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媒体时代产教融合“双循环”协同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策略探究
摘要:中国跨境电商新业态发展有力助推“一带一路”沿线电商发展与合作,跨境电商相关技术需求变化非常迅速,直播、短视频等交互性较强的形式极大提升跨境电商产品的有效营销,在行业发展迅速但人才明显短缺的情况下,本文以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为经验探索借助新媒体手段形成“校主企辅”的理论教学内循环与“企主校辅”的实践训练外循环结合的校企合作“双循环”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的新路径。
关键词:跨境电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当前,贸易数字化正在重塑全球贸易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跨境电商作为数字经济时代全球化的重要业态,一定程度上对冲了近年来疫情对国际经贸合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数字全媒体经济火爆、政府政策支持和国内外市场发力的共同作用下,中国跨境电商新业态发展有力助推“一带一路”沿线电商发展与合作。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重要性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新需求,跨境电商行业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全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对跨境电商专业人才新媒体技能提升产生了迫切需求。跨境电商专业作为新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均处在探索阶段,高校面临如何快速有效培养具备国际贸易知识、跨境新媒体运营技能和外国语言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商贸人才这一普遍难题[1]。受到国际市场跨境电商相关技术技能需求变化较快的因素影响,学校能够提供的实践场地条件有限,实操训练素材不足的情况比较普遍,因此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成为的大部分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持续探索的人才培养方式。在全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本文针对跨境电商专业学生,以“强基础、精技能、重复合”为目标进一步探索通过“校主企辅”的理论教学内循环与“企主校辅”的实践训练外循环结合的校企合作“双循环”协同育人模式培养能够适应复杂市场环境的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的创新路径。
一、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现状
1.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现状
跨境电商从业者应具有电子商务、国际物流、跨境营销、国际贸易实务、信息技术、外语语言等基础知识技能。为了获得更客观真实的了解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现状,本研究以问卷星和访谈形式,对浙江省嘉兴市某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20级与21级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了调研,共发放160份在线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26份。调研结果显示97.8%的学生认为跨境电商相关知识技能能够帮助其更好地就业,但在跨境电商职业能力熟练掌握程度方面,跨境电商平台操作技能为51.2%,营销技能为53.7%,信息技术为48.7%,英语语言技能为32.5%,其中,“我熟悉各类跨境电商操作平台的业务流程[2]。”中,16.7%的学生认为“具备”,40%认为“不完全具备”,43.3%认为“不具备”;“我能有效利用图片及视频处理软件对产品美工进行优化。”中30%的学生认为“具备”,43.3%认为“不完全具备”,26.7%认为自己“不具备”;“我能与物流服务商合作制订合理便捷的产品运输方案。”中,16.7%的学生选择“具备”,16.6%选择“不完全具备”,66.7%选择“不具备”。根据以上调研数据统计结果,近48%的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水平未能完全达到行业最新要求,其中学生对提高自身英语语言沟通技能(46.7%)、跨境平台新媒体运营技能(40%)和进出口展会营销技能(36.6%)的需求最为迫切。
2.企业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现状
我国传统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现阶段跨境电商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企业运营压力急剧增大,传统的市场运营推广方式效果较差,全媒体技术的普及让多平台、新媒体、精准营销、内容运营等全新营销形式得到更多用户关注,智能化发展给跨境电商运营人员提出更高的综合性、国际化需求。据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发布的《2022中国电子商务报告》显示,由于跨境电商新业态的讯速壮大,目前市场上现有的跨境电商从业者主要由传统外贸人才转变而来,而各高校与跨境相关的专业均处于发展初期,企业很难直接招聘到满意的“理论+实操”复合型人才,跨境电商行业缺少充足的国际化人才储备。通过招聘网站、APP信息收集和走访相关企业了解到,跨境电商企业对运营岗和美工岗的招聘需求最突出,其中,跨境电商运营专员、新媒体运营和文案编辑这三个岗位需求缺口最大[3]。
二、跨境电商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企业与高校对接不够深入,导致校企合作基础不稳
首先,跨境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与高校人才供应之间的存在明显矛盾,高校跨境电商专业理论更新速度较慢,往往跟不上电商的快速发展速度。电商人才需求量迅速增长和市场对电商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成为跨境电商企业面临的两大困境。目前跨境电商企业与高校实施的校企合作模式,一是企业入驻校园,提供部分实际工作岗位和一定企业师资投入;二是学生派驻定点企业,完成专业学习和实习等学习任务。此类合作模式比较传统,受到本校学生就业水平和意愿等因素的影响,合作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并不够高,高校与企业的需求对接普遍不够及时,企业无法给与学生实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2.师资教学能力层次不齐,导致学生专业认同感较低
跨境电商专业普遍是近几年设立的,目前任教教师师资存在缺乏专业知识背景、跨境企业工作经历和英语语言教学能力等问题,部分高校教师具备相关理论知识,但进行有针对性的电商平台实际操作教学存在一定难度,而企业导师经验丰富但教学能力不足,加上很多课堂教学时间安排较短,教学效果无法达到让学生满意的程度。本次调研数据显示,跨境电商专业的学生对“你是否想从事关于跨境电商相关的岗位工作”选择“是”为22.1%,选择“否”为7.3%,超过69.5%的学生选择“不确定”和“无所谓”。
3.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完善,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针对目前学校正在进行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课程满意度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在校教师授课的课程满意度为68%,对企业导师的授课课程满意度为55%,对实训类课程的满意度仅为40%,其中不满意的因素(见图一)主要是“跨境平台操作限制较大80%”、“教学资源不够丰富79%”、“理论知识与平台操作关联性小65%”和“实训类课程缺乏针对性指导53%”[4]。跨境电商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并未能形成较成熟完善的课程体系,在具体教学环节实施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仍存在一定脱节,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并且,跨境电商教学内容和手段更新速度较快,教学资源的时效性也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三、新媒体时代校企合作“双循环”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1.“双循环”协同育人模式设计
在以往传统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校主企辅”的理论教学内循环与“企主校辅”的实践训练外循环结合的校企合作“双循环”协同育人模式,高校充分利用自身原有教学资源,在课内教学环节实行“校主企辅”内循环模式,着重夯实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企业以提供工作案例、业务数据和实践教学资源为主,通过双方共建方式,推动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深入推广,既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能为当地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开发
利用新媒体技术,不断强化数智类跨境电商教学课程体系开发。首先,双方在构建专业课程设计中,应基于和职业岗位能力及职责需求为出发点,应深入分析自身优势资源,高校要深挖教学资源潜力,合理调配各方教育资源,通过创建专职或兼职教师队伍方式,不断增强相关专业师资力量。而企业应根据行业对人才发展需求,深入到课程体系开发工作方向,做好核心课程设计工作,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5]。校企双方可以根据教学进度、目标及任务,明确企业人才缺口和市场人才需求发展趋势,构建更加完善教学方案及内容,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而构建教学评价体系,使校企协同育人评价体系更加具有针对性。其次,校企双方还要就学生实训课程展开深入合作,企业可以提供必要资金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接受充足实训教育,确保高校培养人才能够和企业发展战略相互匹配,使校内各科系教育壁垒得以贯通,共同开发优质教学科目,不断积累课程教学优势,从而实现对高校及企业资源统筹利用,使新媒体运营实训课程更加完善,充分考虑到实训教学、技能竞赛等关键功能,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最后,校企双方还要结合人才培养情况,构建出双方合作制度,对各项管理细节加以明确,使双方可以各自履行自身义务和责任,为校企深化合作协同育人提供良好基础,确保高校能够在和企业合作中积累更多教育资源,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
3.校企双方师资水平提升路径
师资力量是校企协同育人能否顺利开展关键要素,更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根本所在,校企双方要就师资力量建设上达成统一,共同构建“双师型”教育人才队伍。高校与企业应当就“双师型”人才培养达成共识,还要制定出完善教师人才培养制度及评价体系,双方共同就师资力量队伍建设展开深层次沟通,使教师能够积累更多教育经验,总结出适合协同育人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方式。校企双方还要切实做好高水平专家教授演讲聘请工作,让教师可以接受更多先进教学经验和理念,高校还要组织教师到企业中开展交流活动,让教师可以了解更多企业运行情况,这样既可以提升双方合作深度,还能让协同育人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在全面提升教师教学经验后,是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企业运行方式,还能创新教学模式和理念,使校企合作成为办学主体思想,为学生提供更好就业前景,也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高素质人才支撑[6]。
4.新媒体学习资源开发
由于跨境电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战型,这就要求校企双方要深入开展新媒体学习资源开发工作,既要考虑到企业工作岗位要求,还要考虑到学校课程教学进度及实际情况。跨境电商课程涉及到电子商务、外语和国际贸易等诸多专业课程,高校应加强商务英语教学深度,并增加外贸及物流方面学习资源开发工作,还要根据企业主要贸易对象风俗习惯做深入研究,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礼仪,让学生具有较强电子商务知识储备和语言交流能力。在开展新媒体学习资源开发中,应重点强化核心学习资源开发工作,企业要让学生逐渐了解跨境电商基本操作和专业技巧,提供大量真实账号展开推广和沟通,而教师也应当深入研究企业跨境电商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学生实战化水平。校企双方还应加大线上线下学习资源整合,扩宽跨境电商渠道,使协同育人向多渠道方向发展,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带动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效率。同时,校企双方还要组织高素质跨境电商人才到学校讲解相关知识,推动产教融合深入发展,不断扩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渠道。高校也需要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而整合校内学习资源,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局面,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跨境电商专业操作技能,形成以项目开发为合作基础,以经典参考案例为教学根本,使跨境电商能够校企合作中不断走向完善,为我国跨境电商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不断扩大应用范围背景下,高校与企业应切实提高对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合作力度,构建出以实践应用为出发点人才培育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内容和目标,使高校人才培养能够和企业及社会需求相互挂钩,给学生更多施展空间,使高校、企业和学生能够在校企合作中受益。校企双方还要基于双循环模式下教学体系设计工作,不断强化合作课程设计和研究工作,提升师资力量实践教学水平,对新媒体课程要进行深入开发,形成完善跨境电商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发挥出各方优势,为我国跨境电商行业发展提供良好支持。
参考文献:
[1]曲彦杰.以产教融合为视角探讨跨境电商外语人才培养模式[J].山西青年,2023,(12):166-168.
[2]杨凡.基于“1+X”证书制度背景下跨境电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23,31(02):35-39.
[3]邓旺.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山西金融职业学院跨境电商专业为例[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3,44(06):22-25.
[4]林洁,金贵朝,胡雷芳.产教融合视域下地方高校跨境电商运营类人才培养探索——基于钱江学院跨境电商微专业的实践[J].对外经贸,2023,(05):92-96.
[5]刘永伟.产教融合视域下基于跨境电商产业园的高职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6(09):212-215.
[6]冉雯臻.产教融合背景下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23,46(08):164-167.
作者简介:曹惠超(1988.01-),女,汉族,浙江嘉善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跨境新媒体运营、跨境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