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中议题的选择与设计有效性思考
摘要:议题式教学是《新课标》倡导的高中思政课活动型课堂的重要教学方法。在议题式教学中“议题”是教学的核心,议题的选择与设计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本文将结合实践,从坚持指向性、灵活性、针对性原则,聚焦核心素养,落实教学目标;立足学生实际,呼应教学内容;关注社会现实,彰显实践价值等多个方面谈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 议题选择与设计 有效性
议题式教学是近年继我们推行“一例到底导学式活动课型”后的一种活动课型新的教学方法。《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是否能够体现活动性主题教育的思想,关键就是要决定如何进行议题活动。”[1]可以看出,“议题”在议题式教学中占据着一个非常关键的位置。为此,教师需要给予足够关注,以便将议题式教学的实际价值发挥到极致。教师以议导学,学生以议施学,议题的选择与设计是否科学关系到课堂教与学的实效。
如何提高的选择与设计议题有效性呢?下面笔者结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的教学案例,谈谈对这一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坚持指向性原则,聚焦核心素养,落实教学目标
实施议题式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核心素养,提高思政课堂的教学成效。泰勒在《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所有的教育项目都是为了达到最基础的教育目标而进行的。”因此,议题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着实现教学目标、认真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关键任务,这也促使“议题”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并在今后的教育中对此采取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就需要我们在进行议题式教学的同时必须要遵循《新课标》的具体规定,也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议题的方式和手段进行系统考量与分析,从而真正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
如:在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新课标》教学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我们选择了“从新会抗击新冠疫情的事件中认识世界普遍联系的”总议题,并设计了5个子议题,服务于学科素核心养和学科教学目标的落实。
总体设计如下表
二、坚持灵活性原则,立足学生实际,呼应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议题的选定应根据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程度和原来的认知经验来决定。同时还要对议题具备的实际价值有一个充分的理解”。也就是说在议题选择时,坚持以生为本,依据教学内容,结合灵活性原则,选择和设计“可议之题”。
议题选择与设计的灵活性原则,首先应体现在“生本原则”,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立足于学生的生活。要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找议题,或者将学生生活中的元素融入议题,以此缩短学生生活与教材内容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而非抽象化理论化,从而点燃学生参与议学热情。《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课,就是选择学生自己经历的事件,因此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议题选择和设计的灵活性,还应表现在依据教学内容,体现层次性。层次性不仅仅体现在与教学内容上的融合,子议题能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不断突破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层次性还应体现在不同的议题可以适应不同的层次的学生,让全体学生均有“可议之题”,均能“议”起来。《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课,子议题设计时就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议题,有相对简单的联系的普遍性、整体与部分的内容的理解。也有难度大点的“系统优化问题” 。
议题选择和设计的灵活性,在教学实践中,还应表现在议题形式的多样化。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如,具有的思辨性话题的可以选择设计为辨识式议题。如“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互联网+时代的理性选择”。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选择实证式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如:“从中国高铁发展历程认识世界的发展”。公共参与意识要求较高的可以选择社会实践式议题,如:“立足本地实际,探求实施乡村振兴之路”。
议题选择和设计的灵活性,在教学实践中,还应表现在议题来源的多渠道,可以结合教材的探究活动,结合社会的热点问题,结合高考试题中的话题,结合党和国家政策等,选择与设计学生“可议之题”。
三、坚持针对性原则,关注社会现实,彰显实践价值
议题式教学的显著特征是要让学生“议中学”,为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能力而开展“议”。因此,议题的选择与设置需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具有实践价值。也就说我们在设计和选择议题时,要关注现实,选择社会生活中的“应议之题”。
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课程中,我们选取一些现实中的事件来进行总体和次主题的设置,将问题作为指导,将理论和现实相融合,指导学生将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从而让他们能够真正地感受到这些问题,更好感受到政治课程学习的内涵。政治课程是一门关注现实生活,用理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学科,即是一门指导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科。
议题式教学是实施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好形式,是提升思政课成效的好形式,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好形式。教师需要在议题的选择与设计中多下功夫,下苦功夫,才能获真本领,要充分利用好在课堂上的领导与引导,进而借助课堂的引导功能,让同学们成为有理想、有责任的合格人才,满足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为我国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发挥自身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P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