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三全育人”新格局下中职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开展工学一体化教学实践工作是实现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方法。受国家职教理念的影响,当前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理念得到了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一致认同,一体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更加契合企业实际岗位工作要求,有效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通过“三全育人”将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中职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兼具高技能与高素质的新时代人才,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三全育人;工学一体化;教学实践;人才培养
一、构建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目前,中职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中职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建立一套适应中职教育发展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高效实用的中职工学结合教学体系,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有收获,教师从原来的知识传输转变为对知识的转换处理,学生也从消极接受到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可以保证学生快速适应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学生将来步入社会、走向社会岗位后得心应手,既满足工作要求,又能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1]。职业学校是重要的技术人才输送基地,中职学校的教育成果直接关系到企业人才引进的质量,工学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能有效培养学生认真、耐心、专注的敬业精神,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全面提高中职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
二、“三全育人”新格局下,中职学校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策略
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打造育人体系,并结合专业课程特色,力争通过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品质,确保人才的培养。
(一)创建专业实训基地,营造一体化教学氛围
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接受新的教育方式,将一体化教学落到实处。中职学校要从上至下开展一体化教学的座谈会、研讨会,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一体化实践教学认知,并充分认识到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必要性,重视实践教学,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学生也要树立全新的职业认知,深化对一体化教学的了解,转变自身学习心态,以自主实践作为成长途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提高对生产岗位的了解,帮助学生明白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性。其次,学校要引进和行业相关的实训设备,创建专业实习基地,增加生产设备,构建真实的工作场景,积极与企业生产单位取得合作,建立无缝对接,将企业的全新技术、全新理念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对工作岗位有更加清晰的认知[2]。与企业对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帮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体验中掌握企业工作所需技能,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因此,工学一体化实践教学重要的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创建专业实训基地,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实现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提升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效果。
(二)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的关键是专业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工学一体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需要专业教师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水平,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双师型”教师对专业技能要求很高,要能将专业的相关知识、技能与技术进行有效融合与转化,高效完成对学生职业认同潜移默化的培养。针对目前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教师缺乏生产经验这一现象,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利用假期时间到企业实习实践,将自身理论知识与岗位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专业实践动手能力,了解企业需要怎样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学校也可以通过与校企合作单位的沟通,定期请企业技术性优秀员工来学校为教师作指导,帮助教师学会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能处理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师一体化教学应用能力。学校应积极为教师提供“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学习培训机会,帮助教师获取新的行业知识和新的技术工艺,以期获得与时俱进的教学能力。
另外,增强师资队伍力量,还需要广纳贤才。在教师招聘工作中,要提高一体化教师的工资与福利待遇,吸引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一体化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三)优化课程设置,做好一体化实践教学规划
课程设置的先进性直接决定教育改革的成败,工学一体化教学要达到理想的培养效果,单靠先进的设备和教师的热情远远不够,需要将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进行整合,做好课程的优化安排。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需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课程补充与知识更新,把教学计划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建立一套科学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学校要加大投入,完善实践规划,促进工学一体化实践教学顺利实施,让学生的实习实践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认知中理解,在动手中学习,在操作中进步,为成为未来的现代化职业工人做准备。
学校要从专业的教材选择、教学规划、课堂教学、成绩考核等多个方面进行整合统筹,进一步加强与校企合作企业及用人单位的联系沟通。及时关注行业动向,在课程规划与教材设定过程中,邀请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与教师骨干一同商讨,结合行业建议,选定教学内容教学,制定一体化教学计划。定期向行业专家了解生产案例等,丰富课程内容,积极调整课程设置,提高专业一体化教学成效。
(四)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提升一体化实践教学反馈
为更好地促进工学一体化教学构建,学校应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测,增加实践教学课堂效果反馈渠道,建立配套的一体化教学评价机制体系。随着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一体化教学内容的不断开发,教学质量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来检验。因此,紧紧抓住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把关,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一体化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 [3]。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督查评价制度,通过学生、教师座谈会及教务部门督查等途径,了解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授课质量。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一体化教师的教学评价,统计出哪些教师的实践课程更受喜爱,也可以定期对学生进行一体化教学实施的考核。除了理论性知识外,要增加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考查,通过考核,让教师认识到自己在实践教学中的不足与进步方向,提高一体化教学授课质量。此外,也可以通过走访对接企业,通过企业对实习或已就业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评价,进一步调整一体化实践教学内容。
三、结语
建立工学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的,中职学校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会直接影响未来企业发展质量。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与开放性,更加契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帮助社会解决一线技术人才需求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具备了使用社会长期发展的能力,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科冰.中职机械基础教学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12):157-159.
[2]张玲.探析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10):80
[3]陈刚.中职机械专业教学实效性评价研究[J] .职业,2021(15):77-78
课题项目:此论文系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课题编号LZY22121)成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