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真性”保护策略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乃至民族的悠久历史以及文化品格的再现,具有不菲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因此近年来颇多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将非遗纳为当地的重要且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教学实践的呈现也是风姿多彩,其间美术课程不可避免的成为了非遗传承的主阵地之一。本文以苏少版三年级上册第20课《皮影戏》为例,对当前小学美术课程中非遗原真性的体现以及现状进行分析评述,在先前研究者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对于小学美术课程中非遗相关课程的观察与实践,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存续策略,以期为后续的美术课程提出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小学美术课堂;非遗教学
一、小学非遗课程化及原真性研究现状
(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化研究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我国传承千百余年来冼炼的精华,是古老手工艺人薪火相传的见证,引非遗进校园成为各个地区、学校争相开展的新课程。非遗课程化是指将非遗资源转化为在学校体系中进行系统知识传授的课程,在进行转化的过程中,就无形中融入了学生学习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的考虑;也融入了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的思索。经整合资料发现,在非遗课程化课题开展后,学者的理论探索和一线教师的课程实践基本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非遗课程教育目标、非遗资源筛选以及非遗课程的组织实施。
(二)关于原真性的研究现状
“原真性”一词可以追溯至欧洲中世纪,彼时是符合中世纪宗教信仰下的宗教著述及遗物的真实再现。在后续发展中,《威尼斯宪章》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口号”,该词汇成为检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之一。据统计,国内对原真性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自20世纪末期至今的二十多年间,学术界对原真性的讨论仍然方兴未艾,主要集中在概念阐释和个案研究两个维度。同时,我国在本土国情的基础上,提出“必须有历史的真实性、必须要保留历史的现状”的概念,并长期以来遵循该原则,追求古建筑、民俗、民间手工艺等方面的“原状”。
二、小学美术课程中的非遗原真性呈现
(一)原真性在美术课程上的视觉性再现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美术课程的重要特征即是对艺术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在艺术体验的过程中,视觉形象外在形式的感知就是一切艺术活动的基奠,从这一层面上看,以《土与火地艺术》课程为例,小学低年段的学生视觉感知处于懵懂状态,脑海中尚未形成艺术风格、技法和概念,他们更注重外在表现出来的事物是否符合现实,比如用超轻粘土也学着古人泥条盘筑的手法创造美丽的彩陶,等风干后再进行涂画装饰。发展至中高年级阶段,在《土与火的艺术(二)》中,学生开始关注彩陶罐上面的纹样演变,鱼和鸟儿是怎么慢慢地变了模样?上面奇奇怪怪的纹样会不会和他们的生活、劳动有联系呢?从侧面看和俯视看有什么不一样的美?学生们在自己的创作中也会有意识的在画面中穿插点、线、面,同时注重色彩搭配和创作风格呈现,以期待表达更加完美的形式设计作品。
(二)原真性在美术课程上的人文性再现
美术课程作为一门人文性核心课程之一,从古至今,一直是人类文化传递和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其间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譬如自由、智慧、理想、个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它所存在的人文情境的缩影,是一种“活”的艺术生命。比如本文主要研究的《皮影戏》除了繁杂精美的制作工艺,它有声有图,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皮影戏的发明,让古人的夜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在没有电的时代,皮影戏也算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了。又如五年级下册的《青铜艺术》,除了值得我们关注制作技法——失蜡法,我们也应认识到它蕴含的人文情怀,青铜器不仅是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品、劳动器具和武器,它的发展始终贯穿着庄严、神秘、狞厉乃至恐惧的浪漫主义审美风格,其基本意蕴就是神权与王权的交融。
(三)原真性在美术课程上的实践性再现
如果说视觉性和人文性在美术课程中是以欣赏活动呈现的,难么实践性则是以创新行为表现的,以生活中的各种媒材为介质,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创作出作品以此来传达情感。在美术课堂中,巧用现代化且易得的材料也能够使我们回到那个手工艺年代去体验制作乐趣,比如二年级下册《玉石文化》用橡皮、肥皂、萝卜等进行浮雕练习,了解传统雕刻技术技法;又如三年级下册《剪纸》,用刀刻、剪刀剪,从心所欲地创造图像或许没有民间手工艺人那般精致,但也足够生动;或如六年级上册《木版年画》用在硬卡纸上就完成了绘制线稿—刻板—印制线稿—上色等步骤,也充分体味了古代印刷乐趣。
三、小学美术课程中非遗传承现状分析评述
(一)现状调研——《皮影戏》
1.教材分析
皮影戏又被称作“影子戏”或是“灯影戏”,以兽皮或纸板为媒材,制成人物剪影后,再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作为我国非遗传承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皮影戏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也有涉及。
皮影在苏少版教材中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但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皮影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于皮影的制作与表演没有作具体要求。笔者对Z小学进行网络调研发现,学生通过拓展课学习皮影,其使用的校本教材内容如下:皮影相关课程聚焦于起源与传说、地方特色、制作工具、制作步骤、表演、滴画、橡皮章雕刻等领域;学习维度涉及用途、背景、形式、人文、技术、材料、用途等方面。
经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该课程对传统皮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占比较多,包括起源、用途和传说,以及对各地皮影历史溯源。而另外一部分主要集中在制作具有创新意味的皮影产品,如采用滴画、橡皮章雕刻等现代化技法来制作书签、扇子等文创产品。
2.皮影课程中的原真性呈现
从技术层面来看,皮影艺术不同于年画艺术,处理制作艺术,还有表演艺术。传统的制作皮影的过程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复杂的工序,譬如制皮,就需要在精选牛羊皮的基础上,再浸泡刮制方可能成为可用的“纸”。当前课堂中的皮影制作工艺就精简成了在纸上画稿,再用刻刀刻出镂空部分,最后用棉线粘贴在纸张之上,挂上木棍,作品就宣告完成。
从社会层面来看,皮影戏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娱乐功能,以精妙的画面和优美的歌声充盈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寄予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畅往。当皮影艺术移植到校园场地内,审美和教育功能则是更为重要的,促进孩子们提升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绘画能力。
从思想意识层面来看,皮影涵盖的人物造型设计一直是小学阶段比较难表现的题材,同时还有色彩选用方式是否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的寓意表达。在课堂中,学生则会选择自己喜欢或崇拜的动漫人物形象,如钢铁侠、蜘蛛侠、猪八戒、孙悟空等。而传统皮影戏的制法依然多以多媒体视频方式呈现,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强调手工艺人的匠心匠艺。
(二)原真性呈现影响要素分析
1.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素养分为知识理论、技能和情感三个层面,专业学科理论涉及美术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理论;专业技能即指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程度,对于课堂的把控;专业情感是教师本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小学美术课堂原真性呈现的主要影响要素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会依据自身所学专业选择教学内容,如根据自身学习的专业特征,去寻找与当前非遗课程的契合点;通过参观当地非遗博物馆或是网上查阅资料加深对于非遗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后续的课程实践中针对实际教学情境,再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这都是教师专业知识的体现。
2.学生发展需求
学生在课堂中应确立其主体地位,教师在非遗题材的课堂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生当前的绘画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在《皮影戏》一课中,牛羊皮被换成了易得且易裁剪的牛皮纸,摒弃刻刀换成手工剪刀,用勾线笔取代钢针,这就是基于学生能力对物质材料使用方面影响的考虑。绘画能力对绘画内容的影响也显而易见,三年级的学生通常用简单的线条进行绘画,所以绘画内容较为卡通,教师提供符合该年段学生绘画特征的素材,这是出于对学生形式设计和表达能力的考虑。
3.环境条件影响
非遗文化在民间以师徒制薪火相传,在选材、制作工艺上的要求都保持原真的古朴性,这也导致非遗在学校环境的实际教学中存在偏差,在材料的选择上会考虑材料的可获得、可操作及安全性。此类因素是根植于现实情境的客观要素,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评述与反思。
四、小学美术课程中非遗原真性的存续策略
(一)立足多维度视角认知
原真性这一概念在现实情境中的提出,本身就充斥着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就不能将其看做是机械的、不可拆解的整体。结合上文对非遗原真性及其在小学美术课堂中体现的论述,我们发现在课堂具体实施中,教师对非遗的功能用途、制作工艺与情感内核进行了简化,以多媒体形式虚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也对传统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在保留传统内核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呈现传统非遗。由此可以窥见,非遗的原真性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并没有用“一刀切”的形式保留或摒弃,而是寻求多维度的变革。那么也就启示我们,对于原真性我们要化扁平化的判断角度转化为多维度视角的认知。
(二)坚持保存与发展并行
非遗本身所具有的浓厚的小农经济的时代烙印,将民间艺人淳朴的人格特征展现在我们面前,随着当前社会生活的富足,西方文化的渗透,传统非遗面貌难以契合当前社会的多元审美。所以,教师在对小学美术教材的具体课程实施中,会依据现代化社会思潮对非遗进行改变,这种改变或许是违背了非遗原真性保护的策略,但也并非是不值得提倡的,原真性可以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变。
(三)探索存续原则与路径
对于非遗原真性存续路径的探索,非遗的筛选至关重要,同时,更要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并阐释原真性。在欣赏居多的非遗课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如实地参观博物馆,或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加深学生对非遗的直观感知。但这在真实课堂情境中很难实现,所以就更要用好我们手边的美术教材和多媒体设备。如在一年级上册《土与火的艺术》教材中我们能看到小朋友实地参观博物馆画面,再将博物馆中的展品放大,课堂中的孩子们就也有了代入感;三年级上册《剪纸》一课就有走进民艺坊栏目,邀请民间剪纸艺术家王桂英奶奶到学校来表演;三年级下册《小泥人》教材中呈现请民间艺术家给我们介绍古代彩塑的生动画面。
五、结语
本文以非遗原真性为切入点,梳理非遗课程化及原真性研究现状以及小学美术课程中的非遗原真性呈现。并以小学课程中颇具代表性的皮影课程为例,从教材解析、技术系统、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多维度解析小学美术课程中的非遗课程实施现状,得出影响原真的主要因素在于教师专业素养、学生发展需求和环境条件影响。最后,笔者根上述研究,探索出非遗原真性存续方法,即立足多维度视角的认知、坚持保存与发展并行,以及注重现场体验感。由于笔者自身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对于课程研究的有效实施性并未付诸较多笔墨,希望研究在未来能够获得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高哲.论皮影戏道具中的民间美术表现形式[J].戏剧之家,2020(27):29-30.
[2]刘颖雯.非遗进小学校园的探索与思考[J].大众文艺,2016(03):225-226.
[3]张成渝.“真实性”和“原真性”辨析[J].建筑学报,2010(S2):55-59.
[4]马知遥,常国毅.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性保护的方法论与道路探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9,32(06):135-144.
[5]中华人民共和共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