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优化幼儿园一日作息时间安排的实践研究
摘要:幼儿园的一日作息时间安排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让幼儿形成时间观念的最佳渠道。优化幼儿园的一日作息,让幼儿的一日生活在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下进行学习和游戏,不仅能够让幼儿获得劳逸结合的教学效果,还让幼儿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幼儿在一日作息的实施与实践中学会了时间管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使幼儿的一日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关键词:优化一日作息;幼儿园;时间管理
幼儿进入了幼儿园,开始了集体生活,就要按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开展一日的学习生活,这对于在家庭中自由,自主的安排时间有着根本的区别,幼儿会由刚入园的不适应,到完全掌握了时间规律需要教师长时间的培养,通过提醒、督促等方式逐步的培养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优化一日作息时间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幼儿园的一日作息中培养幼儿的时间意识,为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让幼儿能够形成规律的生活节奏,并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得以实践。
优化幼儿园的一日作息时间安排,就是要将幼儿在园期间的每一个时间段都要合理的制定出计划和预案,并带领幼儿从日常的生活习惯出发,在幼儿园不断的加强幼儿的行为习惯,并在固定的时间设计出比较详细的动线图,让幼儿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熟悉各个时间段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并认真思考每一个时间段所需要完成的学习内容,优化幼儿园一日作息,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将日常行为规范作为教学和习惯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幼儿教育工作中优化及实施一日作息时间安排,就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让幼儿在幼儿园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做到自律、自主,并在教师的督促下坚持完成一日的学习任务。优化幼儿的一日生活作息,就是让幼儿能够按照计划来实施一日的学习和生活,并为自己设立一日的生活目标,完善自己的生活轨迹,形成一定的时间规划,强化幼儿的时间观念,让每一天都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教师应在实施一日作息时间安排之前与幼儿一同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和方案,让幼儿能够结合自己的想法和教师的规划进行融合,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范围来制定计划和目标,最终实现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的行为,固化幼儿的任务意识,提升幼儿的生活秩序感,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善自身的行为和习惯,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急于求成,应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幼儿的行为和习惯,实现对幼儿的养成计划。
二、优化一日作息时间安排,促进幼儿的能力发展
(一)做时间的主人,提升幼儿的任务意识
优化幼儿园的一日作息安排,就是将一日的活动安排的井井有条,并强化幼儿的时间观念,以提升幼儿自主管理能力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将提升幼儿的时间观念和任务意识,作为对幼儿实施教育,树立幼儿正确的生活规律的重要教育内容。教师可带领幼儿通过认识时间来提升幼儿对时间的概念,同时,也要请幼儿了解,时间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虽然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都在遵循时间的脚步在学习和生活,而时间的转瞬即逝也让我们懂得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教师可通过判断对错的形式来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让幼儿懂得如何去争取更多的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二)建立时间管理小组,提升幼儿的时间管理意识
在实施幼儿园一日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常以引领者,监督者,陪伴者的身份来帮助幼儿成长,同时,为了提升幼儿的时间管理意识,教师则要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积极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幼儿在自律性的主导下建立时间管理小组,以小组长和组员的关系来促使幼儿间的相互监督,互相指导,在共同进步的同时实现互助式管理模式。在开展小组式学习模式的初期,教师应组织幼儿通过自由组合的形式进行小组分配,并由同组的幼儿自主选出小组长,拟定小组的养成计划和学习计划,并结合一日作息时间来完成计划。同样,在开展小组活动时,教师也要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指导,组织小组成员顺利开展活动,促使幼儿能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特别是小组长,要成为小组中的灵魂人物,带领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时间管理计划。
在小组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积极鼓励幼儿,提升幼儿的参与兴趣和学习热情,激发幼儿的自主参与性,在活动实践中可以看出,幼儿在小组的活动中更愿意投入其中,在教师的支持下也表现得更加自信,从容,所以,在对幼儿进行日常管理时,也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以幼儿喜欢的方式来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
结束语:提升幼儿在园期间的时间观念,要通过优化幼儿园一日作息时间安排来实现。教师首先要为幼儿规划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时间养成计划,让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的养成好习惯,积极的促进幼儿自主管理时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宇.谈幼儿园大班幼儿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2):588-589.
[2]陆叶珍.“三步走”优化幼儿的自主管理能力[J].小学科学:教师,2011,(7):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