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

——以“人体精子发生”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为例

刘顺成 魏静波 曲银娥
  
科教文创媒体号
2023年23期
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 河北省唐山市 063210

摘要:当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人体精子发生”为例,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人体精子发生”课程思政进行了教学设计与实践,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探索了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的路径和方法,以期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人体精子发生”的思政元素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敬业奉献精神以及卫生健康知识、人文素养等,可以为医学院校其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提供参考。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精子发生”

一、课程内容分析

组织学与胚胎学主要包括组织学和胚胎学两部分。其是以细胞、组织和器官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体正常体细胞和器官的发生、分化和发育规律的学科。该课程是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正常体细胞、组织和器官发生、发育的基本规律;能够掌握正常体细胞和器官中各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理解各组织器官发生、发育与相应的细胞、分子调节之间的关系。作为医学基础课,本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医学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人文精神和良好科学素养的医学人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人体精子发生这节课主要介绍精子发生过程。精子发生是一个连续且复杂的过程,涉及诸多微环境因子及细胞因子,每一环节都受到众多因素影响。本课程主要讲解精子发生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主要变化,包括精子发生过程中受精前发育和受精后发育两个阶段,对这些变化进行总结归纳并分析其生理意义。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精子发生各阶段细胞数目、形态结构变化及其特征,形成对精子发生过程的整体认识。

本节课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知识点内容讲授的过程中融入与之相关的思政元素,注重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和医学事业的敬畏之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相结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科学发展观,尊重生命、尊重科学、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生命与医学事业的敬畏之心。

二、课前思政元素挖掘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是提高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将课程思政融入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中,在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模式优势的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拓展课堂内容,同时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内容中,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精子发生过程"的知识点,通过介绍精子形成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精子与卵细胞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在课前讲解精子形成过程中,引述《黄帝内经》中所述:"夫精者,生之本也",利用视频课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望闻问切"的方法来诊断男性疾病的诊断历史。通过课前基础知识的线上讲解,达到一下五个目标:1、让学生初步形成“精子是男性生殖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同时也是产生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原因所在”的基本观念;2、向学生介绍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一是从精原细胞开始生成精母细胞,二是精原细胞分裂成为初级精母细胞,三是初级精母细胞发生多型性变化;3、向学生介绍精子在睾丸中成熟形成后被释放入血循环,这一过程受到睾丸血运和血管屏障的双重影响,所以睾丸的血运对精子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介绍精子运输过程中发生了质膜、质体与溶酶体等多种成分的变化,让学生深刻了解男性生殖系统与人体其他器官之间的关系;5、向学生介绍精子的运输方式,通过视频生动地介绍精子在男性生殖系统中所起到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本门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了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目的,不仅解决了传统线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还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目的。

三、课中思政元素融入课堂

"生命之树常青,科学之路永无止境",这句话是对科学精神最好的诠释。在讲授"精子发生过程"内容时,基于课前基础知识的线上自学,教师结合"人类第一次人工受精"的成功案例向学生生动的介绍从精子的产生到受精再到胚胎发育的过程,介绍人工受精过程中的伦理、道德、法律以及精子发生的原理。在"人体精子发生"教学设计过程中,结合课程目标,将"课程思政"的元素融入其中。通过引导学生梳理精子发生的生理过程,明确精子发生过程中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等结构变化以及生殖细胞发育的基本规律,将生殖细胞发育规律与健康的性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同时,通过"精子发生"与性教育相结合的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性行为和性心理对生殖健康的影响,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通过介绍精子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结构变化以及生殖细胞发育规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健康与性教育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后通过结合"人体精子发生"相关内容讲解与性教育相结合内容中关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等知识点,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拼搏、关爱生命的品质。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通过挖掘知识点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通过这些元素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机融合和恰当运用,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四、课后思政元素渗透

课后,我们通过线上课堂布置相关课程作业,在作业中将知识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在课程作业中加入“基因编辑婴儿是否应该合法?这种通过基因编辑的方式获得“完美基因型婴儿”的方式是否应被采纳”的问题。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结合课上讲解的有关医学伦理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大医精诚的医者精神。教学过程中,将“人精子发生”的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是为了使学生了解人类精子发生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重要现象,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人精子发生”这一重大科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课程思政考核设计

课堂考核是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直接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考核方式多为笔试,多采用“一考定终身”的单一考核模式,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考试作弊、抄袭等不良现象,这与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悖。因此,对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创新,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人体精子发生"的课程思政考核同样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部分进行,所占比例分别为30%、40%和30%。其中课前和课后的思政考核主要以线上问题讨论和思政作业的形式进行,课中部分主要通过课上针对思政案例的讨论和观点阐述进行打分。对于课中的思政考核部分又分为教师评定和生生互评,两者各占50%。在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思政问题,学生进行观点阐述,老师和学生经过认真听取讲述者(学生)的观点,对其进行打分,综合两者最终得出课中思政考核的分值。课程思政考核主要通过线上打分的形式进行。

六、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在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逐渐将将线上教学模式与线下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对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内容进行讲解时,应合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线上资源自主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时,教师应积极构建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从传统的实验教材中选择相关的实验项目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内容较为复杂、抽象,且理论性较强。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例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课堂讨论活动;教师在课前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线上作业并及时反馈给学生;课中通过 PPT、视频、文字等方式将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知识要点进行展示。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在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将“线上学习”和“线下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例如: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内容中有大量的细胞、组织形态结构等内容,教师可将其制作成视频或 PPT形式上传至线上学习平台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知识进行讲解,并让学生对视频和 PPT上的内容进行讨论、思考、分析等。此外,教师还可将线下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在线上平台上提出。因此在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教师专业水平以及课程内容等方面,从而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发挥出最大效用。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

“人体精子发生”是“组织学与胚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组织学与胚胎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点多且抽象,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要科学合理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即先在线上平台发布教学内容和视频,然后在线下课堂上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精子发生,即精子如何发生的,在其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精子发生过程中精子发生细胞、精子、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以及精原细胞分化为精母细胞及成熟精子等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将“三观”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精子发生相关问题。在讲解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穿插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医学认知。对于精子发生过程中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重点讲授,引导学生掌握精子发生过程的方法和途径。

八、优化课程评价体系,完善反馈机制

完善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及时向学生反馈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教师可以根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具体情况,通过问卷星、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效果评价,同时也可以将课程思政融入过程考核中。教师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掌握程度,及时总结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和提问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从而更好地提高课程思政效果。

九、课程思政实践总结与思考

课程思政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必然趋势。然而,目前对于如何在医学教育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仍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是指在线上线下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在传统课堂教学基础上的补充和完善,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案例化、情景化和生活化等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翻转课堂、案例分析、思维导图、问题导向等多种方法进行思政教育。通过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中加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思政案例,将课程思政教育与课程知识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够将课本知识变的生动有趣。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以及思政案例的讲解探讨过程中,学生对课程知识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有助于知识的掌握。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授课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参与到授课过程中来,对课程知识的传授有促进作用。与此同时,通过思政案例的讲解,能够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的人文情怀、爱国思想得到升华,有助于培养有温度的医生这一宗旨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赵芝威,张钦翔,冯潇,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21,30(3):307-310.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