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奋斗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奋斗精神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其蕴含的家国天下情怀、自强不息品格、改革创新精神是当代青年的行动指南。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弘扬和践行奋斗精神的中坚力量,需要全面深刻地认识奋斗精神,领悟奋斗精神的价值意蕴,树立正确的奋斗观,以积极昂扬的奋斗姿态迎接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斗精神、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其中的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勇往直前。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既被现实社会所塑造,又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身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与奋斗可以体现个人梦想,这也是整个民族复兴的挺膺担当。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奋斗精神铸就了中国人独特的气质和思维模式、拥有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奋斗精神
1.1家国天下的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之一。“家国”是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也是中国人寄托情感的地理文化符号,还是一种综合了国家形象、民族共同体想象、国家主权观的复杂的人文情感。《孟子·离娄上》有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要求个人将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通过不懈奋斗实现自我价值。
屈原宁可投江,葬身鱼腹,也念念不忘“亦余生之所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楚国。他的慷慨悲歌,一字一句都倾注了深沉的爱国情感,成为千古传诵的杰作。诸葛亮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为了蜀国的未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没有实现宏图伟业,但是留给后人的是对国家的忠义与风骨。辛弃疾以英雄自许,也以英雄许人,他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不懈的斗争,在他的诗词里流露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爱国热情。文天祥作为一朝之丞相,最痛苦、最感耻辱的事,莫过于目睹君王被俘、三宫受辱、山河易主,自己却无能为力的。面对元军的好菜好饭,文天祥以绝食抗争,高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每个人的成长和生活都与家国紧密相连。正如习主席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的,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爱家的那份心灵原色,一直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的价值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忧国忧民,展现的都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正是这种家国休戚与共的使命感、责任心,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助力中华文脉薪火相传,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走向辉煌的精神密码。
1.2自强不息的品格
《周易·乾卦·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圣先贤认为,天之运行,四时交替,昼夜更迭,岁岁年年无有止息,是刚健之德的生动体现,君子也应效法天道,不断奋发图强,自我求新,永不止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之源。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司马迁腐而《史记》出。圣贤们都曾在不同的艰难处境中,各自领悟天下之道,这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这种敢于担当历史重任的勇气与坚韧,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抛头颅洒热血,不惧艰险。翻开中国近代史,回望过去,中华儿女曾经历过那么无数的苦难和考验,百年屈辱,八年抗战,洪水,非典,雪灾,新冠......我们一次次被打倒在地,然而更一次次挺起腰杆,未来我们或许会面临着更多的苦难、更大的考验,然而背靠960万平方土地的祖国,面前是14亿双手的温暖,中国人无惧风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自强不息的品格滋润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于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闪耀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镌刻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浸润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奋进,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1.3改革创新的精神
《周易·杂卦》中有“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礼记》记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维新”、“鼎新”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革故才能鼎新,鼎新必先革故。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历史的辩证法。中华民族正是在持续不断的“守常求变”中,使文明得以新陈代谢、螺旋上升。
从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到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学、医药学、地理学、建筑学再到制瓷技术、铁器制造技术、纺织技术等。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它们的发明和应用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个领域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无一不是前人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的标志。
1840年鸦片战争后,民族蒙辱、国家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历无前例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奋斗。在改革创新精神的引导下,变法图强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从最初的“倡西贬中”、“中体西用”到“中西体用一致”再到“会通中西”,中国的志士仁人进行了“器物”、“制度”以及“精神”层面的求索。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从“百日维新”到武力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从“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天地之化日新”,5000多年文明发展是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史诗书写。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奋斗精神的当代价值
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内核;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快速变革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中的奋斗精神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更激励新时代青年克服困难、挑战自己直至成功。
2.1构建青年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作为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念是时代精神变动、国家发展大势和社会矛盾显隐的“感应器”,青年价值观深深植根于社会现实的土壤之中,是时代发展大潮作用于具体人群的精神呈现,是社会整体变迁的具象缩影。
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深刻育人价值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奋斗精神能够有效纠正青年的认知偏差,帮助其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当代青年身处于充分竞争的社会,消耗着人们大量时间、精力和资源,部分青年产生失落感、不安全感、恐惧感、孤独感和不确定感。加之就业、住房、婚恋、教育、养老、抚幼等“急难愁盼”问题较为突出,部分青年面临的现实压力越来越大,呈现出一种过分焦虑状态。作为一种现代性症候,这种焦虑不仅会使整个社会陷入紧张的氛围,而且不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且青年人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型,正处于逐渐成熟的阶段,所以他们更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部分青年学生出现严重的价值观偏差,受畏难逃避心理、贪图享乐主义及形式主义等不良文化的侵蚀,滋生出以享乐为荣、奋斗无用的错误价值取向,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奋斗精神被严重消解。在这一时期对可塑性极强的学生展开奋斗精神教育,可以确保他们在奋斗精神的引领下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资源浩瀚,其奋斗精神为培育青年价值观提供了大量的理论资源,有理性、有情感的深刻史实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与思考,明确自己的价值追求,确定自己的行动导向,深刻理解为何将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奋斗目标,始终保持一种拼搏向上的精神状态。
2.2强化青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快,中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加强,文化的发展也需要贴合新时代的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是民族的宝贵财富。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充分传承和广泛传播,在世界范围的影响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历史文化,开始重视自身的文化根脉、文化传统。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斗精神的影响力,有助于青年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传承,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青年是一个人重要的人生发展阶段,是心理成长和自我意识觉醒的快速时期。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分析,人生价值的实现源于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奋斗精神给予青年人动力和勇气,培养其坚韧不拔的高贵品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深邃的奋斗精神、崇高的道德追求、珍贵的价值理念,深入阐述其理论特质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我国正处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将极大改变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当然也带来一系列难题和挑战。青年面临的社会竞争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甚。由于青年缺乏实践的历练、阅历不广、对社会认识不深,他们很容易从自身的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很可能在碰到挫折或突遇逆境时会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滋生“愤怒”“躺平”“摆烂”等种种心态。用传统文化蕴藏的丰富的奋斗精神滋养青年,可以提高青年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由“躺平”变“挺立”,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书写人生华章。此外,青年人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传承观念,抵制西方腐朽文化渗透,不断提升对传统文化中奋斗精神的认同感,强化民族凝聚力[2]。
2.3指引青年以伟大复兴为奋斗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青年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发生了深刻变革。新时代新征程,要把牢新时代青年工作的主题,最广泛地把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以扎实的青年工作推动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奋斗精神可为新时代青年引导正确的奋斗方向,以国家振兴为己任,形成通过奋斗实现人生理想的价值观。奋斗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我们这个民族最鲜明、最优秀的文化基因,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凝心聚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从国际环境来看,当前,虽然世界格局“东升西降”的态势明显,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形形色色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这些问题给我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严峻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因此培育青年的奋斗精神是时代的要求。
青年人拥有忘我的奋斗精神是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当代青年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面对着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但这并不是青年能够放弃进取的理由。战争年代先辈们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是一种赤子情怀,属于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的赤了情怀则是国家有需要青年勇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法一蹴丙就,需要前人,我们以及后来者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和积累,不畏艰险、不懈奋斗。
3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宝库,是涵养青年奋斗精神的源头活水,能让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精神温润厚重、能量强大,可以让新时代青年的奋斗力量磅礴、特色鲜明,可以让新时代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新时代的青年们充满朝气、意气风发,要用奋斗迎接明天,用奋斗迎接希望,要将传统的奋斗精神置于新时代坐标之中加以审视,深入挖掘和阐发传统奋斗精神的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国斌.坚定新时代中国青年历史自信:内涵与举措[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 (08):108-111.
[2]王梅琳、李安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青年责任》,《广西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
作者简介:毕燃(1987-),女,汉族,四川成都人,武警警官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当代文学