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七对接”分层次技术成果转化引领中高本人才培养课程衔接标准的构建研究

——以食品加工技术(制糖技术)专业为例

李曜 黄振德
  
风采媒体号
2023年6期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1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结合广西糖业产业链技术升级转型对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实际需求,成立广西职教集团,采取自主创新”七对接”分层次技术成果转化引领制糖技术专业中高本人才培养课程衔接标准的建设水平,能够克服中高本一体化办学存在课程重复、教学内容评价标准不统一、以及传统本科和职教本科固有隔阂等问题缺陷,有效满足广西糖业高质量发展对中高本多样化、多层次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一体化应用型创新人才需求。

关键词:“七对接”分层次;技术成果转化;课程衔接标准

随着广西糖业进入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技术转型升级阶段,对职业能力不同层次和多样化的中职、高职和职教本科(简称中高本)构建纵向贯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更好要求。为此国家出台一些列政策计划,要求高职院校融入当地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培养对口需求人才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全面快速发展。因此,中高本人才衔接有助于现代职业教育一体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与体系构建。而课程体系衔接是其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问题。

本文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制糖技术方向)开展的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为例,针对目前区内各高职院校开展制糖技术专业中高本职业教育在课程体系衔接体系存在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实践摸索,通过自主创新“七对接”分层次技术成果转化构建中高本课程体系衔接,实现广西糖业产业链的现代职业教育能力一体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高质量培养需求。通过以课程衔接体系为核心,重点落实中高本人才贯通“七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式和教学资源配置等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糖业高质量发展对现代职教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需求。

一、目前高职院校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衔接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中高本贯通培养计划强调中职、高职与职教本科有机连接形成一体化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各个层次同样课程体现出职业能力不同层次的理论、技能与工程实践培养质量的差异。要求分阶段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职业能力分层次展现从低到高的技术技能循序提高,随着产业链技术不断升级转型,满足职业人才培养的动态技术技能及时跟进,确保更好适应职业生涯新岗位新技术新技能的发展需求,充分体现——“可发展、可适应和可持续”的终身学习和技能更新的职业教育理念。但是,在众多职业院校中高本人才培养方案上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旧存在以下现在与不足。

1.课程设置重复严重,没有按职业能力合理划分各层次教学目标

职业院校中高本职业能力培养衔接不畅,各地职业院校办学以服务当地企业岗位技能为主,存在着各个职业院校不同层次的同一课程重复教学内容过多,比如《蔗糖生产过程分析与检测》课程中常规酸碱滴定、蔗糖水解和糖汁锤度等分析测量,中职和高职都存在重复设置,教学内容基本等同,没有明确划分出中职注重仪器操作和数据精度控制,高职则是数据统计、分析处理与质量控制处理方案等;

2.课程学习考核目标层次不一,职业院校教学之间没有统一标准

体现较为明显是高职与职教本科衔接环节,职教本科多数是以传统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为主,依旧存在学术学位的学科性本科教育与注重技术成果产业化工程实践的职教本科之间的隔阂,前者以基础研究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后者以解决企业技术改造的工程应用为主,出现了邓泽民认为的“中、高”到“本”科层次教育“阻断”;衔接“中高本”主动脉“狭窄”以及学术学位教育对职业院校学生升学“排异”等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著名三大痛点问题[1]。

二、基于“七对接”分层次技术成果转化引领中高本人才培养课程衔接标准

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衔接,更是需要政、校、行、企多元化联合协作,尤其中职、高职和本科院校之间相互加强教学共建,尊重职业教学本质规律,积极引入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和制定出专业岗位技能分析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确立和分层次考核定位等课程衔接标准,采用职业能力分层次技术成果转化,基于“七对接”践行制糖技术专业中高本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

广西是全国最大的甘蔗种植和食糖生产基地,多年来种植面积和产糖量均稳居全国60%以上,在全国的食糖市场地位举足轻重。制糖业一直是广西主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和重要优势产业,产业链涉及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多个行业,产值达千亿元。目前已经建成的双高基地原料蔗平均亩产在7吨以上,糖分在14%以上;继续实施制糖企业重组,自治区人民政府明确了以农垦、东亚、中粮、南华、凤糖、南宁糖业等6家制糖企业为核心进行战略重组,并且已取得初步进展。

2018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百色学院、广西东亚糖业集团联合开展产教融合协同中职—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制糖技术)专业人才。实践以下自主创新模式开展:创建成立职教集团,行业统一中高本分层次人才培养标准,重点通过“七对接”技术成果转化构建中高本人才培养课程衔接标准,引入企业技改项目制定中高本职业能力层次分级规划技术成果转化质量评价,定期动态评价中高本课程衔接标准引领成果产业化服务社会产生效益化。

1.校企深化合作,多方共建区域糖业产业链公共产学研创技术成果转化平台

为了使学校特色专业食品加工技术(制糖技术方向)更好融入区域经济优势发展、促进糖业产业链技术升级转型,以及更好为建设职教强国,培育大国工匠全面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百色学院、广西东亚糖业集团等创建广西职教集团,下设行业内东亚、中粮、南华和南宁糖业等标杆糖业企业,协同广西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广西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区内外著名科研机构单位,以国家级实训基地食品技术实训基地为技术创新研发中心,多方共筑区域性糖业产业技术成果转化中心,结合广西糖业产业链人才需求,合理规范制定不同职业能力层次分级的中职、高职与职教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中高本人才培养课程衔接标准,动态评价不同层次技术成果转化性社会效益影响力,打造糖业产业链专利库、技术成果转化平台与制糖技术需求信息库为主体的糖业产业链公共产学研创技术成果转化平台。

2.构建中高本课程衔接标准,以技术成果转化引领区域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通过创建广西职教集团,成立办学联盟深化校企产教融合,以国家级食品技术实训基地为平台,组织协调区内外重点高校和研究结构共同研发并技术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先进技术科研成果支持,提升广西糖业产业链整体技术升级转型,以中高本人才培养衔接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好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糖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广西糖业地方情况对中高本不同技术成果转化要求。

1)巩固中职招生生源,积极招入本地农民实现乡村振兴和保障社会稳定,对引入新型技术工艺和设备及时做好员工培训,提供社会考证培训等岗位技能实时更新服务;

2)强化高职办学专业特色和社会主体地位,引入先进技术成果融汇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满足培养出能够掌握糖业生产一线先进岗位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面对由各类影响因素引起的生产不稳定情况,能够及时合理制定最优化解决方案严格控制产品质量,致力于打造广西白砂糖品质效应,成为高职院校中高水平制糖专业特色办学;

3)稳定推进职教本科办学特色,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技术创新制糖工艺与设备研发。满足糖业产业链技术升级转型的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需求,创建广西糖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制糖智能化工厂设计、糖业综合循环深加工技术与环保景观一体化智能综合大产业链等。利用最新科研技术成果解决企业生产技改难题,达到降低工艺成本,提高设备利用率和产品附加价值,给企业带来增效减持的最大化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服务的高水平技术支持。

3.基于“七对接”分层次技术成果转化践行中高本课程衔接标准

根据广西职教集团对区内糖业产业链岗位技术技能分析,结合技术升级转型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以科研院校先进技术成果转化融入到课程衔接标准中,基于“七对接”职业能力分层次划定不同级别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确保同一专业不同职业层次的中高本人才培养目标一体化系统成型,体现技术含量循序提升,技能应用创新逐步综合性加大。现在就以贯穿制糖技术专业中职,高职和职教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制糖生产工艺和设备》课程衔接标准的构建为例进行细化说明。

三、结语

基于“七对接”分层次技术成果转化构建中高本人才培养课程标准,以专业调研为基础,结合广西糖业特色资源优势,满足产业链转型升级过程对于企业员工培训、工程实践管理与技能创新应用的多样化、深层次人才需求。实施过程中准确划分中高本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职业能力的衔接点,科学合理制定不同层次的课程衔接标准确保中高本人才培养衔接贯通,以提供企业技改项目服务的技术成果转化为动态考核评价依据,摸索实践出最优化适合自身院校发展的特色专业高水平办学模式,为区内外同类院校同类专业构建中高本人才培养课程衔接标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开江,苗兴国.现代职教体系下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路径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6).

基金项目:本文由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基于“七对接”职业教育一体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与实践——以食品加工技术(制糖技术)专业为例,课题编号:GXGZJG2019A008。

作者:李曜(1975-),男,广西桂平人,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轻工食品类专业教学改革。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