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博物馆与地方性戏曲的创新融合: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启示

郑晶
  
科教文创媒体号
2023年20期
武汉博物馆 湖北武汉 430023

摘要:本文旨在分享基于武汉博物馆的实践经验,以地方性戏曲文化展览为主线,并结合浸式汉剧实景演出、戏曲文创产品开发等实践,探讨其对观众心理健康的可能影响。本文以基层工作者的角度出发,试图从实践的角度进行浅探。通过这些实践,希望能够探索博物馆与地方性戏曲的融合,了解其对观众情感共鸣、精神生活丰富以及社交联系的潜在积极作用。此外,也希望为博物馆行业提供一些思考,推动文化传承与观众心理健康关联的进一步探索,以促进更美好的生活和福祉。

关键词:博物馆;地方性戏曲文化;创新融合;心理健康与美好生活

经历过三年多的疫情后,当今公众的心理健康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议题。人们渴望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满足和幸福感,并寻求各种途径来提升精神状态和心理健康。在这样的背景下,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要场所,承载着满足公众心理健康需求的重要使命。然而,如何通过博物馆与地方性戏曲文化的创新性结合,为公众创造美好生活的机会,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丰富精神世界,仍然是一个值得去探究的课题。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博物馆与地方性戏曲文化的创新性结合,以及这种融合对当代观众心理健康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试着探索如何通过创新的地方性戏曲展览及其跨界合作活动,让观众与传统和现代进行对话和互动,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并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时,本文还想浅论这种结合如何为观众提供文化认同感和社交联系,以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通过探究博物馆与地方性戏曲文化的创新性结合,希望为博物馆行业提供一点小小的启示和思考,进一步推动文化传承与观众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我相信,通过这些实践性融合,观众将能够更全面地满足其心理健康需求,提升其幸福感,并实现更美好的生活。

(一)地方性戏曲文化与心理健康

1.地方性戏曲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性戏曲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情感体验。它在中国的各个地区都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剧种类型和艺术风格,成为了区域文化的重要代表和传承载体。地方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它通过剧本、表演、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历史变迁、社会风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戏曲,人们可以感受到过去时代的风采,了解当地的习俗与传统价值观。地方戏曲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根脉。其次,地方戏曲作为舞台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力。在地方戏曲中,演员的表演技巧、唱腔的传承和舞台设计等方面展现了精湛的艺术水平。戏曲的音乐、唱腔和舞蹈等元素相互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给观众带来视听的享受和审美的感受。通过戏曲,公众可以沉浸于其独特的艺术氛围中,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地方戏曲文化不仅展示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激发了观众对社会、人生和价值观的思考,进而促进了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的凝聚力。因此,地方戏曲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2.地方性戏曲文化对心理健康的价值

地方性戏曲文化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价值在于情感表达与情绪释放、跨越时空与身份认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以及社交与人际交往等主要四个方面1。

情感表达与情绪释放:地方性戏曲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形式,通过音乐、舞蹈、唱腔等多种艺术元素,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观看地方性戏曲表演可以让人们沉浸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帮助他们表达和释放内心的情绪,减轻压力和焦虑,提升心理健康。

跨越时空与身份认同:地方性戏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观众通过欣赏地方性戏曲,可以与过去的时代和文化相连接,体验历史的厚重感和流转感。同时,地方性戏曲也展现了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和身份认同,观众能够通过参与和欣赏地方性戏曲,强化自己对文化根源的认同感,增强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地方性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创意,能够激发观众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观众可以通过欣赏地方性戏曲中的精彩演绎和故事情节,启发自己的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艺术鉴赏能力。这种参与式的体验有助于拓宽思维和视野,提高观众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社交与人际交往:地方性戏曲作为一种集体文化活动,观看和参与地方性戏曲演出可以促进社交互动和人际交往。观众们在欣赏戏曲表演的过程中可以共同分享美的体验,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和互动,促进社区和社会的凝聚力。这种社交性的参与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总体来说,这些价值的实现需要博物馆、教育机构和社区的共同努力,通过展览、教育项目和社区活动等形式,推广和传承地方性戏曲文化。笔者认为在博物馆中,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观众能够近距离接触地方性戏曲文化的艺术魅力,参与互动体验和学习,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博物馆还可以组织相关的讲座、工作坊和演出活动,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参与机会,促进观众之间的交流和社交;同时,教育机构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将地方性戏曲文化纳入教育课程,让学生从小接触和学习地方性戏曲,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教育机构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戏曲展览、参与戏曲文化体验活动,进行实地体验和互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方性戏曲文化的认知和体验;笔者还认为,依托戏曲展览的宣传效益,开展社区活动也是推广地方性戏曲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社区戏曲演出、比赛和学习班等活动,鼓励居民参与和体验地方性戏曲文化,促进社交互动和人际交往。社区活动可以打破传统观念的壁垒,让不同年龄、背景和职业的人们共同参与,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交流,培养社区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二)武汉博物馆与地方性戏曲文化创新性的实践探索

1.地方性戏曲展览创新实践《武汉戏曲大码头—武汉戏曲历史文化特展》

博物馆策划推出的任何一项陈列展览,大到体现本馆性质任务的基本陈列,小到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的临时性专题展览,都需要经历一个由创意构思到最终形成展览成果的复杂过程。2在这一过程中,精准的展览主题策划被视为展览内容设计和展览形式设计的完美融合的核心要素,也是一个展览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

地方戏曲文化是一门专业且系统的艺术种类,其包容性和艺术性的阐释需要专业的戏曲人才,对于地方性戏曲文化,进行专题策划展览对任何博物馆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在确定主题时,博物馆不能按照常规独立策划展览,而必须和戏曲从业者、戏曲艺术研究者们进行合作创研。

《武汉戏曲大码头—武汉戏曲历史文化特展》就是武汉博物馆一次结合历史性、文化性、互动性的创新性的实践展览。经过戏曲从业者、戏曲艺术研究者们进行共同创研后,确定以“守正与创新”为主题。通过图文和实物并用的方式,全面展示了武汉戏曲20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展览按照武汉戏曲的发展历史脉络,划分为四个部分,细致描述了武汉戏曲的形成、繁盛、变革和辉煌,同时强调了各剧种在武汉的融合交流,以及艺术大师们在武汉戏曲历史文化中的重要贡献。这个主题既保持了对传统武汉戏曲的尊重和继承,同时也强调了对创新的追求。展览结构按照武汉戏曲的发展历史划分,清晰明了的展现了武汉戏曲的发展脉络,也反映了戏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风貌。在展览主题、框架结构确定之后,戏曲展文物藏品的遴选是最重要的策展环节。在遴选展品过程中始终坚持两个原则:真实性原则、代表性原则。3在展品的选择上,展览注重了真实性和代表性两个原则,以反映武汉戏曲文化的文物为主,辅以戏曲演出服饰、道具。着重展现了戏曲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多样性。

为了更好地诠释展览主题,展览设计采用了古朴的中国风格,并融入了复古、清秀、戏曲化的艺术元素,力求打造出一个浓郁的戏曲氛围。展览创新性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方法。通过多重技术结合,对原场景进行还原,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增强展览的冲击力和影响力。

情景再现原本是用在影视制作方面的,利用专业技术,对原来的场景进行还原再现,使人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增强影片的冲击力和影响力。博物馆依托新时代背景进行情景再现式陈列展览,对客观存在的“景”或“物”进行再创作,其更为重要的是将此“景”或“物”进行升华,使两者实现了有机融合,从而通过直观立体的陈列展览向大众普及文化知识。4我们打造专门定制的人偶和托架,让戏曲经典角色造型生动还原于现场,使得各大梨园名角的风采荣光得以情景再现。

在展览设计中,我们尽可能地模拟了传统的戏曲舞台环境,如布置朱红廊柱、附以传统深红色调的帘幕,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戏曲中。同时,我们使用戏曲元素中的代表色系,如红、黄、蓝、粉等颜色,来增强戏曲文化的氛围。

利用空间布局和灯光烘托以及戏曲唱段声音氛围的渲染,打造出了一种“大戏台”的视觉效果,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戏曲的世界之中。让大众在观看展览的同时有了沉浸式体验,仿佛置身戏曲中,文物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物件,它成为引领观众穿越到武汉戏曲历史文化氛围中的“引路者”。相对于简单的文物陈列、刻板的文物展览,一场能够引发观赏者情感共鸣的展览显得更加有效。5

在此次的戏曲展览中,我们不仅将戏曲演出实物融合进行创新性展示,还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融合在展览中,以提升展览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我们运用了多种科技手段,包括信息交互技术、二维码扫描互动、音频播放、视频投影等多媒体技术,以及线上展厅等。首先,通过信息交互技术,我们为观众提供了武汉地区戏曲的著名剧目、经典角色剧照、演出人员表、经典唱段音频等信息。其次,我们使用二维码扫描互动技术,让观众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相关内容。同时,我们利用互动设备和多媒体技术,如立架式移动电视和视频投影,生动展示戏曲名家的艺术风采和戏曲常识。此外,我们还开设了线上展厅,使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也能参与到展览中来。这些科技的运用,使得戏曲展览丰富多元,增强了观众的互动参与感。

总的来说,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地方性戏曲文化,精心策划和设计展览,利用科技手段增强互动体验,让观众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武汉地区的戏曲文化。这是一次博物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创新,也是一次对公众文化需求的满足和引导,展现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和普及中的重要作用。

2.武汉博物馆与地方性戏曲团体的合作实践

武汉博物馆与武汉汉剧院的联手,带来了一场独特的沉浸式戏曲体验,这是一场充满历史与文化气息的艺术盛宴。在博物馆里文襄亭,一个浸透历史底蕴的空间,博物馆与汉剧院共同合作打造一座兼顾历史和戏曲味道的舞台,成功将历史文化与戏曲舞台美学的创新交融。精心挑选的剧目——经典汉剧《贵妃醉酒》,在这个特别的环境中,以零距离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舞台之间的界限被打破,观众仿佛被卷入了这场戏剧的演绎之中。演员的每一个细微动作,每一个情感流露,都被直接地展现给观众,让人们感受到戏曲表演的魅力和动人之处。

这是一场富有创新的探索,不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更是对汉剧文化进行了深度的传播和推广。这次沉浸式展演,不仅让观众领略到戏曲的独特韵味,同时也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武汉地区的历史文化。这是一次对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完美融合,也是博物馆在文化传播和保护中的重要作用的生动体现。

3.武汉博物馆戏曲文创产品实践

武汉博物馆以戏曲文化为灵感,设计并推出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文创产品。其中,盲盒娃娃、戏曲脸谱系列产品,手绘脸谱以及新媒体短视频,都是结合了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的典型代表。盲盒娃娃以汉剧独有的十种戏曲角色为设计原型,将古典艺术形式与现代流行文化相结合。这种创新性的设计形式不仅吸引了年轻一代的注意,也让他们对戏曲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戏曲脸谱系列产品则以独特的视觉元素打动人心。这些产品描绘了戏曲中的经典角色和脸谱,让人在使用过程中亲近并理解传统戏曲中的角色性格和情感内涵。手绘脸谱结合了传统的脸谱艺术和现代的手绘技巧,让传统艺术在现代文化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结合既尊重了传统艺术的精髓,又让它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另外,武汉博物馆还运用新媒体和短视频,以戏曲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创意视频。这些视频以娱乐性、互动性为特点,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对戏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这些具体的创新实践不仅使戏曲文化更贴近现代生活,也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到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真正实现了活化传统文化的目标。

(三)武汉博物馆实践的心理健康影响与未来启示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不再仅仅是文物的陈列馆,而是逐渐成为文化交流、教育启蒙和心理疗愈的重要场所。武汉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实践,展示了博物馆如何深入挖掘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创新展览形式和活动内容,提升观众体验,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实践,对公众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首先,武汉博物馆通过地方性戏曲展览、浸式汉剧实景演出和互动体验,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提升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这些活动不仅让观众对地方性戏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为他们提供了释放情绪,减轻压力的重要渠道。

其次,武汉博物馆通过戏曲文创产品的开发,将地方性戏曲文化与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观众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和传承地方性戏曲文化。这些文创产品以其独特的设计和文化内涵,增强了公众对地方性戏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和心理健康。

通过上述的实践,武汉博物馆展示了如何通过创新的方式,将地方性戏曲文化与公众的心理健康紧密地联系起来,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情感寄托。这些实践启示我们,博物馆作为文化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创新服务模式,更好地服务公众,促进公众的心理健康。

这也是博物馆的使命和价值所在。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为公众服务,为社会福祉贡献力量。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博物馆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对社会产生更深远的的影响。一方面,这种影响体现在文化传承上,博物馆通过对地方性戏曲文化的挖掘、展示和传播,使得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得以保存和传承,从而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多样性,提升了社会的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这种影响也体现在心理健康的促进上,博物馆通过提供丰富多元的活动和服务,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提供情感寄托,帮助公众调适情绪,减轻压力,从而提升公众的心理健康水平。

此外,武汉博物馆进行的这种实践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文化资源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地方性戏曲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有力的精神资源,它能够给我们提供情感共鸣,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我和世界。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和利用这种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工具。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其本身,而是体现在其对社会的贡献上。通过借由武汉博物馆的实践探索,博物馆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将地方性戏曲文化与公众的心理健康紧密地联系起来,为公众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情感寄托,为建设更加和谐、健康、有活力的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Gross,J.J.《情绪调节:情感、认知和社会后果》[ J ].《心理生理学》,2002年,39期(3),第281-291页.

[2]杨文英.《浅析考古类临展的展览策划——以“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和“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为例》[ J ].《博物馆》,2017年,第3期:第112页.

[3]钱玲.《论书画展览的选题与策划》[ J ].《东南文化》,2021年,第5期:第152页.

[4]王娟.《博物馆展览形式设计的表达与实现》[ 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2期:第112页.

[5]赵伟,孙艳萍.《情景再现”模式在博物馆设计中的探究 》[J].《大众文艺》,2011(23):第49页.

[6]冯朔.《“情景再现”在博物馆临时陈列展览中的应用性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8.

(作者单位:武汉博物馆)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