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文史互证:基于批判性思维的语文与历史跨学科教学的必然与应然

何敏 颜家知
  
科教文创媒体号
2024年16期
福建省连江尚德中学 350500

摘要:本研究基于批判性视域下语文与历史的跨学科视角,提出“文史互证”理论,并进行深入研究。我们首先分析了语文与历史研究的交叉领域,并针对历史文献和语言文化特征进行研究,以揭示两者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同时,我们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深度剖析和语言文献的研究,为“文史互证”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支持。研究结果显示,“文史互证”理论不仅有助于揭示历史的真实性,还能促进对语言文化的深入了解,进而提高语文、历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中历史;跨学科;“文史互证”

引言

当代教育学界热衷于跨学科研究,这其中包括语文与历史的跨学科研究。它们虽然分别为不同的学科,但在每个学科中,都存在着另一个学科的影子,两者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尤其关注历史事件对文本的影响,以及文本如何还原历史的实质性问题。对此,提出了“文史互证”理论,力图基于批判性思维,找出语文与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用这种关联来推动学科之间的融合,做到真正的“跨学科”。本研究将通过分析历史文献与语文相互之间的关联,以揭示历史的真实性,并深化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这项研究有望为语文与历史的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跨学科视角下的语文与历史交叉研究

在“跨学科”的大背景下,语文与历史作为高中的主要学科,其交叉领域的研究已经引发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讨论。纵观历史长河,文学与历史始终是相互照应、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遗产。

在语文与历史学科交叉领域的探析中,需要对这两门学科进行深入了解。历史,是以时间为序列,对人类社会过去各种重要事件、活动的记载,从中提炼出规律性的理论知识。而语文,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具备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记述与反映能力。两者都是涉及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重要学科,共同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和更替。

历史文献与语言文化特征关联性的研究,也是语文和历史交叉研究的重要部分。历史文献不仅记录了古人的言行,而且更承载了时代的烙印,具备特定的语言文化特征。古今文献中的语言差异,体现了语言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历史文献的分析研究,也能揭示出一些重要的语言现象,比如古汉语的形态、用法等,对于深化对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理解具有极大的帮助。

“文史互证”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语言学和历史学界广泛使用的一种重要科研方法。通过此理论,可以理解到,历史给予语文深远而广泛的背景知识,而语文反过来也能为历史提供丰富的实证材料,使得古代历史的誊写与表述更为生动真实。

随后是从历史文献与语文文献中实证“文史互证”。古代历史文献中,有大量的语文相关内容,如汉字的演变、古代汉语的变异、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习惯等,这些都为理解和研究汉语言文字提供了重要参考。反过来,语文文献,包括诗歌、散文、史书等也往往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修正和补充历史事件提供了实证材料。

在语文与历史教学中,“文史互证”的应用能帮助学生提升历史真实性的认识及揭示,并且可以极大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历史实证材料的挖掘和利用,可以为历史教学注入更多生动实感,提升学生对历史真实面的直观感受;历史背景信息的引入,又能极大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使得语文教学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文史互证”在语文与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与提升

1.用文学的真实丰富历史的细节

文史互证作为一种跨学科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语文与历史的联系,进一步理解历史的真实性。语文作为历史的记录载体,记录了过去各个时期的历史变迁与社会风貌。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人的活动又以语言为主要的表现和交流方式,无论哪种历史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历史的研究不仅要对历史事件有深入了解,更需要对语言有深厚的功底,才能真实全面地揭示历史的原貌。通过对语文和历史的交叉研究,能够更好地呈现历史真实面貌,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性思考。

众所周知,历史学是史料学,所有一切的历史分析、总结、推断都要在所掌握史料的基础上进行,这是它区别于哲学、政治学、文学的根本,而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为史学研究提供最广泛、最便捷的土壤,尤其是诗歌、文学等更是作为支撑文献史料的支柱,因而文学与史学协同是批判性思维下的应然,也是必然!

比如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第4版第三专题第3课《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本课的课标为: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课标在二者的关系上有严格的逻辑关联,事实上是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中文学成就的具象认识,总结出不同时代中国文学特色,进而探讨其出现的历史背景与影响,生成一定时代的文化、政治等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一核心唯物史观。整节课设计上跨度大,要求很高的概括、归纳、分析能力,且要生成唯物史观与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家国情怀。本课对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的选择成为最关键的之处,选好每个阶段的文学成就,既是引发学生共鸣基础,又是分析其背后代表的时代特色,探讨形成的经济、社会基础的史料,更是文史互证跨学科融合的互补。受制于课程的时间、深度与广度的限制,在简单介绍完中国古典文学不同阶段的成就后,我重点突出唐宋诗词,以点盖面,在学生最熟悉的文学领域,做重点的突破。利用宋代赵佶《燕山亭·北行见杏花》与唐代王昌龄《从军行》诗词二首。在展示、说明二者作品的同时提出两个递进问题。1、两者材料都表达了什么情感?分别反映出怎么样的时代特征?2、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是什么?在具象的欣赏到中国古典文学之美的同时,探讨其相同情感不同表达背后的历史原因,进而总结出不同时代文学特色。从文学开始,深挖史学的内涵原因,最后再回到文学的总结。前后呼应,在此期间文史互证,充分调动二者的联动,展示中国古典文化之美,达到自然的文化熏陶与民族认同感。

文史互证使得历史从生硬的时间、事件串联,升华为对文化背景的解读。这种解读能力可以让学生从文本中提取更多的信息,增强对历史的理解深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史互证实际上是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方法论上的创新,它可以帮助学生打破传统的学习模式,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用历史的的真实还原文本的意蕴

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困扰,比如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文本解读时会不得要领。这时,文史互证就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将两者紧密结合,

从而更符合逻辑地解读文本。比如《六国论》,有人质疑苏洵的六国因为赂秦而亡的观点的合理性。这时,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史料给学生,帮助其思考,比如当时宋的对外的通过贿赂而求自保的外交政策、苏洵《上韩枢密书》的有关忧虑此国策的论述、清代珠川的评论等史料。学生在分析这些史料中就不难得出,作者此文不是严格的历史考据文,而是为了讽谏北宋王朝吸取历史教训,抛弃不切实际的主张。由此让学生领悟“基于意图的表达”这一论述文行文的重要特点。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的教材,往往包含历史背景、人物传记、事件的前因后果等内容,通过文史互证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而且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关于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的主题和主旨,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根据文史互证的思路,语文教师还可以编织丰富的课堂故事,通过讲解历史背景、道出历史故事,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总之,“文史互证”的理论和方法在语文与历史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历史与语文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为二者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路径。

结语

综上所述,“文史互证”有助于深入解读历史的真相,提升对语言文化的理解,从而优化语文教学、历史教学的效果。其既具有意义层面的必然性,也具有可操作上的应然性。然而,当前我国跨学科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对“文史互证”的理解和应用仍有待深化,对跨学科整合机制的探索也需要不断努力。未来的研究可继续从“文史互证”应用化行动研究的角度,尝试推动语文与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进一步推动跨学科教学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畅.跨学科的历史和历史的跨学科[J].历史教学:上半月,2023,(06).

[2]张慧敏.基于文史互证的文史渊源研究——论虚构性叙事的历史化[J].西部学刊,2019,0(10).

本文为连江县2021年规划课题“批判性思维视域下的高中文史互证教学策略研究”(LJJKXB21—003)的核心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