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传统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舞蹈的“过程——结果”之比
摘要:舞蹈的教育课程发展至今,衍生出了传统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舞蹈,它不能只有专业,没有普及性教育,吕艺生老师曾提出应当“两条腿”走路,专业加普及是舞蹈的未来,舞蹈不仅仅是专业舞者的“专利”,也可以属于普罗大众,这两门课堂中都可增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方面可创新,并融入不同的课程、借助其它学科的优势,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激情,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本文将从二者的“过程”、“结果”来进行一个对比,虽定会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目的都蕴含着对学生的身心方面的成长有很大价值。
关键词:传统舞蹈教育;素质教育舞蹈;人文;身心
1.模仿、重复、表演
传统舞蹈教育是专业舞蹈教育,舞蹈课程本属人文学科,但现实中舞蹈课程教学目标被简化为相应的技能技巧训练,舞蹈课程的人文性质被肢解或抛弃了。[1]通常在我们的意识里是以学生的舞蹈动作质量为主的,他们做得标不标准,是否整齐划一时常被断定为一个舞者好坏的依据,柔韧与灵敏的肢体是舞蹈者的基本条件,因此,解决肢体的软开度,增强动作的灵敏度是舞蹈训练的首要步骤,同时也要贯穿舞蹈训练的始终,但这也往往容易影响了传统舞蹈课的侧重点,易倾斜于“结果”而非“过程”,但其实二者都需并驾齐驱,要知道舞蹈的基本属性是具有审美性的,审美二字是往往流露在表面的形式上,注重对学生平日的体能、技术技巧、情感、创作等专业方面进行侧重训练。传统舞蹈课堂中,舞蹈教师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舞蹈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对人体解剖生理原理有一定的了解,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比如舞蹈教师可以提高人文知识,只有拥有丰厚的人文知识,才能深刻理解舞蹈艺术及其作品,而只有对舞蹈艺术与作品有了深刻理解,才能真正把握舞蹈艺术的人文性,否则舞蹈只是一种技能技巧而已,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成为简单的、麻木的跳舞机器。在传统舞蹈课堂上,“模仿”是这个过程中的第一阶段,往往由教师站在学生前方,采用的方法为口传身授法,学生模仿教师的舞蹈动作,几个八拍或是几个小节进行循序渐进地教学,然后老师及时纠正学生动作。“重复”又为该过程的第二阶段,当授课完毕之后,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巩固,又或是组合的回笼,使之熟悉舞蹈动作形成肢体记忆,达到舞蹈学习的基本要求。“表演”为第三阶段,学生需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其中,表露情感,并加上一定专业性的技术技巧,体现形式美与内容美。其实现如今众多高校的传统舞蹈课堂与其他学科产生了相互交织、渗透的局面,学生们广泛接触到舞蹈元素的学习中,亲自体会舞蹈训练的过程,大量赏析舞蹈作品,感受舞蹈作品对欣赏者感官及心灵带来的冲击,并且了解与舞蹈相关的基础知识,明确舞蹈形式里所沉积的深厚文化底蕴,将舞蹈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力求将表演由“形似”到“神似”。
2.兴趣、模仿、综合
素质舞蹈教育被称为“创造性舞蹈”、“创意舞蹈”、“学校舞蹈”等。[2]顾名思义,“素质”二字是该教育的重点,它区别于专业的舞蹈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不以舞蹈为目的,而将其视为一种手段,做到“人跳舞而非舞跳人”,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并强调“综合融化”的教育理念,具有人文性,素质舞蹈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主体,可以说其“过程”最重要,但“结果”亦要求其中,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素质舞蹈教育的开端,为学习的第一阶段,使学生主动学习,因为它强调的是“快乐学习”,“享受过程”,潜移默化地滋润学生的美好品质。“模仿”为该课堂的第二阶段,它并不着重要求学生们动作的整齐划一、规范标准,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即可,舞蹈本身就是肢体语言的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口传身授”占了极大比重,当然也不能忽视其他教学方式、模式的创新,需与时俱进。“综合”为教学的第三阶段,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素质教育便成为了各个学科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素质教育具体表现在以下五方面: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些都极大表明了素质教育舞蹈课的综合性,用舞蹈课堂中丰富的教学环节、引人入胜的教学方式、自由的课堂互动、创新的展示形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是单一的舞蹈教学,融合了其他许多专业、学科的知识,不得不提到的是,“美育”在该课堂中尤为重要,它更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指透过美育教学,使得学习者拥有理解美、爱好美和创作美的能力,亦称之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通过舞蹈艺术为内容和实施手段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能够提高人类认知美、欣赏美、创作美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通过美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它还能够培养学生思维,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操;它能够充实学生理论知识,激发学生智慧;促进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从而促进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有灵魂、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3.传统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舞蹈的相辅相成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思想的进步,教育认识的改变,培养及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教育的主旨。“素质教育舞蹈课”是由吕艺生老师于2011年率先提出的一项重要的舞蹈教学改革,又是国内首个完全独立开发、结合了中国国情的素质教育、美育课程,更是我国舞蹈教学的新“指南”。[1]因为传统舞蹈教育的不足,才诞生了素质教育舞蹈课,前者是后者的基础,素质教育舞蹈课中“素质”固然重要,但若没有体现“舞蹈”,那便也背离了该课程的初衷,换做是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扣上“素质教育”的帽子,不需要体现舞蹈学科的独特性,素质教育舞蹈课与其他学科关于素质教育课的不同点就在于,它是以舞蹈作为一种主要手段来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必须将“舞蹈”贯彻始终,舞蹈是艺术门类中唯一能够以“身体”为载体,通过调动视觉、听觉、动觉、感知觉,更全方位地感受时、空、力的作用,更显著地提升学生的形象意识以及开发右脑,因此必须达到传统舞蹈课的一个基础标准,认识身体,熟悉动作、了解节奏、欣赏音乐、领悟情感,这是素质教育舞蹈课不能与传统舞蹈课脱节的地方。[1]以学生为主体,不仅仅停留在对于学生肢体语言的美感、标准上,而是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全脑发展的人,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及综合能力培养,以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并且传统舞蹈课也不能一直固步自封,原地踏步,所谓的“传统”并不是不变,否则便成为了保守,而是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具有一定的人性化。[1]这一点传统舞蹈课不得不向素质教育舞蹈课学习,不但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主要的是发展孩子记忆力、想象力和丰富孩子的情感。在这两门课堂中都可以增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方面可以多创新,并融入不同的课程、借助其它学科的优势,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激情,并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舞蹈老师不仅仅停留在口传身授的教学方法上,还可以通过采用语音诱导、音乐刺激、游戏活动、道具运用等教学手法,课堂导入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只讲纪律和要求;[3]引领学生深入到舞蹈课堂中。甚至通过实施"情境教学法",在舞蹈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融入了情景化教育内容,使研究者深入舞蹈情景,感受多姿多彩、新颖生动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体验舞蹈、热爱舞蹈,如在民族民间舞课堂上,舞蹈就是可以先采用文化导入法,使学生认识、了解这个舞蹈的由来,能够对动作的表达有加持作用,将身体与思想、情感与文化都得到了帮助与提升。面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比如启蒙班的学生,就多使用生动化的语言、具体的形象描述、游戏激发兴趣、或用奖励来调动积极性等方式。因此可见,传统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舞蹈的“过程——结果”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目的都蕴含着对学生的身心方面的成长有很大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舒涵.“素质教育舞蹈课”的特征及价值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2.
[2]吕艺生.素质舞蹈教育课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3]张志华.关于高校舞蹈课教学目标人文性的思考[J].曲靖师范学报,2007(04):120-122.
作者简介:李昱熹(2000年),女,苗族,湖南,硕士,研究方向: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