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跨学科作业设计:现状、内涵和设计思路
——以小学劳动教育中的《我会缝纽扣》作业设计为例
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也尤其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把”跨学科“融合教育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业是教育教学中重要环节,亦然应当打通学科壁垒,着力学生综合核心素养,提升师生思维高度和问题解决能力。本文笔者结合跨学科作业设计的现状,以小学劳动教育《我会缝纽扣》作业设计为例寻找跨作业设计内涵,努力探究出有效的跨作业设计思路。
关键词:跨学科 作业设计 学科融合 劳动教育
当今,教育教学已从“知识核心时代”逐渐跨向“核心素养时代",基础教育变得更加重视综合创新型人才。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知识、思维、思想的宽度和广度,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一、跨学科作业设计的现状
(一)宏观背景
2016年,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公布,作业设计开始关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培养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1]随后教育教学也开始进入到发展的快干道,人们也越来越看清核心素养对于人类文明急速进步的重要性。面对社会急速发展下出现的变态学生学习压力和任务,国家尤其重视青少年儿童的健康,以及中国教育的正向发展,”双减“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成为国家为减轻青少年学业负担,促进中国教育正弦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各学校也正是在上级政策的指导和自身对教育的理解下,积极探索”减负提质“有效手段,对跨作业设计与实施成效作出不少思考和探索,也取得了很多惊人成果。
(二)微观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富裕,当今社会出现了一些不会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没有劳动技能的青少年,同时,劳动教育在新课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在其他学科都要体现劳动教育。可见,开展有效的劳动教育十分必要,学校教育是儿童掌握知识、接受教育,获得成长的最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就应当与时俱进,积极相应国家的人才需求号召,真正为学生提供帮助,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跨学科设计的思路
(一)把握教材内容,结合教情、学情,量身定做开展跨学科作业设计,深化”双基“。
作业最原始的功能不可否认是对知识点的夯实,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技能进一步熟练灵活运用程度,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深刻印象、在手上形成自觉技能,而作业的顺利开展依赖于学情,为此作业设计中首当其冲的应当结合实际教情、学情进行夯实双基设计。比如在设计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四年级下册《劳动》教科书中第7课《我会缝纽扣》的作业时,考虑到班级学生很少有动针缝线的经验,对纽扣的分类,纽扣的搭配等认识不足,以及课堂教学任务紧等现实教情、学情,教师把观察、分类纽扣以及打起止针结等任务放学生课前了解,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打起止针结技能加深对纽扣的认识,还能在学生课前的准备中培养资料收集、与家人同伴交流的能力。
(二)立足课标要求,围绕关键”四基“”四能“开展跨学科作业设计,提升综合核心素养。
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下,2022年版新课标应人才发展需求,尤其提出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从此教育发展也真正步入素养时代,在作业涉及中也应当重点着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比如在设计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四年级下册《劳动》教科书中第7课《我会缝纽扣》的作业时。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积极开发能够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素材,在作业设计中加入:课后收集我国纽扣发展史或者收集我过独有特色的纽扣文化,在这样跨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作业中,能帮助学生提升收索文料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爱国情怀。
(三)丰富教学评价,开展创新实践性跨作业设计,增强文化自信,发展创新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重点要求教育应当:注重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作用,丰富创新评价手段,注重过程性评价,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上面行动方案中我们清楚的看到评价对教学促进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评价中,教育工作者应当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维度的多维性,评价内容的真实性,真正要让评价服务于教学。当然,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中的适时适当评价,作业设计中也尤其要关注评价内容的体现。比如在设计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四年级下册《劳动》教科书中第7课《我会缝纽扣》的作业时,课中以五维核心评价为中心的评价,如图1
能有效推动教学进度的同时,引发学生、教师、同伴、家长等对学生劳动行为、劳动能力、劳动精神的关注和鼓励。课后设计有鼓励学生尝试像生活达人那样,用纽扣创作出一幅精美的纽扣画,这样的跨美术、数学等学科作业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理解缝纽扣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跨学科设计是应当前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关注学生“双基”“四能”核心素养“多向发展的主要途径,教育工作者在设计时应结合当下教情学情以夯实”双基“为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终极目标,最终才能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 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