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关于太原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的研究
一、引言
(一)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界定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参加日常生活、生产和服务劳动,让学生真正身体力行,、接受锻炼。这就把劳动教育和智力教育区分开来,防止劳动教育被文化课的学习所替代。
(二)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
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教育的科学理论,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贯彻落实《意见》规定的教育目标和要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关于劳动教育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要“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2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过程中,党的领导人和党的教育方针对生产劳动实践特别重视,强调要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三)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意见》中指出,有的青少年不重视劳动成果,不愿干,不知道怎么干,社会大众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劳动的特殊教育价值。这些现象不仅对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产生了影响,而且与新时代培养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加强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需要,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时代新生力量。
二、发展现状
(一)政策支持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于2022年3月25日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独立课程。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这些举措表明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路径遵循。
为深入贯彻国家、省、市劳动教育相关政策文件及指示精神,太原市教育局印发《太原市教育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要点》,对我市劳动教育的开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文件从纳入教育体系、多途径实施课程、落实三大类劳动十个任务群、明确课程中五个关键因素、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等十一个方面进行阐释,并明确实施具体举措和要求。
(二)良好条件
在《意见》出台的背景下,太原市教育局在2021年度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出“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决定,并派出业务骨干前往山东省济宁市和青岛市进行考察和交流。 在研究学习基础上,结合我市教育工作实际,2021年,太原市教育局主办、太原市学生发展服务中心承办的太原市首届劳动教育活动月全面开启。作为太原市范围内首个以劳动教育为主要目的、以竞赛为形式的活动,极大推动了太原市劳动教育深入开展,展示了全市中小学生热爱劳动的青春风采。
在首届劳动教育活动月成功开展的基础上,2022年太原市第二届劳动教育活动月圆满举办。本届活动月具备三个特点:一是突出延续性。在首届劳动教育活动月9个项目的基础上,第二届劳动教育活动月精选保留整理书包、香包制作、孔明锁组装等学生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项目,完善活动规则,推动活动项目成熟定型,形成一批基础性活动,努力使全市更多中小学生参与到劳动教育活动月中。二是突出时代性。第二届劳动教育活动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梳理常态化的劳动教育内容,将首届的8个项目优化拓展为16个项目,进一步完善了劳动教育活动内容体系。三是突出创新性。第二届劳动教育活动月在疫情防控形势较为严重的情况下,迅速调整思路,创新方法,将线下活动“搬运”到线上,通过实操视频、收取实物、视频连线答辩的方式,进行线上活动展示,避免了现场人员聚集,同时也很好地考虑了学生劳动实践的全过程和真实水平。
(三)存在问题
有劳动、无教育。将劳动教育限定于狭隘的技能学习、动手操作、实践体验,缺乏对劳动教育“内核”和“灵魂”的深度考量,无法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以当前新版课标为基础,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劳动教育应更加注重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使其真正发挥“以劳育人”的价值与功能,为培养具备劳动素养的“完整的人”奠定坚实基础。(《多元化路径落实劳动教育》,哈斯朝勒,中国教育报)
重传统、轻现代。创意性劳动、休闲劳动和创造性劳动重视不够,容易使学生陷入劳动的误区,如认为劳动与体力劳动是一样的。脑力劳动、服务性劳动和复合型劳动的比重在劳动形态发生新变化的“新时代”前所未有地提高了。如果不考虑这些变化,一味强调传统的体力劳动,就会造成劳动教育严重脱离时代、脱离社会实际的现象发生。
做法多、规划少。劳动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由于没有对不同学段进行完整的规划,造成了不同学段之间层次、衔接、关联性不强等问题,使育人合力难以形成。统筹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劳动教育,是加强劳动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小学各学段劳动课各自为战,缺乏有效衔接,甚至出现简单重复、脱节、倒挂的现象。
三、实施路径
(一)落实新课程标准,健全劳动教育机制体系。
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坚持以过程体验为导向,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三大类别十大任务群为基础,在校本劳动教育的基础上,丰富劳动教育项目,深挖劳动教育项目内涵,探索研发具有我市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强化“固定课堂”,对与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研发要加大力度;拓展“校园课堂”,规范和扩大校内的日常劳动;夯实“家庭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家庭内部的劳动;创新“校外课堂”,丰富劳动教育形式,最终形成完整可行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二)探索家校社联动,搭建劳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平台通过以活动项目为基础,通过优质的线上资源,充分利用家校社协同劳动教育机制,推动线下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资源。优化多元考评体系,确保考评内容客观、专业、科学;把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果展示出来,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投身劳动实践活动。通过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互联网+劳动”,推动教育在“双减”背景下的优质发展。学校可以整合学校文化、校风班风、空间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志愿服务体验、职业体验,让学生掌握劳动基本技能,整合校友、社区、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等社会资源,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格局。
(三)加强劳动精神宣传,营造劳动教育浓厚氛围。
劳动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扩大劳动精神的传播渠道,是重塑劳动教育风气的重要手段。邀请劳动模范讲授劳动教育课,与学生们分享奋斗者脚踏实地责任担当、甘于奉献勇于前行、立足当下突破创新的故事,体悟劳模工匠精神、感受劳动创造伟大。通过校园公众号、网站等平台等新媒体平台营造劳动光荣的良好校园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教育实效。
四、结语
随着劳动教育价值日益凸显,劳动教育越来越重要,劳动教育有了新要求、新任务,我们通过健全劳动教育机制体系、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搭建劳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三种方式,积极探索我市劳动教育模式,使劳动教育在校园、家庭、社会上蔚然成风,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韩冰莹,1993年3月,女,汉族,山西洪洞,硕士研究生,太原市学生发展服务中心,中小学二级教师,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