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摘要:现如今,随着民族文化的快速发展,文化成为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思想根本,是稳固民族国家意识形态之根基。本文将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认知结论作为数据基础,结合传统文化的教育地位、意义以及高等教育在文化培养和建设中发挥的主导作用为理论依据。文章侧重于在新的历史阶段下,高校如何有效、高效地大力推广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国未来文化事业的持续蓬勃发展进行实践策略探究。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文化传承
引言
文化传承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国家发展、振兴民族的重要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孕育而来,是国之瑰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传承和弘扬。编辑出版的本质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的意义
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研究,有助于强化教师层面的理论知识,坚定其精神世界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追求。对培养年轻一代高学历的大学生,使其成为忠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起到了奠基、引领、导航的作用。同时,作为文化播种基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纳入课程体系,当学生步入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能使身处变局依然坚守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政治观,发挥了强基作用,是价值观的建设和强化文化认同的支柱力量。再次,作为多民族学生汇聚学习知识的教育阵地,在尊重多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凝聚共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底,不断丰富和推进民族优秀文化建设,彰显大国文化包容之度,有利于维护全民族安定团结和快速发展。是培养一国之才之地,文化是滋养一国之民之源。作为高等学府,就是要尽责将国之优秀文化传承在每一代中国大学生的身上,让大学生对中国文化内涵得以正确理解,促进传统文化的兴盛。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播方法
2.1发自内心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
从事副刊编辑工作,如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编辑工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编辑实践证明,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依托的副刊,其文化的苍白感是显而易见的。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报纸副刊过多刊载了所谓的“密室文学”“内省文学”,作者把笔触囿于“小我”之中,沉湎于感时伤怀、顾影自怜的氛围里,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编辑传播这样的副刊作品,无疑把报纸的定位推向了社会的边缘,方便了少数人孤芳自赏。
2.2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塑造副刊鲜明的“个性”,即文化的独特性。毋庸置疑,副刊主要承担了文化传播的功能,反映了社会的文化思潮和审美趣味,体现着报刊的文化特点和个性。因此,通过坚守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打造副刊的个性化品牌,提升文化品位,应该成为当今报纸副刊的发展路径。例如,《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的人文工作室前不久推出了“胡同文化”系列报道,就是立足于地域传统文化,从人文视角对老北京的史地民俗风情,对富有文学色彩的内容进行了关照和梳理,使读者寻找到了“熟悉中的陌生感”。
2.3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有专家指出,报纸副刊从20世纪80年代文学性和思想性交融,到20世纪初以新闻性和服务性见长的转化,再到今天大量涌现的挖掘整理地方传统文化、探寻考证地方文明史的文化性倾向,生动地体现了副刊对文化自觉的回归。新闻前辈赵超构则直接表示:“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在副刊。”副刊所承载的文化传播功能,决定了它所必须具有的文化担当,并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同时,保障人们在文化生活中的精神补给与心灵慰藉。成功的副刊应是读者温馨的精神家园。在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报纸副刊应当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更好地体现应有的文化担当,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
3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策略
3.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的建设
优秀的文化教育能锻炼人的思辨能力,磨练其心智,坚定其内心归属。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从青涩到成熟的重要进阶阶段,对其在教授常规专业知识外,更要注重和加强思想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脉和归属,它能凝聚民族力量,归聚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意识形态,只有筑牢思想这个坎,才不会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一句口号。当今国际局势紧张且复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深度及弘扬广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发展状况。少年强则中国强,不仅要强其体魄,更要强大文化。要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坚持历史不停学、深度学,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于各科之间,让青年大学生在学习中切身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个人深层次意识里自觉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3.2同媒体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拓宽学习渠道和宣传范围
这一代的大学生出生于千禧年,成长于数字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对网络资源的获取驾轻就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明显增强,对各种文化产生、变化的包容度也较高。因此在当前大环境中,一是高校与社会组织可建立合作关系,精准抓住大学生的成长时代特点,依托互联网和先进信息技术,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传统文化时时学,学习内容时时新的便利资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理念。二是高校积极引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教育资源,以此突破教室学习的区域和时间限制,扩大知识接收范围。
结语
在坚守中创新是编辑出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法则。编辑出版工作只有不断地优化与调整,从出版内容、编辑力量、出版方式、媒体融合等诸多方面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积累、文化选择、文化传播,继而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J].党建,2022(10):4-7.
[2]王海涛.立足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J].文存阅刊,2022(02):170.
[3]刘红红.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路径[J].文学教育(下),2022(1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