15分钟;经过一星期的培训后,再进行一次培训[2]。
1.2.3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肺功能情况比较:通过两组患者护理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进行对比。其中:有效率在>25%为显效,15%~25%为有效,<15%为无效,有效率=显效+有效。由责任护士对两组患者数值进行统计并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0.0软件进行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数据资料用[n(%)]表示,并使用χ2检验,以平均标准差(x±s)为测量数据,以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组间症状消失时间相比
观察组咳嗽咳痰消失时间和发热消失时间同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所述:
2.2 组间肺功能指标水平相比
分析表2数据可知,观察组TLC测定值、FEV1测定值、MMV测定值相比较于对照组,均明显更高,P<0.05。
3讨论
息性支气管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病因主要是呼吸道感染、过敏、吸烟等,其中支气管痉挛为其主要的病理改变。临床上患儿多表现为喘息、咳嗽、咳痰等,常伴有喘息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的情况,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目前治疗该病的方法较多,如药物(抗生素等)、物理治疗(包括呼吸机辅助通气等)及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对该病治疗有一定效果,但其对患儿病情缓解时间较短。目前临床中普遍认为哮喘急性发作期可通过合理的抗炎和脱敏治疗及药物(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控制发作。这是因为常规护理可减少患者在病房内活动时间;对症给予相应的药物进行干预以及采用多形式进行康复训练等措施均能改善患儿症状和肺功能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呼吸功能锻炼可增加患者呼吸动力并提升机体有氧代谢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常规护理与呼吸功能训练相结合进行康复护理后观察组TLC测定值、FEV1测定值、MMV测定值相比较于对照组,均明显更高;与文献报道一致。
参考文献:
[1]叶丹,张虹霞,张选明.综合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23):3557-3559.
[2]韩雪婷,周婷,林年年,等. 呼吸功能训练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康复中的效果[J]. 中国妇幼保健,2021,36(24):5719-5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