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从“景、情、形、象、境”谈春晚舞蹈《碇步桥》之美
摘要:春晚舞蹈是春节联欢晚会上一种主要的舞台艺术,也是中国舞蹈发展的一种主要表达方式,它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达,也是对中国舞蹈发展的一种展现。在2023年央视春晚节目中,舞蹈《碇步桥》迅速火爆全网。其中,30位江南女子踏石而行,从桥上缓缓走来,让人仿佛置身烟雨江南,梦回江南。网友直呼“太美了!怎能不忆江南”。本文将从“景、情、形、象、境”五个方面谈春晚舞蹈《碇步桥》的美。
关键词:碇步桥;“景、情、形、象、境”
春晚是一台可以让全国大部分观众都能观看到的文艺晚会,它是一场艺术的视觉盛宴。经过编导、舞蹈家的不懈努力,舞蹈在春节晚会中成为不可缺少的艺术门类,其发展已日渐成熟,它逐渐从歌伴舞、“配角”的形式,发展成为一系列“纯舞”,并形成了一种有自己独特美学意义的舞蹈,使得春晚成为中国舞蹈艺术的重要展示舞台。舞蹈《碇步桥》作为“纯舞”作品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其主要由浙江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的原创舞蹈《碇步桥水清悠悠》改编而成,该舞蹈的呈现主要是由30位舞蹈演员通过在石凳上起舞,从而展现出浙江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江南人们待客的人文情怀,同时也寓意着中华大地无处不在的生机与活力。
一、景之初见“碇步桥”
景,指的是舞蹈作品的特定时空,是舞蹈作品中引发人物动情的外部环境。 有了景,人物才能在看到场景的时候产生情感,情感随着场景的变化而变化。春晚舞蹈《碇步桥》中的景便是“碇步桥”。这一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是从浙江泰顺县仕阳镇的浙江仕阳镇的仕水碇步石桥上得来的。自清代乾隆五十九年(1795年)起,以“一”字形跨浪而行,为全球最长“古碇步”。碇步桥全长一百三十三米,共有二百二十三齿。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碇步就是在水流中每一步安放一块大石头,作为简易的桥,供人们过河踩脚之用。一齿有上下二阶,上阶可以让挑担的人或涨潮的时候通过,下阶可以让两个人通过。这座最早的桥在学界被称作堤梁桥,因为它的形状很像钢琴的键盘,所以也被称作“琴桥”。亲临碇步桥能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受。作品中的桥则是来自于编导采风时的所思所感,从而产生出编创构思。舞蹈中舞者们在手持石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表演,动作造型的设计别具一格,且贴近现实生活。演员在狭窄的石凳上腾挪跳跃,盘旋起伏,远远望去,宛如流动的画图,蔚为壮观。《碇步桥》带来的不只是一个舞蹈,更是对中华文化精髓的探寻,对江南诗情画意的思索,对“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理念的美好实践。
二、情之诗意“碇步桥”
情,是舞蹈的原动力,亦是舞蹈作品人物行为的内在驱动力,首先,舞蹈作者在生活中不动情、无所感,就不可能创作出舞蹈作品。[1]2016年,舞蹈《碇步桥》的编导李佳雯随浙江舞蹈家协会赴温州泰顺采风时,她偶然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来往于碇步桥上,或携手跨步而过,或在浅浅的水面上戏耍,这一刻,人,桥,影,像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人生画面,由此,编导触景生情:“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碇步桥,它意味着我们内心深处最温存、最温暖的时光。”这种古老的桥梁形式是有生命且富于诗意的。走在桥上面,由于石桥的切割,脚步就会不由自主地放慢下来,拉近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距离,使得身体都与那碧波荡漾,青山为伴。其次,舞蹈演员表演时不动情,就创造不出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作品中人物没有情、不动情,就无法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南朝梁文学批评家钟嵘在其《诗品》中也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在舞蹈《碇步桥》的结尾处,演员朱洁静站在“碇步桥”上,向远方做出一个缓慢的招手动作,在此动作的基础上向远方做出了眺望的眼神,其表达的含义是对远处的自己说“你好”,现实中的我说“再见”。其含义由浅入深,由简单的招手动作传达出演员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一方面是回忆自己的小时候,另一方面则是在感慨长大后我们却总是在说“再见”,关于故乡那些远去的,终将成为美好的记忆,将少女思念家乡的情绪挥洒得淋漓尽致。此外,有网友在2018年到泰顺旅游时,拍到舞蹈演员在真正的碇步桥上起舞。可见,编导为了让演员身临其境,即景生情,从内心出发去体会江南女子真正在碇步桥上起舞的感受,并随之运用到表演之中。
三、形之再现江南女子
形,即人体的外部形态。形,有两种,自然形态和审美形态,形,需要具有一定的个性化和穿透力,他既能抒发一般人物的情,能渲染气氛,同时还要具有传感力,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舞蹈《碇步桥》中的人物形象来自生长在江南水边的女子,她们于石碇上行走渡河、嬉戏玩闹、洗衣戏水度过韶华。舞蹈中的动作大多来源于生活的真实写照,编导对生活中的动作进行提取和转化,将江南女子特有的柔美和女性特有的优雅融合在一起,同时又展现出这个特殊年纪的女孩的活泼之美。通过对角色的定位,编导将相应的身姿、步态和动作,运用于碇步桥所在的整个生态环境中,形成一种独特的、清新的、带有江南气息的舞蹈语言。作品中,道具凳子拼接成碇步石桥的模样,舞者们在“桥”上起舞。舞动中,演员弯下腰,双臂左右摆动,肩膀微微一动,身体就像是一条小溪在流淌,时而摇身一变成为石桥上的少女,时而坐在桥边梳妆,时而站在桥上向远处看,快节奏的动作让舞台气氛更加欢快,为观众呈现出一幅悠然自得的江南景象。此外,舞蹈演员们整齐划一的戏水动作,也将江南女子的小巧细腻体现得淋漓尽致,美得让人心醉。
四、象之感受江南
当代舞蹈学者袁禾在其专著《中国舞蹈意象论》中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认为“象”,不是生硬的概念,而是一种活脱脱的能变化的生命体,其鲜明生动的形象易为人感知,并在感知的过程中通过联想、体悟去领受更多、更深的“意”,有利于人们从整体上把握对象。 象,首先是以身体运动过程为主要内容的动态意象;其次是感情意象,主要是抒情意象;再次是独具特色、具有鲜明个性的形象;最后是具有审美价值、能吸引观众玩味欣赏的形象。舞蹈中的大多数动作都来自于编导对生活的观察,其体态以线条美为主导,充分表现了江南风情与美学特征。编导先是捕捉到凳子的意象,并借助石凳将“碇步桥”还原在舞台上;随后,他根据人走碇步桥时,会失去平衡,设计了一个轻微的膝盖抖动的动作。这个动作就体现出过桥时身体失衡而出现的摇晃神态,从而体现出江南女子的美。舞蹈中的齐舞部分,也是《碇步桥》的特色和标志。其中,舞蹈演员坐在桥上,身体有节奏地上下摆动,脚下左右交替点地,这样齐整如一的动作,美得扣人心弦,同时也代表着人和水、人和自然的关系。碇步桥的古老风韵、人在石头上行走时的闲适与惆怅,经过了创作者的创意与精炼,在舞蹈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就像舞者朱洁静说的那样,每一次踏上这个“碇步桥”,都像是踏上了童年时代的家门前的石板桥。过去与现在,江南风情和对家乡的回忆,在这支舞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透过舞蹈,让人们领略到江南的优美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内涵。
五、境之梦回江南
境,即象外之象。它较之象更空灵虚幻,主观性更为突出。王国维关于意境的创造途径提出了两种方法,即“写境”与“造境”。写境,就是造势表情、构景抒怀,先构建一个环境,让主人公在特定的环境中见景生情,舞蹈起来。 在春晚舞蹈《碇步桥》中,宁静飘渺的乐曲与“飒飒”如同水花般的声响融合在一起,并与一群舞蹈演员在水中嬉戏的整齐动作交相辉映;从高空全景镜头下,可以看到远处的风景,让人有一种身处江南的错觉。在这个作品中,舞美的视觉效果与舞蹈作品本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镜头的全景与特写的转换,也与舞者的表情和动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可以被忽略的,每一个地方都是为作品的整体呈现而服务的。因此,舞蹈本体的动作语言、舞美设计的视觉语言和电视摄像的镜头语言一起构成了舞蹈作品的整体艺术形式,这三种语言相互映射,缺一不可。舞蹈《碇步桥》中,淡淡的涟漪,以简单而宁静的天空为背景,与舞蹈演员的服饰,形成了一种和谐的色彩,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审美的享受。用舞蹈艺术将一种温柔江南的意境完美地呈现在了屏幕上,既有抽象性,又充满了诗意。
结语
舞蹈作为历年春晚节目的重要构成,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同时,舞蹈也借助全新媒介的手段,走进了千家万户中,让大众感受舞蹈的美,感受舞蹈中所传递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本文通过从“景、情、形、象、境”这五个方面对舞蹈《碇步桥》的分析,不仅把过去与现在,江南风韵与故乡记忆,在舞蹈中形成了完美融合,更寓意着中华大地无处不在的生机与活力,让我们感受到了碇步桥之美、江南女子之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这不只是一个舞蹈,更是对中华文化精髓的探寻,对江南诗情画意的思索,对“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理念的美好实践。
参考文献:
[1] 隆荫培,徐尔充著. 舞蹈艺术概论[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9.06.
[2] 袁禾著. 中国舞蹈意象论[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4.
[3] 李佳雯.以舞蹈《碇步桥》为例谈江南舞蹈创作[J].舞蹈.2023(02):64-71
[4] 吴嘉敏.论央视春晚舞蹈的创作流变与价值追寻[J].当代音乐.2022(05):164-166
[5] 武小文.浅析舞蹈编创中的意象表达[J].戏剧之家.2022(25):150-152
[6] 何华.试论舞蹈表演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22(26):148-150
[7] 沈丽.舞蹈编导中舞蹈形象思维的培养[J].戏剧之家.2022(33):144-146
简介:
申童(2000年~),女,汉族,河南省,西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舞蹈表演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69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69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