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道德经》国内翻译研究现状及展望

李鑫
  
风采媒体号
2023年21期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李鑫(1998.3—),男,满族,籍贯: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2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英语笔译,研究方向:专硕

摘  要:《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的瑰宝,在跨文化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选取一些《道德经》英译研究的论文成果为语料,对《道德经》的英译研究进行了概述。从《道德经》中英译本对比、重点字词、章节翻译研究和风格的探索、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国内《道德经》英译研究存在5点不足: 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道德经》第一章的英译; 研究的文本多集中在一些比较著名的译者的译本; 研究内容同质性研究较多; 实证研究数量匮乏;研究方法上共时研究较多,历时研究相对较少。

关键词:《道德经》;英译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1 引言

《道德经》亦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全书仅有五千余字,却字字珠玑,涵天盖地,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财富。作为中华典籍的精粹,《道德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学术价值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学者对其不遗余力的阐释和翻译。因此,对《道德经》英译本进行统计研究是十分必要而且有意义。不仅有益于厘清国内《道德经》译本研究的历程,还可以深入了解我国典籍英译相关理论的发展脉络。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对《道德经》英译本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旨在对《道德经》英译本研究的现有成果进行分析与归纳,从而发现我国《道德经》译本研究的现状,分析其成果与不足,以资研究者们的继承与创新,促进《道德经》英译本研究取得更深入发展。

2 国内研究现状

本文对《道德经》相关的英译研究进行分类和统计。研究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上《道德经》为关键词的英译研究的论文 (包括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集、国内出版的英译本的序言以及有关的翻译理论等著作。笔者认为这些资料基本可以代表英译研究的现状,研究重点集中在五个方面:译本的分析与比较、译者的视角、关键字词与风格探索、《道德经》在英语翻译界的传播、综合研究。

2.1对核心哲学术语、重点章节的英译研究

通过统计研究发现,国内对《道德经》核心哲学术语的翻译研究,基本集中在“道”“名”“无”“有”“常”“天”“自然”等这些术语。此外,对于“道”的英译研究占比约大半。而对于重点章节的英译研究,基本是集中在第一章。代表性的研究为:崔大志探讨了马王堆帛书《老子》和王弼注《老子》两个英译本中“道”“自然”“常”等核心词汇翻译(崔大志,2010:52-53);梁丽娜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哲学概念“道”的英译历程,提出了共同的翻译模型即从潜概念到概念形成(梁丽娜,2014:85-89);刘孔喜和杨炳钧从翻译原型论的视角出发,阐释了将“道”译作way 的合理性(刘孔喜、杨炳钧,2015:102-107);金永平考察了《道德经》中“神”这类“概念”“范畴”的英译,探讨了可译不可译等问题(金永平,2016:28-32);周岷通过对《道德经》第一章 4 种英译本的对比,对其翻译的得失进行了评价,认为应该把“忠实”作为翻译的首要准则,其次再发挥译语的优势(周岷,2009:395-398);邓亮以《道德经》第一章的华人英译本作为材料,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验证了直接或间接的文化离散体验对目的语读者解读异域文化信息以及译者传递源文化信息的影响(邓亮,2010:137-140);章媛以《道德经》首句为例,分析了西方各译者对老子之“大道”“可道”“常道”等核心概念的不同理解以及英译,而且进一步探讨了其中存在的误释误译问题,以期让海外读者能够真正理解中华文化。(章媛,2010:186-190)

2.2译本的分析与对比

此类研究主要对某一译者的译本进行分析,或对不同译者的译本进行对比。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单译本研究为:常青和安乐哲通过访谈的形式,以《道德经》的英译为例,探讨了中国古代哲学典籍的英译观(常青、安乐哲,2016:87-92);刘玲娣研究了华裔学者陈荣捷对《道德经》的译介,认为陈荣捷对《道德经》的英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西方传教士英译《道德经》的神秘和宗教化倾向,凸显了《道德经》的哲学意蕴(刘玲娣,2016:136-149);孟建钢从最佳关联性、演绎推理和互明三个层面对亚瑟·威利的《道德经》英译本的误译进行了语用分析(孟建钢,2014:84-89)。具有代表性的多译本研究包括:姚达兑对比了《道德经》耶鲁英译本和湛约翰英译本两个早期译本,认为耶鲁译本的翻译更为客观(姚达兑,2016,126-136);顾雁等以《道德经》4 个英译本为例,分析了阐释学的主体和客体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顾雁, 2011:171-173)。

2.3运用某一理论的研究

《道德经》的英译研究所运用到的理论,既有西方翻译理论,又有语言学理论和文学理论,甚至是跨学科的理论。此类研究较多,代表性研究为:杨静从模因论的视阈探讨了《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传播,认为其翻译和传播过程遵循文化进化的规律,充满了中国文化模因的变异、选择和遗传(杨静,2011:141-144);辛红娟从女性主义视角对《道德经》中“道”和“圣人”的性别问题进行了另类阐释,认为《道德经》中通过大量譬喻建构起来的对于女性特质的价值判断,被西方女性主义倡导者和同情者误读了,这种解读对当前全球性的追求性别平等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辛红娟,2011:93-97);王越西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剖析了亚瑟·威利的《道德经》英译本,认为该译本顺应了翻译生态环境,彰显了以译者为中心的生态翻译原则,符合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生态翻译标准并体现出弱留强、适者长存的生态翻译规律(王越西,2012:127-130);张小曼和胡作友从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角度分析了意识形态和诗学对《道德经》英译的影响(张小曼、胡作友,2015:135-141);王汐以《道德经》英译为例,论证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实例化、实现化与个体化三维翻译视角的可适用性(王汐,2018:86-90)。

3 国内《道德经》翻译研究现存问题

综上可知,国内《道德经》的英译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研究论文数量呈现上升趋势,研究视角也不断在增加,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道德经》第一章的英译,尤其是对“道”这个核心哲学术语的英译。不可否认,第一章在书中意义极其重要,对“道”的翻译也是影响整个译文的关键。但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关注更多章节和哲学术语的英译,以更加充分地反映老子的哲学思想。

第二,研究的文本多集中在一些比较著名的译者,相对狭窄,未来的研究应该扩大范围,甄选更多的译本,最好涵盖中西方译者,全面考察不同英译本的特征。

第三,研究内容同质性研究较多,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相对欠缺。虽然不同的学者能够运用不同的理论对《道德经》的英译本进行解释,但仍然缺乏对翻译策略进行深层次的归纳和抽象,尤其缺乏对翻译机制本质的探讨。

第四,实证研究数量匮乏。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和语料库等实证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见。因此,关于《道德经》英译的实证研究还需加强。随着语料库的建立愈加成熟,未来的研究可以依托语料库技术,为此类研究提供更加客观详实的论证。“作为翻译研究的一种新范式,语料库翻译学基于语料库技术和描写译学,较之前的语文学范式、语言学范式及文化范式更具科学性和解释力。”因此,推动语料库技术与《道德经》英译研究的深度融合是关键。

第五,研究方法上共时研究较多,历时研究相对较少。未来的研究应更关注历时研究,以对比不同历史时期译本的异同点,并对不同时期译本存在差异性的深层原因做出阐释。

4 对策与展望

在对《道德经》的英译本重点字词、章节的选择方面,主要以第一章为语料,尤其集中在对整个篇章起关键作用的“道”和“名”等词汇的翻译研究,虽然研究已拓展到第八章、第九章,但整个研究的范围仍然过于集中、狭窄,今后应该平衡发展,对其他章节的翻译研究予以重视。在译者选择方面,比较单一,研究者们更倾向于选择西方译者译本进行研究,且局限于有名的译者,如韦利、韩禄伯、辜正坤、许渊冲等。从多个角度研究大家的译本,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这些大家的杰出成就,但是无形中忽视了其他译者的努力与成果。我们将眼光放得长远些来看,《道德经》的英译将缺少创新,停滞不前,不利于典籍翻译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多译本多角度进行对比评析,吸收各家所长,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从而推动《道德经》英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道德经》的英译,任务相当艰巨,因为其中不仅涉及不同语言的转换,更多是在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把握。要把更多的研究放在《道德经》深厚文化底蕴和哲理思想的转换上,《道德经》是一部宏伟巨作,短短五千字却包含了生活的各方各面,语言文字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在翻译时能否把这些潜在的精华转换成目的语读者能够懂得的信息,是未来的研究最该思考的问题。因此,对译本的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语言层面,更应该深入文化层面中去。

5 结语

本文结合了国内《道德经》英译研究的相关文献,指出现有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核心哲学术语和重点章节的英译研究、译本的分析与对比、运用某一理论的研究这三个方面;研究方法上既有质性研究,也有基于语料库技术的实证研究。在回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其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内容过于集中在“道”等核心哲学术语的英译和一些著名译者的译本,且存在较多的同质性研究;研究方法上缺乏实证研究和历时性研究。期待以后的研究拓展到更丰富的哲学术语、章节和译本,并结合语料库技术,以推动《道德经》英译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Gia-fu Feng ,English Jane. The Tao Te Ching by Lao Tzu[M].New York :Vintage Books(Random House),1989.

[2]李贻荫 . 评 D.C.Lau 英译《道德经》[J]. 外语教学,1988(2):72-74.

[3]崔大志 . 老子《道德经》英译若干重要词汇辨析[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52-53.

[4]梁丽娜 . 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英译模型初探 :以《道德经》之“道”的英文翻译模型为例[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5-89.

[5]刘孔喜,杨炳钧 . 翻译原型论视角的老子哲学术语英译研究:以名词“道”译作 way 的理据为例[J]. 山东外语教学,2015(1):102-107.

[6]金永平 . 论《道德经》中“神”之英译[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28-32.

[7]周岷 .《道德经》首章英译诸本述评[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95-398.

[8]邓亮 . 典籍英译中文化离散的初步验证 :以《道德经》第一章英译为例[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37-140,153.

[9]章媛 .《道德经》首句英译问题研究[J]. 宗教学研究,2010(4):186-190.

[10]杨静 . 模因论视阈下的典籍英译研究:以《道德经》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1(4):141-144.

[11]辛红娟 .《道德经》英译文本的另类阐释[J]. 中国外语,2011(2):93-97.

[12]王越西 . 适应与选择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亚瑟·威利之《道德经》英译[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27-130

[13]张小曼,胡作友 . 从意识形态和诗学看《道德经》的英译[J].学术界,2015(2):135-141,327.

[14]王汐 . 实例化、实现化与个体化三维翻译视角:以《道德经》英译为个案[J]. 外语教学,2018(2):86-90.

[15]常青,安乐哲 .安乐哲中国古代哲学典籍英译观:从《道德经》的翻译谈起[J]. 中国翻译,2016(4):87-92.

[16]刘玲娣 . 陈荣捷与《道德经》英译[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136-149.

[17]孟建钢 .《道德经》英译的关联性研究 :以亚瑟·威利的翻译为例[J]. 外语学刊,2018(4):84-89.

[18]姚达兑 . 译玄:最早英译《道德经》(1859)译文初探[J].中国文化研究,2016(4):126-136.

[19]顾雁,甘世安,崔雅萍 . 文学翻译主客体的阐释学解读 :以《道德经》及其四个英译本为例[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71-17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