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促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文下注释疏通文意。
2.细读文本,理清《促织》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感受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
3.探究主旨,理解成名看似悲剧开场、最后喜剧收场背后所孕育的更深层次的悲哀,知人论世,体会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批判及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人文关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展示促织的图片,告诉同学们促织即我们日常说的蟋蟀、蛐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主人公时悲时怒时喜时愁,皆因促织,甚至家庭的命运都与小小的促织有关,这是为什么,让我们走进蒲松龄的这篇文言小说《促织》,来一探究竟。
二、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
2.根据注释,疏通文意,不明白的地方可先与同桌展开讨论。
三、细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感受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
任务一:以促织为线索,梳理并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明确:征促织——觅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献促织——议促织。
(设计意图:小说以“促织”命名,促织是文章的线索。纵观全文,成名时悲时怒时喜时愁,皆因促织,成名父子的命运都与促织有关。)
任务二:找出文中体现成名心理活动的词语,概括成名的心理变化过程。小组合作,完成成名心理变化坐标图的绘制。
明确:整体展现了由悲到喜、喜极而泣、悲极复喜的内心变化。重点分析“失促织——斗促织”部分,“失促织”部分,从成名“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到“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这一细节的描写,给我们展示了成名夫妻“欲怒不能——欲哭无泪——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心理状态。“斗促织”的情节中,当成名和村中少年好事者比斗蟋蟀的时候,成名先后经历了“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大喜”“骇立愕呼”“顿足失色”“益惊喜”,这一连串的细节给我们展示了成名“自惭形秽—喜出望外—大惊失色—异常珍惜”的心理变化。一只小小的促织竟然让成名的情绪有如此大的波动,也引起了读者对主人公命运的关切,进而引发了疑问,究竟是谁在左右成名的命运?
坐标图示例:
(设计意图:概括成名心理变化过程,是让学生在曲折离奇的情节中感受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与其悲欢离合的命运紧密相连,人物形象真实、丰满。在数轴上用线条的起伏来呈现成名命运的沉浮,更具直观性,也有利于检测学生对故事中矛盾冲突的理解程度。)
任务三:研读“失促织”到“斗促织”部分,勾画最打动你的细节描写,写下你的评点或批注。
例1:夫妻向隅,茅舍无烟。
明确:毕飞宇认为“蒲松龄的艺术才华体现在‘夫妻向隅,茅舍无烟’8 个字上”,夫妻两人,向隅而泣,也许连眼泪都已哭干;茅屋破旧,灶台冰冷,只有死一般的寂静,寒气逼人。这是了无生机的等死人生,一副让人欲哭无泪的景象。在这里,人与物、情与景高度合一,体现了蒲松龄高超的描写艺术。
例2:关注第七自然段“斗促织”部分,少年的三次笑。
明确:第一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不由地“掩口胡卢而笑”,这一笑很形象地刻画出少年一副轻狂傲少的神态;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来挑逗促织,但“仍不动”,于是“又笑”, 得意至极。通过这“三笑”的描写,一个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游侠儿形象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而最终“少年大骇”,既衬托出促织的奇异,更进一步表现了人物的无知可笑的一面。
四、研读课文,探究小说主旨
任务一:小组探究,《促织》是喜剧还是悲剧?
明确:《促织》 的结局是喜剧性的,但这个喜剧性的结局丝毫不能掩盖故事深刻的悲剧性。如果以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的角度来审视这个结局,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结局,其实是作者赏赐给“善良”的读者的一个“谎言”。荒诞的情节出现三次,开头是从上到下的“征”,现在是从下到上的“献”,然后再出现从上到下的“赏”。赏赐也再次从上到下来了一遍。原来的压力变成了赏赐,悲剧变喜剧,但是这样的美好结局并不具有普遍性,赏赐也暗含着讽刺。
任务二: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经历,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
蒲松龄笔下的成名与作者是否有某种关系?请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概括。
在艰难时世中,蒲松龄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他把满腔孤愤寄托在创作中。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志异》,40左右基本完成,后不断增删,至死方止,萃一生心血而成。此书多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他在自序中写道:“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由此可见,作者写成名,实际是写自己。作者大半生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深知百姓疾苦,看不到苦尽甘来的希望,写成名的痛苦挣扎感同身受,在成名这一人物身上寄托了他的深切同情和人文关怀。一篇《促织》融汇了蒲松龄一生的辛酸、深广的忧愤和对世道的绝望。
任务三:自由讨论,小说“大团圆”式的结尾是否冲淡了它的批判性?
明确:“借古讽今”,拿前朝的人说当朝的事,是历代文人常用的表现手法;诗歌如此,小说亦然。况且作者蒲松龄生活在清朝初年,那个时代文网森严,蒲松龄想要借助小说来影射社会以期达到“劝谏”的目的,就不能不考虑采用怎样的呈现方式。看似“大团圆”式的结尾,并不能淡化故事本身的悲剧色彩,因为谁都知道小说中的事绝不会在生活中真实存在,故作品的批判性还是显而易见的。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设置引导学生探究成名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小说在荒诞中透露出对真实社会人生的揭示,体会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批判及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人文关怀。通过设置情境,将阅读探究变成学生内在的需要,细读深思变成学生的内在习惯与自觉要求。)
五、课后作业
思考如果小说结局变成:“成名因抓到蟋蟀太小,被县官一顿怒斥,但还是将蟋蟀送到了宫里,小蟋蟀在宫里于与其他蟋蟀比试结果谁都打不过。皇帝大怒,下诏严厉斥责巡抚,而巡抚又将怒气撒向了县官,县官于是找到成名,将他暴打一顿后关入了大牢。”这样好不好,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简介:袁钰(1998年3月),女,汉,山西省长治市,太原师范学院,硕士,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