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传统康复结合运动康复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王琦
  
全科媒体号
2023年10期
顺义区牛栏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王琦:出生年(月):1987年3月1日,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北京市顺义区,学历:大学本科,职称:康复治疗技术,单位:顺义区牛栏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研究方向: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传统康复与运动康复相结合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的临床效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SIS的住院患者26例并将其通过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实验小组和对照小组,各13位患者。在1个月的治疗期间,对照小组仅接受传统康复治疗,而实验小组则将运动康复疗法与之相结合,以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经过1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升,其中一组达到了93.1%,而另一组则达到了82.85%。肌肉力量评价比对比小组明显地改善了。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将传统康复与运动康复相结合可以显著改善SIS患者的症状,这种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传统康复;运动康复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在云南省体育运动创伤专科医院,有26位患者在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期间接受了临床相关检查,其中男性患者有11例,女性患者有15例,年龄在46~67岁之间,患病时间在2个月到2年不等,均接受了西医保守治疗,但没有明显的疗效[1]。入院诊断为肩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所有患者的Hawkins’s Test和s Test均呈阳性结果。将26名住院患者通过抽签的方法分为两个小组,实验小组男性患者6名女性患者7名,年龄在49至62岁之间,病程3月至一年;对照小组13例,男性患者5名女性患者8名,年龄在51至63岁之间,病程半年至2年。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必须满足以下诊断要求才能被纳入研究;(2)在水肿和出血的阶段,慢性肌腱炎和滑囊纤维变性是常见的问题;(3)年龄18~65岁;(4)遵守法律,尊重他人。

1.2.2排除标准

(1)不适用于患有肩周炎、四边孔综合征或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患者;(2)肌腱的断裂期是由于长期的疲劳和衰老导致的,特别是冈下肌和小圆肌;(3)紧急外科手术;(4)如果患者未能按照指定的康复方案和治疗措施进行,导致无法评估其疗效,或者治疗项目缺失,将会影响治疗结果[2]。

2.治疗方法

2.1传统康复治疗方法

2.1.1针刺

请让病人坐下来,并在需要进行针灸的部位进行常规消毒。重点放在病人的肩井、肩髃、肩前、肩贞、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和合谷穴上,使用0.035cm×4cm的毫针进行刺激。在合谷穴上,使用0.035cm×2.5cm的毫针。使用电针机通电,留针30分钟,局部予以TDP灯照射[3]。

2.1.2推拿

(1)通过推拿、揉搓、滚动、捏揉等手法,对患者的斜方肌、三角肌、肩袖肌群以及肱二头肌长头腱等肌肉进行有效的放松,从而达到让肩颈部肌肉得到放松的目的;

(2)在推拿的同时点按臑俞、臑会、肩中俞、秉风、肩髎等腧穴;

(3)帮助患者进行肩关节各个活动方向的被动活动,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增加患者的疼痛;

(4)通过搓揉和抖动来终止推拿治疗方法。

2.2运动康复治疗方法

系统的运动康复方案包括:关节活动、主动拉伸和肌力训练。在拉伸过程中,每个部位应保持15-30秒的拉伸时间;通过肌力训练,我们可以提高肩部肌肉的力量,每次进行四组,每组12-15次;每天进行关节活动和拉伸训练,每次持续30-45分钟,每次进行3-5组力量训练,每组进行12-15次,并且使用弹力带,从黄色、红色、绿色、蓝色逐步提高阻力[4]。

3.结果

3.1疗效标准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评价标准,以VAS、关节活动度和肌力作为评价对比标准。

3.2关节活动度评定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测量并记录肩关节的活动范围。以患侧外展活动度(正常范围0-170°)为例。

4.讨论

当人们进行剧烈的运动时,由于可能会使得肩峰和肱骨之间的距离缩短,从而使得肩部受到挤压,从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每种造成肩峰与肱骨头之间距离减小的病变都会导致肩峰下间隙中的内容物受到挤压或者撞击,这种情况通常会在肩峰前段1/3的部分以及肩锁关节下方的地方发生。经常性反复撞击久而久之就会致使滑囊与肌腱受到损伤或者退变,严重者可能会引起肌腱部分断裂甚至完全断裂。SIS患者常常能感觉到肩关节前方有痛感,在做前方上抬及侧方上抬这两个动作时疼痛的感觉往往会加重,特别是做侧方往上抬时,在60°-120°这个范围之内会出现持续的疼痛,抬起超过120°后疼痛消失,反之也是如此。由于疼痛或肌腱断裂无法抬手,时间久了就会造成废用性肌萎缩。Neer征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方法,它要求患者肘关节保持伸直,前臂旋前(拇指朝下),肩关节水平内收30°,检查者需要使用外侧手固定住患者的肩胛骨,而内侧手则要将患者的上臂举起,使其肩关节被动伸展至最大活动范围。如果患者出现肩部疼痛,则表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即挤压肩袖和肩峰下滑囊,导致出现撞击症状)

在无痛的前提下,本次研究旨在通过逐步增加训练强度,以减轻受试者的肌肉劳损和不适症状,并确保其能够承受。研究中,对照组接受传统康复治疗,而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运动康复,通过模拟关节力学感受器的刺激,提高疼痛阈值,从而缓解肩峰下内容物的不匹配,最终达到治疗SIS的目的。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个小组的VAS、ROM及肌力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传统康复和运动康复都能有效地治疗SIS。实验小组治疗后各项数值均比对照组高,证明在传统康复基础上联合运动康复治疗能更有效地治疗SIS。故临床上在传统康复治疗SIS时可结合运动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张玉倩,姚叶林,陈康,等.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肩胛骨周围肌肉群能障碍及运动疗法[J].医学研究杂志,2018,47(10):179-182.

[2]钟圆.平衡电针疗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云南中医药大学,2019.

[3]黄飞麒,赵晓,陈扬声.温针灸配合手法治疗髂腰三角综合征45例临床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5(2):166-167.

[4]崔卫国,张志刚,陈德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治疗进展[J].中国骨肿瘤骨病,2011,10(4):397~40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