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习近平青年奋斗观的现实依据、当代价值及对青年奋斗精神培育的意义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青年奋斗的重要讲话,形成了时代化、系统化的科学的青年奋斗观。习近平青年奋斗观的形成有其现实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青年奋斗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新时代教育引导青年奋斗的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青年教育,主动走近青年,关心青年,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青年奋斗精神培育的路径。
关键词:习近平;青年奋斗观;现实依据;当代价值
新时代有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青年。重视青年、培养青年、爱护青年,始终贯穿于总书记的青年观。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围绕青年奋斗的目标追求、主要内容、实现路径等根本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科学系统的习近平青年奋斗观,指引广大青年传承奋斗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火热实践中彰显青春新作为。
一、习近平青年奋斗观的现实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习近平青年奋斗观的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习近平总书记从时代的角度明确了青年群体在新时代的重要作用。
(一)国际国内环境催生青年奋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青年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主体力量,是世界的未来。青年群体的思想信念和专业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家未来发展的整体情况[1]。我们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和风险必须依靠青年一代的努力。
一方面,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提升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而综合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青年的奋斗。不管是哪个领域都需要做到以人为本,从这个角度来看“综合国力的核心还是在于人才,加大人才的培育力度,可以有效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在竞争中占据更加明显的优势地位。谁能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明显优势,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2]。这些都要求更多青年参与其中,从而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国内存在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受此影响,社会中存在“啃老族”“葛优躺”“佛系青年”“丧文化”等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有的青年安于现状或者不愿意奋斗。由于这些问题需要精神来引导,习近平青年奋斗观为当代青年的发展成长提供科学指引。
(二)奋斗是新时代青年的鲜明特征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成就都离不开奋斗。奋斗的过程充满了艰辛,需要我们做好长期的、持久的思想准备。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3]。新时代青年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等急难险重任务中,青年冲锋在前。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青年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奋不顾身,32万余支青年突击队、550余万名青年奋战在抗疫一线,为打赢疫情防控战作出突出了贡献。援鄂医疗队2.86万名护士中,90%是“80后”“90后”。新时代青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奋斗的内涵,无奋斗不青春。
(三)新时代青年奋斗是国家建设的有生力量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最具有活力的群体,是国家建设的有生力量。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青年群体一往无前、顽强拼搏,谱写着一曲又一曲壮怀激扬的青春之歌。截至2021年,47万名“三支一扶”人员参加基层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扶贫),数百万青年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新助力[4]。新时代青年勇于扛重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力量。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新时代青年自觉将人生追求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展现才华、服务社会。
二、习近平青年奋斗观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青年奋斗观将青年奋斗有机融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青年奋斗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广大青年指明了奋斗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
(一)为中国共产党培育时代新人提供思想保证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给出了培养青年的目标,表示可通过合理培养,中国革命的“领头羊”将会是新时代青年,并强调了“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发展的核心作用来自青年。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结合了我国青年在现实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新形势,强调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强化,同时还阐述了提拔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和有文化的四有新人目标[5]。在中共十四大后,江泽民强调了新目标:四有新人的培育需要确保教育与实践的双重落实,造就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6]。胡锦涛指出,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点是要明确培育什么人,如何培育这一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中国共产党历来都很重视青年工作,也阐释了青年在社会、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地位,并将青年奋斗与时代、国家和人民相结合,体现了青年奋斗在培养目标上的重要性,这有助于提高青年群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放飞青春梦想。
(二)为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指明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青年奋斗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青年群体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截至2021年6月,35岁及以下党员共2367.9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4.9%。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新发展党员中35岁及以下占80%以上。截至2021年底,共青团员总数达7371.5万名。青新时代中国青年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参与管理社会事务,体现了很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习近平青年奋斗观呼吁青年人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让青春在奋斗中闪耀,与时代同行,与祖国同向,与人民同在成就青春梦想,为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指明方向。
(三)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奋斗提供给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新时代充满了机遇和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新时代青年要持之以恒地奋斗,善于把握机遇、抓住发展契机,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习近平青年奋斗观为新时代青年明确了奋斗方向,是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在青年成长方面,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相应的成长路径,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明确提出相关要求,包括笃实、明辨、修德和勤学等。在2018年的北京大学座谈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给出了四点希望,包括力行、求真、理智和爱国[7]。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时代背景,把握青年发展规律,对新时代青年成长给出了相应的要求。
三、在习近平青年奋斗观的指导下培育青年奋斗精神
习近平青年奋斗观顺应当代青年成长规律,把握时代发展规律,不断探索新时代青年成长奋斗的路径,强调青年自己、家庭、学校、新媒体等在青年奋斗观培育过程中的深刻意义,对青年奋斗精神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通过自我教育激发青年的奋斗动机
青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应该有意识地培育奋斗观,从而加强奋斗的内生动力,激发奋斗动机。新时代青年肩负着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不仅要自觉树立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成长并立志做“肯奋斗”的中国青年,在学习和未来工作和事业中不畏艰难,敢闯敢拼,不断攀登,积极进取,从而实现人生理想,还要自觉抵制寄生思维、投机心理、“啃老”观念、享乐主义等的影响,真正领悟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把奋斗作为学习生活的常态,把个人奋斗积极融入国家、社会和人民之中。所以,青年要通过自我教育,从思想上重视奋斗观的培育,充分发挥自身在奋斗观培育中的主体作用。
(二)通过学校教育培育青年的奋斗观
学校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学校要以青年为中心,为青年奋斗观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教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个人的奋斗经历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奋斗的意义,确立奋斗目标,找到人生方向。教师还要用丰富的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奋斗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品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青年奋斗观培育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让学生明白是为了谁而奋斗,引导青年听党话、跟党走,明白唯有奋斗才是创造美好明天的唯一途径。
(三)通过家庭教育树立青年的奋斗作风
家庭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关键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教、家风、家训是青年树立奋斗作风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家风对青年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中,青年从父母的经历中感受奋斗的力量,明白人生必须奋斗,父母的奋斗经历对青年也是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有助于青年树立奋斗作风。家庭教育在青年树立奋斗作风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青年树立奋斗作风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努力的结果。要加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构建家校联通机制,让家庭和学校信息能够顺畅地流通,搭建家校共育的平台,帮助青年成长成才。
(四)通过新媒体宣传提升青年的奋斗品格
进入新时代,互联网发展、现代媒介的兴起成了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2022年2月,第四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信息公布,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网民群体主要由新时代青年组成,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注:本次调查对象为18岁以下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在校学生,不包括6岁以下群体和非学生样本)达1.91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互联网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青年是网络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俨然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的重要方式,但是网络空间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寄生思维、投机心理、“啃老”观念、享乐主义等价值观是青年奋斗观形成路上的“拦路虎”。新媒体报道要实事求是,宣传正能量,讲好奋斗者的故事,传播好奋斗声音,丰富奋斗内容,引起青年惹人的共鸣,为青年奋斗观的形成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结语
习近平青年奋斗观的形成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中国共产党培育时代新人提供思想保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砥砺前行,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奋斗提供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青年大学生在奋斗观的培育过程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和新媒体的驱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04(01).
[2]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02).
[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当代党员,2019(10):4-7.
[4]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5]共青团中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职能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7]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刘姣(1982— ),女,汉族,四川凉山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2022年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SZ2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