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老年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摘要 :我国的老龄化程度正在加速,贯彻落实积极老龄化政策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举措。老年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创新课程供给,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推进老年教育数字化,打造强有力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对老年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激发老年群体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树立积极老龄观,继续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 :老年教育;课程思政;积极老龄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我国的老龄化人口逐步增加,这是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都要面对的难题与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指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要求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推动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做好老年人精神关爱和思想引导工作。这需要老年教育站位高远,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引导老年人践行积极老龄观,对推动我国老龄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老年教育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对教育事业作出重要战略部署。老年教育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是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021年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通知》指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意义重大,深刻把握教育工作的政治属性、宗旨方向、目标任务,强调要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新时代的老年教育作为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归属于教育活动,具备一切教育活动都具备的“育人”功能,必然需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老年教育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023年10月7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老年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推动老年大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更好地引导学员坚定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做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坚定执行者,发挥老年群体的的影响和带动作用,传承和培育良好家风,弘扬社会正气,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和思想保障。
(三)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作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战略部署。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中,办好老年教育意义重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8.70%。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老年人口还会继续增加。不断增加的、庞大的老年人口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国家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的要求,老年教育唯有不断加强内涵建设,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适应新时期的任务和要求。对于老年群体来说,要使他们改变休闲娱乐的现状继续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鼓励、宣传、引导来帮助老年群体养成积极健康的老龄观,重新树立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1],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学的基础上,提升知识、能力和素养,发掘老年群体人力资源优势,把老年群体的才智贡献给社会,彰显出老有所为的价值力量。因此,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老年教育开展课程思政的现实背景
老年教育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举措,也有其开展的现实需要。老年群体数量庞大,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老年教育对老年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老年群体在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也是应对互联网多元价值观冲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践行新时代积极老龄观的重要举措。
(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
虽然老年教育只是终身教育中的一部分,但是老年群体人数众多,作为社会机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庞大的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中扮演着稳定器的作用。近年来在老年群体中,涌现出一批道德水平较高的模范代表。同时,存在老年群体“数量”与“质量”的不对称的问题[2]。一些老年人存在道德失范现象,比如在公共场所道德绑架、扰乱公共秩序等,引起了社会和舆论的极大关注,在全社会引发了一些消极的影响,比如造成“老人倒地无人搀扶、无人敢扶”现象,一定程度上暴露出老年群体存在道德素养参差不齐的问题。我国有2.6402亿老年人,并且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发展,老年人数量会进一步增加,如何有效提升全体老年人的道德素养,对和谐社会建社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从个人的层面来说,老年人做到自律,找到生活的乐趣,主动远离不良嗜好,就是在为和谐社会作贡献;从家庭层面来说,俗语有言“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一定程度上说明老年人是家庭的重要成员,其言行举止在家庭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从社会层面来说,老年人利用自身的知识和专长,继续发挥余热,对于和谐社会建设肯定能发挥积极作用。这一切都需要科学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因此老年教育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
(二)应对互联网多元价值观冲击的现实需要。
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其中60岁以上网民占比达到整体网民的13%,达到1.4亿人,互联网在老年人群的普及率达到53%。面对互联网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如果没有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老年人很容易被一些现象迷惑,造成思想上的波动,进而造成价值观的异化。美国前国务卿马德琳·科贝尔·奥尔布赖特曾说过,中国实现现代化离不开互联网技术,“这是我们的可乘之机,我们要趁此机会把美国为首的西方价值观念送到中国去”[3]。西方意识形态在网络平台的隐蔽传播,十分容易对老年群体的思想带来冲击,为社会稳定发展带来隐患[4]。因此,通过老年教育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加大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帮助老年群体提高鉴别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三)践行新时代积极老龄观的现实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老年教育被纳入国家的老龄工作范畴,党的老龄方针成为老年教育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5]。新时代老年教育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发挥教育价值,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去履行时代赋予的使命。通过创新性的开展课程思政,激发老年群体的自我效能感,树立积极老龄观,正视自身的价值[6],积极的参与经济建设、文化传承和社会治理工作,对家庭和社会树立正面的示范和榜样形象,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三、老年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老年教育需要在现有侧重课堂教学基础上,从三个方面着手课程思政建设,一是创新课程形式,打造红色教育实践教学基地;二是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高课程思政水平;三是推进老年教育数字化建设,打破时空限制,构建构建德育为先、知识为基的课程体系,给老年群体提供易于获得的课程内容。
(一)创新老年教育课程供给
当前老年教育在内容上侧重于文体娱乐方面,培育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对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重视不够;在形式上主要还是以开展课堂教学为主,缺少场景化的实践教学[7]。因此老年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要进一步创新课程形式,丰富课程内涵,推动红色文化进课堂。一是开展红色教育进课题活动,通过讲好红色故事,帮助老年人了解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引领者、倡导者,向全社会弘扬传递正能量。二是加强老年教育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活动,利用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建设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基地,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8],通过实践教学让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看得见摸得着,进一步坚定老年群体的理想信念,增强民族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怀,做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坚定支持者和执行者。
(二)加大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必须要加强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对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加大新时代老龄工作政策方针的培训力度,让其深刻理解贯彻落实积极老龄观的现实需要和深远意义,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奠定坚实的政策基础。二是提高老年教育专兼职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增强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为开展老年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三是提升老年教育师资队伍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通过聘请专家学者、教学能手授课,开展教学观摩、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比赛等教研活动,讲授思政育人的理论和经验方法,分享思政育人的心得体会,指导和帮助老年教育教师掌握思政育人的理论方法,提高思政育人水平。
(三)推进老年教育数字化建设
当前我们正处于互联网时代,人民群众对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老年人作为当前参与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人群,加上互联网在老年群体的普及率非常高,因此对更易于获取的在线和移动学习内容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老年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数字化够满足社会大众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助推老年教育打破时空的限制,实现线上和线下学习的优势互补。老年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要以推进教育数字化为契机,创新教学手段,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构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德育为先、知识为基的课程体系,打破时空限制,在更为广阔的网络空间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为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的数字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翠明.老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与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06):4-6.
[2]陈茂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群体思想道德建设的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0(22):35-39.
[3]刘明福.论美国:对话基辛格《论中国》[M].北京古籍出版社,2017:250.
[4]吴雪芹.“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冲击与化解[J].教育评论,2023(06):95-98.
[5]吴结.老年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对标使命及落实路径[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3(03):16-22.
[6]潘士君.新时代老年教育的使命和策略[J].辽宁开放大学学报,2023(02):5-7.
[7]苗丽惠.试论提升城市社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J].河北开放大学学报,2022(05):42-45.
[8]陈再辉,陈泽芳,许金财.红色教育在社区老年教育的实践研究--以汕头市广厦街道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2(03):1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