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学校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教育中的几点思考与探索

温沃滢
  
科教文创媒体号
2023年18期
东莞市信息技术学校 523000

摘要: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制造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各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让行业逐渐实现“机器换人”,提高生产效率。在当前“互联网+”的背景下,如何适应国家发展、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成为了中职学校面临的重点问题,将重点放在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方面,展开新型教学,培养更多人才。

关键词: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教学探索;中高职衔接

一、国内对专业设置的探索

据了解,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是一项新兴学科,已经逐渐融入到了中职与高职的教学系统中,成为了主打专业,吸引更多学生,打响学校在社会中的声誉。基于目前情况看,我国本科院校所开设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含了四部分,即专业知识课、技能课程、综合课程以及创新能力训练,能够从全方位培养学生,使学生而更加优秀。另外,在给学生传授完成理论知识后,要积极开展实践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法,让学生进入实训场地,借助所学知识来对机器人进行现场编程与调试,使自身的知识基础更加巩固,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但是,由于中职学校受到了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学科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因为其作为多个传统学科融合的新兴学科,中职学校对于这方面的了解还不够,需要有足够把握才能高效开展,所以,中职学校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使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学科快速与其他学科融合,开阔学生的视野[1]。

二、学科落地中职学校的思考

(一)生源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我国大部分企业正在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着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方向转变,而最早一批的农民工年龄也越来越大,身体机能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这就使得我国劳动人才缺乏,严重影响到企业发展。目前,生活条件慢慢变好,中职生也是生活在有爱的家庭中,只顾当下,没有对未来的发展做出正确规划,无法适应艰苦的生活条件,只想干一些工作轻松、来钱快的工作。正因如此,我国中职学校的生源变得越来越差,大多数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弱、坏毛病多,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管理难度,甚至还影响着教学效果,难以达成教学目标。

(二)教师问题

目前,大多数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专业的老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调过来的,虽然那些专业虽然与该专业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但在专业水平方面还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对于教学也只是临时制定出了教学方案,只对自己熟悉的部分进行讲解,其他内容都是略过,最终导致教学内容不能衔接、教学重点也不够突出,所讲解的内容也与实际情况不符,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实际操作训练作为至关重要的环节,其所需要的实训器材对教师操作能力的要求非常高,让教师必须具备熟练的操作手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给学生传授更多学习经验。由此可见,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教师一一克服[2]。

(三)教材问题

在目前的教学中,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教材都是按照实训设备的实际要求来选择的,有利也有弊,优势就在于没有选择教材的问题,教师也能按照教材内容来讲课,以免教学方向偏离。但劣势更加明显,因为教材主要是用来讲解与操作机器人有关的知识,剩余的还需要老师自己去挖掘,只能在短时间内发挥出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掌握更多工业机器人的操作技能,如果站在长远角度来讲,该学科的教学存在着本末倒置的情况,既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会阻碍综合素质的提升,不利于发展。

三、学科建设的新探索

(一)生源问题的探索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素质教育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要教学形式,社会思想也在循序渐进地转变,帮助中职学校的老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案及教学方法,目的是吸引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提高教学的便捷性。不仅如此,中职学校还要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有上进心的学生可以让其学习工业机器人的基础知识,从中选出对该专业有兴趣且相关基础知识掌握较多的学生,成立兴趣学习小组,让学生主动探究,满足自己的学习欲望,久而久之,便可形成工业机器人学科,成为中职教学系统的一部分[3]。

(二)教师问题的探索

对于教育工作来讲,教师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领导人与实施者,要想解决目前所出现的所有问题,教师一定要从自身开始做起,摒弃专业与专业之间互不干涉的思想,多在教师间互动,并且学校也要多开展教研活动,让教师团队交流与工业机器人专业有关的知识,相互听取建议,取长补短,既能扩宽自己的知识面,也能充实自己,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一定要多多请教互联网,将“互联网+职业教育”模式应用到教学中,多与用人单位直接沟通,了解其的用人情况与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教学资源,先丰富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实践”模式,然后再与学生共同学习,使教育模式与中职生的学习需求相符。

(三)教材和就业问题的探索

在实际教学中,之所以出现问题,与教学设备的供应商有着很大关系,其所提供的设备与教学实际完全不符,影响了教学进度。对此,中职学校一定要与设备供应商、企业与本专科院校进修深入联系,形成常态化的联动机制,促使教学与实训提供信息支持。针对于就业问题,中职学校需要与校外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办学,探索培养模式,并且企业也能成为了联系中职学校与本专科院校的枢纽,要求中职学校多与企业和本专科院校交流、沟通,学习他们的办学理念,随之根据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教学方案与工业机器人人才的培养目标,给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教学,让其接触到与自身能力相符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在未来的就业中能够迅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并在此岗位中发挥自己的价值与优势,给企业做更多贡献。

结语

众所周知,中职学校是一所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学校,能够跟紧时代发展的趋势,培养出更多与社会要求相符的人才,给社会做更多贡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我国职业教育单位给中职学校提出了更高的人才质量培养要求,传统人才教育模式已与社会发展严重不符,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反而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叛逆心理,在课堂中容易影响教学。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学校的学科设置与建设方式更加丰富,给教学提供更多新型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能活跃自己的思维,两者相互配合,促使教学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东安,黄婷.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实训体系建设[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0(12):188-190.

[2]徐晓翔.“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学校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教育中的几点思考与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0(31):56-57.

[3]张小慧.浅谈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的必要性——以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为例[J].天工,2019(06):1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