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汉英“雪/snow”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王苗苗
  
风采媒体号
2023年5期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来宾 546199

摘要:隐喻无处不在,语言、思维以及行动中无不透露着隐喻的影子;隐喻不仅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人类探索、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思维的特殊工具,产生于人类的身体经验。本文以自然事物“雪”为研究对象,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汉英两种语言中涉及到的“雪”(snow)的隐喻进行归纳、对比、分析、研究,梳理了汉英两种语言中关于“雪”(snow)的共有隐喻和特有隐喻意义,并试图探析汉英“雪”(snow)隐喻认知中的共性特征及其存在差异的具体原因,以期促进以汉英为母语的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同时为隐喻教学以及翻译实践等提供积极有益的启迪。

关键词:自然事物;“雪”;“snow”;概念隐喻;汉英对比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汉英谚语互译研究(项目编号:2020KY23011)

一、引言

“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体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体”(Lakoff &Johnson,1980;王寅,2016),即人类将本身所熟知、易感知的事物作为认知其他事物的基础,经由隐喻来认知未知事物,而相似性则是隐喻之所以能够衔接两个事体的一重大前提。国内学者已针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隐喻、触觉域词、颜色域词、空间方位词以及情感域词等隐喻做了较为充分研究,而有关自然事物的隐喻研究却存在较大空白(常晨,2015),跨文化尤其是汉英对比更是少之又少。在探究有关天气现象词语的隐喻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风”的探索之上(黄兴运,谢世坚,2013;夏露,2014;常晨,2015),对于“雨”的研究也不乏,而单独针对“雪”隐喻认知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跨文化隐喻对比更是罕见。那么,中西方关于汉英“雪/snow”隐喻中存在哪些相似或不同的隐喻表达?汉英“雪/snow”隐喻的认知是否有共同特征?造成认知差异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二、汉英共有“雪/snow”隐喻

1. 雪喻白色或白色之物

雪(snow)是白色的,人们在认识或使用颜色概念时将熟知的参照物的色彩特点映射到陌生的概念域,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感知目标域的物体色彩。汉英两种语言中均有用雪来隐喻白色或直接喻指白色之物的表达。

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2)“雪肌”:①形容洁白的肌肤。②比喻白色的花朵 《中华大辞林》

“雪花银”:白银   《中华大辞林》

3)The snows of seventy years 70高龄的苍苍白发 《新英汉词典》(第4版)

4)A snowy apron 洁白的围裙;snowberry [植] 白浆果 《新时代英汉大词典》

句2)、句4)中的雪均隐喻白色,作定语修饰其后的名词,突出其颜色白的特点;而句1)、句3)中的“雪”则喻指白色之物,例句中均代指白发。把“雪是白色的”这一基本范畴映射到其他概念域,用来形容“动植物”、“人的皮肤”、“头发”、“衣服”等的颜色是白色,或直接喻指白色之物,使抽象的颜色概念变得具体而生动,此种隐喻方法即为Lakoff&Johnson所提出的本体性隐喻,又名实体隐喻,即把抽象的概念喻说成具体的物体,赋其真实感。

2. 雪喻环境

雪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雪”字常被用来形容栖息或生长在高山或严寒之地的动植物,如汉语中的“雪豹”(不仅本身皮毛呈灰白色,且生活在高山岩石多的地区);“雪莲”(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椭圆形,花深红色,花瓣薄而狭长。生长在新疆、青海、西藏、云南等地高山中《现代汉语词典 第7版》),根据词典释义可知,“雪莲”颜色并非为白色,之所以以“雪”字命名源于其生存环境。英语中也不乏此类以雪喻环境的隐喻表达:“snow leopard”(雪豹)、“snow goose”等(北极地区的雪雁)。用雪来构成动植物的名字,一方面与它们本身的颜色有关,另一方面与它们的生存环境有关。此种隐喻用法是基于人们对雪的认识以及目标域所传达的地理环境等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 雪喻困难

“雪”,简繁同字,可解成雨和彐,彐也是雪的意思,字面可理解为大雨当头,若恰逢冬季,则持续的时间则更长,所以雪常被喻为“困难”、“坎坷”。生活中,雪(snow)是由许多细小的冰粒组成,在寒冷的天气时从空而降,落下时常堆积在地,覆盖一切,将道路和房子覆盖住,给人们带来困难甚至灾难。汉语中借用“雪”来隐喻困难、坎坷或困境,如:

1)冬雪一条被,春雪一把刀。

2)阴虚的病人服了鹿茸,就好比火上加油;而阳虚的病人进补了龟板就好比是雪上加霜。(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

“春雪一把刀”指春雪会造成气温迅速下降,将农作物冻死冻伤;“雪上加霜”指接连遭受灾难等。两种皆是“雪喻困难”的隐喻表达。

英语中,“雪喻困难”的隐喻表达常借助短语“snow under”,表(事情太多而)应接不暇,疲于应付;忙的不可开交,压得透不过气;彻底击败等义,如:

3)I’d love to come but I’m completely snowed under at the moment.

我很想来,但眼下实在是忙的没有功夫。《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8版)

4)I’m absolutely snowed under with work at the moment.

目前我简直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新世纪英汉大词典》

三、汉英特有“雪/snow”隐喻

1. 汉语中特有的“雪”隐喻

(1)雪喻高洁

雪是白色的,一层不染而洁白无瑕,又象征着纯洁高贵。汉语中常用雪来形容“高洁的品格情操”,如,“冰魂雪魄”(如冰一样透明,像雪一样洁白,比喻人品质高尚纯洁);汉语古诗中也有此用法,如,“一别高人又十年,霜筋雪骨健依然。”——杨万里《送乡人余文明》、“松品落落,雪格索索。”—— 贯休《送姜道士归南岳》,诗中的“雪骨”、“雪格”皆喻指高洁的品格,此种隐喻源于“雪是白色的”这一源域,结合目标域高风亮节之人所具有的品格之间的相似性而衔接在一起。而英语中的“雪”(snow)则无此种隐喻意义。

(2)雪喻傲骨

大雪纷纷,寒气逼人,阻碍我们前进的道路与步伐,因此,雪常被喻为困难或逆境。从古至今,汉语多借雪所带来的寒冷之感、困境来喻指面临逆境、磨难或艰苦环境时仍无所畏惧、意志坚定的傲骨情操,如:

1)“如松柏之性,傲雪凌霜。”——钱泳《履园丛话·谭诗·总论》

2)“韦编铁砚,雪窗萤几,不足以言其勤奋”——陆游《祭曾原伯大卿文》

“傲雪凌霜”原指傲视白雪,欺凌寒霜,形容不畏严寒,现比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冷酷迫害或打击毫不示弱、无所畏惧。类似的隐喻表达还有“傲霜斗雪”;“雪窗萤几”原指映雪读书,囊萤照书,现比喻勤学苦读。傲骨的情怀本是抽象的概念,采用本体性隐喻将雪间接带有的这种特征映射至目标域具有傲骨情怀的人之上,使得这种情怀通过人得以明显。

(3)雪喻明理

雪从空而降,堆积在地,遮盖万物,可理解为有意掩盖事实或能力,因此汉语中出现了“雪藏”(指有意掩盖或保留;搁置不用)一词;太阳一出,雪随之而化,大地、房屋经雪水的洗刷变得干净而明澈,因此,化雪的意象可理解为事实真相得以澄清,能力得到认可,因此汉语中出现了“雪耻”(洗掉耻辱)、“雪恨”(洗雪仇恨)、“雪冤”(洗雪冤屈)以及“沉冤得雪”等隐喻表达,如:

1)球队把主力雪藏起来,关键比赛才派上用场。《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2)“(你们)心中永远别忘了复仇雪耻”——老舍《四世同堂》《现代汉语大词典》

下雪掩盖事实,化雪事理得以澄清;这两种隐喻意义分别来源于雪本身所具有的遮盖以及融化功能。采用结构隐喻,将雪的这两种功能结构映射至目标域之上。

2. 英语中特有的“雪”(snow)隐喻

(1)雪喻使人迷惑的话语或不真实的事体

雪花飘落,给人以美感,易产生幻想,因此英语中“snow”表给人深刻印象;用花言巧语等误导、欺骗、迷惑等,如:

1)I was completely snowed by the presentation.

这个演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韦氏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2)They would snow the public into believing that all was well.

他们会用花言巧语迷惑公众,使他们相信形势一片大好。《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第2版)

3)Don’t try to snow me!

甭想用花言巧语来蒙我!《新时代英汉大词典》

经查阅8本英汉词典,笔者发现,英语中当“snow”表迷惑之意时,常用于消极表达之中,如句2)、句3);而句1)中“snow”表使人印象深刻的用法仅在2017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发行的《韦氏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有此义项,其余词典中均未有此义。据此,可得出英语中在将雪喻指使人迷惑的话语或不真实的事体时,更倾向于消极隐喻表达,原因在于欧美国家多地处高寒之地,大雪天气多给人带来困扰之感。

(2)雪喻数量大

大雪纷纷而下,持续时间长,正如工作、信件、礼物等纷繁而至,因此,英语中常用“snow”表纷纷飘落,如雪花般飘落(fall like snow);(像雪花/片般)大量涌来或纷至沓来等义,如:

1)In the last week it had snowed letters and business.

上周信件和生意大量涌进。《新时代英汉大词典》

2)After the rain the peach blossoms snowed their petals.

雨后桃花花瓣雪片般地落了下来。《新英汉词典》(第4版)

英语中此种“雪”隐喻是借雪花纷飞,轻盈且数量繁多的特点,采用结构隐喻,将雪本身所具有的这些特征映射到其它概念域,使事物量多、接二连三出现的特点得以形象化、具体化。

四、汉英“雪”隐喻认知特征对比分析

1. 汉英“雪”隐喻认知共性特征分析

(1)体验性

体验性认为,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镜像反映,而是通过人类与世界互动感知而获得的经验,即“现实—认知—语言”(王寅,2016)。L&J也曾指出,隐喻若独立于经验基础,则不能得以理解也无法被恰当阐述(王寅,2016)。隐喻的过程可理解为“始源(始源域)—路径(映射)—目的地(目标域)”,由此可见,两个概念域之间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相似性,而这相似性则基于人类对两个事体的共同体验与认知经验的积累,来源于人类的切身经验和感知。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不分民族、地域地影响着人类,导致即使说不同语言的人基于相似的体验经验也会对雪这一自然现象产生相同的隐喻认知。

(2)系统性

隐喻的基本作用是以身体经验为动因,借助两个事体之间的相似性,将始源域(喻体)的某一或部分特征映合至目标域(本体)之上。这一映合过程不是随机而为,而是具有系统的认知方式和完整的感知机制。隐喻分类也是隐喻系统性的一大表现,L&J(1980)将隐喻分为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以及本体性隐喻三大类,其中结构性隐喻最可体现隐喻的系统性特征;同时,同一特征经过映射可与不同事体产生联系,如“雪是白色的”这一特征经过映射可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隐喻意义,即“雪喻白色或白色之物”以及“雪喻高洁”,将同一始源域的特征映射至两个不同的目标域。正是由于隐喻的系统性,才使得人类可通过体验,借助一种经验的不同方面,去全面认识并理解其他经验。

(3)多维性与创造性

隐喻并不只局限在某一经验,同一经验可产生截然不同的认知体验,形成不同的概念隐喻;同时,同一事体的不同特征以及人类不同的认知角度又可与多个事体形成隐喻认知联系;此外,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对同一源域从不同角度又可感知出不同的隐喻意义,因此隐喻具有多维性,而这多维性主要得益于事物具有丰富的特征以及人类不同的认知出发点。简言之,人类以体验为认知动因,借助系统性的认知方式和完整的感知机制,产生出了多维性的隐喻表达,而这丰富的隐喻意义无不是人类创造性以及隐喻创造性、多维性的一大体现。

2. 汉英“雪”隐喻认知差异性分析

隐喻贯穿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受文化价值观念、信仰、历史传统、生存环境、生活经历以及风俗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不同语言对雪概念隐喻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具有各自特有的隐喻表达。经分析,英汉雪隐喻除三种共性外,汉语中的雪还具有三种特有的隐喻用法,即“雪喻高洁”、“雪喻傲骨”、“雪喻明理”,这三种隐喻用法多起源于古代,受文化渊源影响颇深,经文化发展逐渐从其本义延伸出隐喻用法,带有明显的汉语言文化气息,而英语中的“雪”(snow)明显不具有此三种隐喻意义。相较之,英语雪也带有其独特的隐喻特点。笔者认为,汉英雪隐喻之所以存在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源于两种语言文化渊源及传统的不同以及地理位置的差异性。

五、结语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采用分类归纳法、描写解释法和对比分析法对汉英两种语言中所涉及的“雪”(snow)隐喻分别进行研究。经分析,汉英中的“雪”(snow)共有三种共同隐喻意义;两种文化中也各有其特有的“雪”隐喻表达。汉英共有雪隐喻主要源于以汉英为母语的各民族共同的生活体验、基于相似的生存环境以及相同的人体生理构造;汉英雪的共有隐喻表达也体现了隐喻的普遍性特征以及汉英语言中雪隐喻的认知共性。以汉英为母语的各族人民因在认知视角、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方面存在不同决定了他们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必会存在差异。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世界,正确理解和认知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尤其其隐喻认知模式对于促进汉英(汉外)文化交流、把握其他语言文化特征及人类思维方式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Lakoff, G.&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常晨. 汉英“风”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2015.

[3]黄兴运、谢世坚.英汉语“风”概念隐喻的体验认知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21(04):29-32.

[4]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

[5]夏露. 中英语言中“风”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